•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易道儒釋和諧思想研究

      2018-01-28 07:05:45廈門大學人文學院361000
      大眾文藝 2018年18期
      關鍵詞:學說儒家思想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361000)

      一、易道儒釋的和諧思想

      從古至今,“和諧”一詞都在我國的思想文化中占據(jù)著關鍵的一席之地,早在先秦時期,便見載于諸子百家的學術典籍。以它為內(nèi)核的各種理念,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地流淌在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之中,在文學、哲學、藝術、歷史、科學、政治經(jīng)濟、家國構建等多方面都有著長足的體現(xiàn)。而在成熟的和諧思想系統(tǒng)的逐步構建里,毫無疑問,易道儒釋四家學說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下文便首先將對它們各自的和諧觀進行闡述。

      (一)易:爻卦與“天人調(diào)和”

      易學是數(shù)部成書構成的體系,一般認知上的“易”,實際是《易經(jīng)》與《易傳》(孔子《十翼》)的統(tǒng)稱,前者列舉卦、爻的象數(shù),以及各自的解釋(卦辭、爻辭),后者則對《易經(jīng)》的爻卦辭進行更深入的解釋,即是廣為流傳的陰陽二元論和天干地支五行學說。

      《易經(jīng)》注重觀察自然界變化的規(guī)律,尤其是天文變化的規(guī)律,并將這些規(guī)律與人間的吉兇禍福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觀星堪輿等方式進行占卜,通過預言勸告世人,這無疑體現(xiàn)了一種順從自然、天人相合的樸素和諧觀念。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壮鍪?,萬國咸寧?!保ā兑?乾卦?彖辭》)中,就寫明天氣運作,日月周轉(zhuǎn),季節(jié)變化,萬物與其相和,順應規(guī)律,便會太平多產(chǎn),和睦安寧。

      此外,以易學中代表性的乾坤為例:天乾地坤,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卦?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坤卦?象傳》),規(guī)范世人的德行;陽乾陰坤,乾健而剛,坤柔而順,如男女婚姻之法。以擬人化的手法解析天地,好比將天地人放置于同一層面論斷,囊括三者于共同的認知系統(tǒng),這也是典型天人交感的“和、同、諧”精神的闡釋。

      (二)道:“統(tǒng)一”思想

      道家,起源于先秦時期老子、莊子的學說,類別眾多,后代又發(fā)展出黃老、楊朱之學,以及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理論,后世與儒與釋并稱為三教。可以說,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代表性理念,受到其相當影響,“和諧”觀念便是其中之一。

      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三章》)。陰陽二氣充斥于天地間,是一種相互平衡的內(nèi)在機制,萬事萬物都有“陰”與“陽”的兩面,它們相互對立,但同時又相輔相生,包囊在“道”這一終極共同體之內(nèi),和諧是“道”重要的特征,是在對立中妥協(xié)和相互轉(zhuǎn)換,最終進入共生的統(tǒng)一。

      道家貴和,劃分為三個境界,自身的和諧,群體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老子的學說看重柔性的德,主張無為不爭,上升到社群之中,是一種樸素的化惡為善、以德報怨的觀點,這就是“和”。而另一代表,莊子著作中,多次強調(diào)“齊物”、“同一”、“無用之用”等思想。朽木與嘉木、能人與庸才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相互轉(zhuǎn)化,沒有嚴格的高低優(yōu)劣之分,沒有某一刻板的標準,識人不急于下定論,實際上也對調(diào)和社會階級和人際往來具有引導作用。

      人與自然的和諧,影響最深遠當屬《道德經(jīng)》中“道法自然”一言。順應自然的常態(tài),不去改變和破壞,盈則取,虧則休,避免過度和無節(jié)制的行為影響到了自然的發(fā)展,人仰賴自然而活,同時也回饋和保護它。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則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人與自然,“道”在天地,在草芥,在人心,人與道與自然和且同,本為一體。

      黃老道家對治國的“無為而為”理念,乃至后世道學講究的養(yǎng)德行、平和簡樸以求羽化登仙等觀念,在其中都可以找到前代老莊思想的變演之跡,三種和諧的思想貫穿其中,連接大道、外物與個人,構成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三)儒:仁和中庸,禮樂規(guī)范

      儒家學說在許多朝代都作為官方正統(tǒng)受到推崇,而“和諧”的思想,又是其中毫無疑問的精髓。儒學大部分理念,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和諧觀,例如其追求的最高道德準則——“仁”。

      “仁”的內(nèi)涵極為豐富,包含對各方面美德的要求,但孔子將它的根基定義為“愛人”,倡導親善對待他人,始終保持著仁愛之心。孟子則對他的理念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章句上》)等,都是對“仁愛”更深入的闡釋。不難看出,“仁”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或者說,某些層面與“和”具有近似的含義。儒家重視人際關系,上到君臣關系,下到親朋鄰里,都以和睦為貴。在政治生活中,也主張施“仁政”,甚至提出了樸素的民本思想,反對不近人情的嚴刑峻法。此外,面對沖突時,往往首選調(diào)解而不是斗爭的方式,無處不體現(xiàn)著和諧思想。

      人際關系外,儒家的和諧思想同樣在自然觀中得到了體現(xiàn),與之前的各學派類似,儒家也尊崇四時節(jié)令,主張了解自然規(guī)律,從而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安贿`農(nóng)時,……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等句就以具體的事例勸誡了這一道理,點明只有在良性的生態(tài)循環(huán)圈中,才能夠最終實現(xiàn)豐衣足食的目標。

      中庸,也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深遠的一環(huán),介于美德和為人處世的方法論之間。中庸之道,就在于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正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禮記?中庸》),“中庸”與“和諧”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儒家認為做事應當留有余地,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找到處理問題最合適的“度”,把握這個最恰當?shù)亩炔拍茏钔晟频靥幚砗脝栴},這個度就是“中和”之點,過則有余,缺則不足。“庸”則并非指庸碌無為,而是“平常1”,恒常之態(tài),每件小事都能夠做得恰到好處,將不偏不倚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這個人自然能夠達到和諧的境界,這也是儒家追求的君子德行之一。

      此外,在實踐中,儒家的和諧思想,又以嚴格的禮樂制度加以規(guī)范。也就是說,禮教是儒家調(diào)和社會人際關系最常用的手段??鬃幼顬橹匾暥Y樂教化,“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保ā抖Y記?樂記》),儒家用“禮”和“樂”的相輔相成來追求秩序與和諧的統(tǒng)一。所以,和諧的另一重要內(nèi)涵,就是有序??鬃釉枥L出“天下為公”的頗具理想色彩的大同社會,而孟子更加務實地強調(diào)小民的衣食保障,因此可知,儒家的和諧社會,是以一定的物質(zhì)水平、穩(wěn)定的秩序保障以及教化作為根基的。

      (四)釋:平等共生,圓融和合

      釋教即為佛教,或說是由印度傳入我國后經(jīng)不斷本土化而形成的派別。釋教的思想既有著濃厚的宗教神靈信仰色彩,又在世俗化中產(chǎn)生了不少更貼近普羅大眾生活的觀念,是二者的融合體,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和諧思想。

      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是“眾生平等”,不論出身門第、貧賤與否,人與人沒有高低之分,只要有一顆虔誠向佛的心,就能夠得到超脫,被“渡化”而成佛。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付出的行動——善因結(jié)善果,就體現(xiàn)了一種仁善的本質(zhì)。而在佛教的體系中,“眾生”的概念甚至遠遠超出了人類群體,普及到其余非生命的物體上,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能夠具有“佛性”。因此,佛教所倡導的“平等”,實質(zhì)上是勸導人們舍棄天地間萬物的差等,追求蘊藏在萬事萬物中的某一種共性。

      佛教非常講究“緣起緣滅”,認為萬事推因及果,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集,亦或是每個人一生的際遇發(fā)展,其實質(zhì)都是前緣注定,都有特別的原因和條件。而這些千絲萬縷的因果貫穿在世間萬物之中,人與人、人與他物密切關聯(lián),構成一個“共生”的整體。正因為相信每一個舉動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他們格外注重人際往來或是單純?yōu)槿颂幨乐械暮椭C因素,例如“行善積德”、“慈悲為懷”等說法,都是這一點典型的體現(xiàn)。

      另外,佛家同樣也有著具有辯證思維的“圓融”觀念,佛偈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認為善惡黑白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各種矛盾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和諧整體,包含著彼此,這一點與上文中提到的道家思想具有相通之處。至于“和合2”(和諧)思想外在的闡釋,則無疑是通過它的諸多教義和清規(guī)戒律體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是一種宗教修行的儀式,這里不對此多加贅述。

      二、四者和諧思想的特色與融合

      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幾乎所有流傳至今的思想菁華,都不僅是一家之言,而是許多學說流派在發(fā)展中不斷吸收借鑒、又不斷另辟蹊徑的綜合成果,和諧思想也不例外。在漫長的發(fā)展中,四家理念中都留下了融合同化的痕跡,除此之外,又保留著一定的獨特性,本節(jié)將對這一部分進行著重探討。

      易學中陰陽五行、太極等說法,原本并非源自《周易》,而是對先秦時期道家與陰陽家學說的吸取。儒家在《易》發(fā)展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孔子的尊崇,《易》被視為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后世的朱熹也曾作《周易本義》解讀爻卦。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時,易學已經(jīng)被劃分為“兩派六宗3”。兩派中的“義理”派,就是三國后支持用老莊儒家的思想解讀周易的大類別;而“六宗”里則更詳細地劃分了“老莊、儒理、史事”,這三宗統(tǒng)稱為“義理”,是很明顯地對《周易》的改造,也確切地指出易學發(fā)展至今,它的內(nèi)涵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的嬗變。

      儒釋道三家,自魏晉南北朝至元明時期,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三教合一”過程。儒學在漢朝時,就曾經(jīng)歷過一次大變革,自發(fā)地借鑒了先秦諸子、尤其是黃老道學的理念,使得學說更符合統(tǒng)治階層的需要。到后來,由于道家與佛教思想已經(jīng)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思潮,儒家學說不得不再一次與它們相互融合,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當然,這一變更是雙向的、互動的,在儒學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另外兩者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和諧思想就是被輻射的領域之一。

      從上一節(jié)中對易道儒釋和諧思想的列舉中,不難找出其中相近之處。首先,在自然觀上都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都認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有一種共通的“和”的規(guī)律,認為應當達到理想的和諧境界,但其中又有差別。易學與道家思想都注重陰陽調(diào)和,注重天與人的交感,《易》將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放在首位,作為占書更偏于技藝。老子的“法自然”,莊子的“坐忘”以及“物化”,都在追求一種唯心主義的“道”,由外物推入自身,削弱乃至于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相對消極和脫離實際的學說。而儒家的觀念雖溫和,在談及自然觀時,推崇的卻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理念,以人的精神意志作為根基,強調(diào)主觀性,順應自然的最終目的是使民眾修身養(yǎng)性、過上更好的生活,無疑是一種更加積極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此外,四家都認為人應當保持身心和諧,人與人之間也應當和諧共處,也就是群體間的和美。然而,儒家是入世的學問,追求的是“仁王治世”,所構想社會藍圖中等級差別明顯,非常看重個人乃至社會的禮教德行,主張應該用倫理道德來匡扶和塑造社會群體,以便于管理。道家則反對這些倫理道德,反對用一種功利性的思維來處理社會人際關系,倡導回歸本真,追求每個人天性的純粹和諧美,極端如莊子,甚至反對一切文化道德的存在,偏向了虛無主義。佛家的思想由于自身性質(zhì)決定,具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雖然在發(fā)展中受到務實理念的影響,仍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某些怪誕幽玄的因素,學說認為與人為善、與物為善都是一種修行的步驟,不是為了眼前現(xiàn)實,而是為了虛無縹緲的來生幸福,這就與易儒道(尤其是儒學)三家的思想又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注釋:

      1.一說“庸者,明德也,用也?!?/p>

      2.一說“六和敬”。

      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蹲髠鳌匪浿T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shù),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機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shù),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面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p>

      猜你喜歡
      學說儒家思想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科學(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馬克思無產(chǎn)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浦东新区| 天津市| 湖口县| 四平市| 绥德县| 永和县| 湘阴县| 梁山县| 凭祥市| 庄浪县| 洛浦县| 包头市| 四会市| 东兰县| 江北区| 合作市| 鸡西市| 通城县| 许昌县| 济宁市| 天峨县| 太谷县| 神农架林区| 广元市| 青铜峡市| 方山县| 安仁县| 奉贤区| 洪雅县| 普宁市| 高安市| 靖西县| 阿拉善左旗| 凌海市| 香港 | 常熟市| 招远市| 莱阳市| 麻城市| 南平市|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