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皇家獵場中的生態(tài)危機
      ——試論清代政治環(huán)境觀在木蘭圍場的實踐與影響

      2018-01-28 05:11:47
      泰山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圍場清廷狩獵

      單 嗣 平

      (倫敦大學 亞非學院,英國 倫敦 WCIH OXG)

      在滿族的先民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間時,狩獵在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便是一個重要的生活方式。當八旗鐵騎翻越長城定鼎中原后,狩獵活動仍然在很長時間內(nèi)是清朝統(tǒng)治階級政治、社交及其他活動的重要舞臺。其中木蘭秋狝大典作為清代最重要的狩獵儀式,在政治和軍事等領域都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而介于木蘭秋狝對于清朝統(tǒng)治的重要性,它的舉辦地——木蘭圍場內(nèi)的自然資源及環(huán)境也理所當然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被悉心保護起來。然而,重要的皇室狩獵活動最終于道光朝徹底結束,而木蘭圍場地區(qū)的環(huán)境也在清朝的興衰之中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

      在近年來西方關于清代邊疆環(huán)境史的研究中,一部分學者傾向性認為清代作為一個非漢族政權,對于自然有著與其他中原王朝不同的認知,故而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更為重視,這亦是一種民族認同的體現(xiàn)?;蛘哒f,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環(huán)境惡化主要是由于早期的內(nèi)亞式環(huán)境友好政策逐漸被漢族的生活方式及農(nóng)耕習俗所取代。

      本文的主要目的,便是通過對木蘭圍場地區(qū)環(huán)境變化與清代相關政治活動這一案例的梳理,探討清代政治與環(huán)境的關系,嘗試論證圍場的環(huán)境變化是自然生態(tài)被大規(guī)模狩獵和伐木而破壞,然而狩獵和伐木都是為了清廷的政治目的,如懷柔蒙古,善待黃教等。這就造成了本來僅供當?shù)匮h(huán)的自然資源,被全國的需求給消耗了,這才造成了生態(tài)體系的過載和浩劫,而其背后體現(xiàn)的是清廷在政治和自然的關系上,只把自然視作資源,并無節(jié)制地為政治利益消耗的落后環(huán)境意識。

      一、清代圍場及木蘭圍場的定位

      為了進一步了解木蘭圍場這個案例中政治與環(huán)境的關系,我們首先應簡單地對清代獵場體系有個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之上,嘗試總結木蘭圍場的特殊定位及其對清朝統(tǒng)治的作用。

      (一)清代的圍場

      根據(jù)川久保悌郎和趙珍的研究,在清代有五座主要的圍場,他們分別是南苑圍場、木蘭圍場、盛京圍場、吉林圍場和黑龍江圍場。這五座圍場在功能上各有側重,互相補充,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圍場體系”。

      其中距離北京最近的便是南苑圍場,據(jù)《宸垣識略》記載:“南苑在都城南二十里永定門外,元為飛放泊。明永樂時,增廣其地,周垣百二十里?!薄娥B(yǎng)吉齋從錄》亦有相關描述,以清代一里為576米計算,大抵位于今永定門南11-12公里處,據(jù)田秋雨研究,其面積大概為210平方公里,位于明代“南海子“的遺址之上,東至通州界,西至米高店,南至大興縣后大營。圍場建筑自順治13年開始營造,歷經(jīng)順康雍乾四朝營造,氣象達到極盛,在嘉慶后逐漸荒廢。

      南苑圍場行政上歸于內(nèi)務府下屬的奉宸苑,主管官員是正五品南苑郎中,其僚屬還包括:員外郎二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六品虛銜苑丞七人。苑副十三人。其功能主要可分為五大類:1.行圍狩獵,2. 閱兵練武,3. 政治交際,4. 物資生產(chǎn)及儲存,5.雜項。功能之多樣,極像木蘭圍場。

      相較于較為獨立的南苑圍場,另外四大圍場皆位處長城之外,故又統(tǒng)稱為“塞北四圍”。趙珍以對各圍場的建置時間和地理方位做了詳細的研究,本文便摘錄一些關鍵性信息以幫助讀者對這些圍場的概況作基本的了解。

      其中處于最北端的是黑龍江圍場。黑龍江圍場建立于1697年,主要由索約爾濟圍場和東荒圍場構成。其中索約爾濟圍場西與木蘭圍場相鄰,兩大圍場之間物種的互動與遷徙對兩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吉林圍場由康熙皇帝創(chuàng)建于1682年,包括吉林西圍場、伯都那圍場及蜚克圖圍場。吉林圍場除了擔負著一般的“春操秋獵”的任務之外,很重要的一點作用是為其他圍場蓄養(yǎng)動物。所謂“原為長養(yǎng)牲畜,以備狩獵之用”。

      位置相對靠南的是盛京圍場,盛京圍場于1619年建立,是愛新覺羅家族最古老的皇家獵場。規(guī)模也非常宏大,南起龍崗山脈,北至西豐縣南,西自威遠堡北,東至哈雅范嶺,包括105個小型圍場。

      如同南苑圍場一樣,這三座圍場功能也很多,然而,相較于南苑圍場頻繁的官方狩獵和禮儀活動,這三座圍場更加側重于物資的生產(chǎn)及儲存,就生產(chǎn)來說,三座圍場都承擔著向北京輸送自然資源和野生動物的責任,這些物資被運送到北京之后,有的會直接被皇室消費掉,而有的則會作為賞賜給臣公,使節(jié)的禮物,甚至因為清代皇帝常以鹿肉賞賜功臣,還引領了尊崇鹿肉的飲食時尚。而這些貢品和動植物資源就成為政治活動的工具,還有一些會被內(nèi)務府變賣,增加皇室收入。除此之外,三座圍場承擔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為了南苑及木蘭圍場的大型皇室活動及國家儀式提供足夠的動物資源。

      (二)木蘭圍場及其建置

      木蘭為滿語哨鹿之義,是一種狩獵的方法,而整個木蘭圍場也是為承擔清代最重大國家狩獵活動—木蘭秋狝大典而建立,這一點對于理解木蘭圍場的功能以及日后的境遇尤為重要。

      關于木蘭圍場的建立時間,學界早已有了很多討論,在此不多贅述。景愛先生詳細的研究指出1681年建立的可能,本文以為甚為可靠。至道光元年之后,木蘭秋狝大典被徹底終止,這一綿延百余年的清朝國之重典,也不可避免地走進了歷史。關于木蘭秋狝廢止的歷程,我們在后文中還將加以討論,自此不做贅述。

      就地理來說,木蘭圍場“東至喀喇沁界,西至察哈爾界,南至承德府界,北至巴林及克西克騰界,東南至喀喇沁旗界,西南至察哈爾鑲白旗界、東北至翁牛特旗界,西北至察哈爾正藍旗界”,總之,木蘭圍場是“地處蒙古各部落之中”正處在南北溝通、東西交流的咽喉位置,可謂北鎖塞外,南控京師。這個位置也恰恰處在圍場體系較為中心的圍場,距離各大圍場距離都不遠,尤其與黑龍江圍場接壤,故而兩大圍場之間的物資交換較其他圍場也更為頻繁。

      二、木蘭圍場定位及其功能

      木蘭圍場是清代重要的皇家獵苑,據(jù)統(tǒng)計,自康熙至嘉慶的一百四十余年時間里,清廷在此秋狝就有一百余次。與此同時,木蘭圍場也具備重要的政治功能,在清政府的國家統(tǒng)治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娛樂功能

      就性質而言,圍場的主要功能是秋狝,雖名為秋狝,但儀典并非僅僅是一場大型狩獵活動,而是一系列儀式、宴會、表演、狩獵的綜合體。整個大典可以被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階段主要舞臺是著名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在這座美麗的庭院里,皇帝與他的客人們享受著精心準備的宴席、游戲、戲劇等等,在乾隆十八年之后,他將這一系列盛大的慶?;顒拥母叻灏才旁诹恕叭f樹園”之中。借機來謁見皇帝的賓客不僅僅包括來自蒙古部落的王公貴族們,還有很多來自其它國家與地區(qū)的嘉賓及使臣,如來自西藏的宗教代表,來自中亞的布魯特貴族,還有跟隨而來的大量滿漢官吏。乾隆四十五年,木蘭秋狝活動恰逢乾隆的生日,各國各地的領袖和代表都聚集在承德,六世班禪額爾德尼也專程趕來向乾隆皇帝祝壽,乾隆皇帝為了紀念這次重要的會面特意作詩:

      圣僧永佑小棲遲,神御巍臨欲觀宜。

      今佛云當拜古佛,古時希有見今時。

      舊藩新部益生敬,社席承筐共受厘。

      中外一家逮蔥嶺,大清萬載鞏天禧。

      在承德的盛宴結束后,皇帝本人,隨行的部分大臣及一部分受邀的來賓將參與到木蘭秋狝大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圍獵之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稱為 “小圍”,在這個階段,士兵們被分成小隊派到各個下屬圍場之中去尋找最適合進行大型圍獵的圍場。接下來是“行圍”階段,在這個階段,皇帝和他的隨從及貴賓們會進入選擇好的圍場,在超過3000名士兵的幫助下,一步步將獵物趕進圍場之中。最后一個階段就是“木蘭”,在這個階段皇帝及其他狩獵活動的正式參與者將會嘗試去射殺他們自己的獵物。整個狩獵活動可能持續(xù)超過二十天,在這段時間內(nèi),皇帝與來賓們的互動也非常頻繁,不管是蒙古王公還是滿漢官吏都有機會通過各種機會謁見皇帝,或得到皇帝的賞賜。而當整個狩獵活動結束之后,皇帝會在博羅河屯(今隆化縣)等地設宴款待所有參與者,并賞賜表現(xiàn)出色的獵手和王公。

      (二)祭祀功能

      禮儀和宗教性活動也是木蘭秋狝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通過祭拜大興安嶺,來表達自己對滿族和蒙古歷史傳統(tǒng)的敬意。通過“天地祭祀”這種傳統(tǒng)的中原王朝禮儀活動,來履行自己作為全國宗教及禮儀領袖的責任?!凹雷妗被顒釉跉v次木蘭秋狝大典之中也經(jīng)常舉辦,清皇室專門為了方便祭祖在避暑山莊內(nèi)修建了宗祠祖廟。而在木蘭秋狝中最常舉辦的禮儀活動則是參觀文廟及武廟,每次皇帝抵達承德,他都會參拜文廟及武廟,以表示他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敬意(值得注意的是,承德的孔廟建筑群是除曲阜孔廟外最龐大的)。

      由此可見,木蘭秋狝大典,是一個集政治交際、皇室宴會、狩獵行為、宗教祭奠等活動于一身的活動綜合體,維持如此宏大的活動定然是花費不菲的,而這個昂貴而重要的活動的核心無疑是在木蘭圍場中進行的行圍狩獵,所以說,木蘭圍場的命運與秋狝大典緊密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典禮的興衰也就決定著木蘭圍場地區(qū)的命運。

      清政府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維持這項盛大而昂貴的慶典活動,是因為此活動對于清政府的政治、外交、軍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政治功能

      木蘭秋狝是清朝中央政府與蒙古諸部溝通,加深雙方了解,協(xié)商重要問題的重要場合。因為很多蒙古貴族并未接種過天花,所以對于到北京進行朝覲心有余悸。而到地處塞外的承德及木蘭圍場謁見君主,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與此同時,秋狝大典過程中頻繁的宴席、娛樂及狩獵等活動為君主及蒙古貴族提供了大量的互動機會,這在拘謹?shù)恼匠P中可能難以實現(xiàn)。這些交流的機會無疑將鞏固君臣關系,促進雙方理解,是大清“懷柔”蒙古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除此之外,在木蘭秋狝的行圍狩獵之中,皇帝還可以向蒙古貴族們展示大清壯盛的君威,起到“威遠”的目的。如康熙皇帝就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木蘭秋狝“懷柔威遠”作用的認可:

      龍沙張宴塞云收,帳外連營散酒籌。

      萬里車書皆屬國,一時劍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圍青嶂,日午微風動彩旒。

      聲教無私疆域遠,省方隨處是懷柔。

      除了籠絡和威懾蒙古諸部以外,木蘭秋狝也是清帝國常通過對座次、儀式、禮品的安排來管理和鞏固與其他政治實體的關系,并強化其在東亞及中亞政治秩序中地位的重要舞臺。葛兆光就曾經(jīng)通過對安南國王在乾隆五十五年在承德朝覲天子的研究,細致地重現(xiàn)了清代如何結合木蘭秋狝大典管理東亞的國際秩序。而對中亞及蒙古秩序的鞏固和建構,則是木蘭秋狝一直以來的核心任務之一,筆者在拙作“殖民?同盟?近年來清史研究中對蒙滿關系的普遍誤解和錯誤稱謂”一文中,曾嘗試論述清帝國通過邀請與其相近的蒙古及中亞部落參加狩獵活動來達到獎勵臣屬,劃分親疏,確定雙邊關系的目的。

      凡是參加木蘭秋狝狩獵活動的部落,都應該看作是大清的臣屬而不單是盟友,他們參與活動本身就意味著對清朝權威及其主導的政治秩序的承認。我們可以看到,早已歸降清廷的漠南蒙古諸部自康熙二十年起,一直參加到狩獵活動中,并為狩獵提供射生手等必要人員及物資。而漠北蒙古則是在之后才受邀參加到木蘭秋狝的狩獵活動之中的。介于漠西蒙古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實體,他們參加木蘭秋狝的時間也隨著各部與清廷雙邊關系的變化而不同。

      如在清軍于昭莫多之戰(zhàn)(1695年)擊潰噶爾丹主力后,以對清朝示弱的和碩特汗國也參與到木蘭秋狝之中,而幸存的輝特級杜爾扈特部則是在乾隆19年,他們歸降清朝后才參與到木蘭秋狝的活動之中。而在土爾扈特部終于東歸清朝之后,他們也理所當然地參與到了木蘭秋狝之中。而在清廷徹底平定新疆之后,吉爾吉斯和布魯特諸部也參與到了木蘭秋狝的狩獵活動之中。可以看到,新的部落參與到木蘭秋狝之中,往往是在清廷在該地區(qū)或其他相關地區(qū)取得了決定性的軍事勝利之后,而參與者無一例外地先后并入了清朝疆土。

      據(jù)此推測,參與木蘭秋狝的狩獵活動很可能代表著雙方的互相承認以及對于清廷所主導的中亞及蒙古政治秩序的認可。

      (四)軍事功能

      軍事訓練,是木蘭秋狝的另一項主要任務。自三藩之亂后,康熙皇帝便對八旗的戰(zhàn)斗力產(chǎn)生了不滿,而木蘭秋狝中的大型狩獵活動,則為其操練軍隊,檢查各地武備提供了大好機會。乾隆曾經(jīng)熱情洋溢地表彰木蘭秋狝對于清軍軍事素質的貢獻,他言道:比年來勘定準夷,兩路用兵,我滿洲大臣官兵等皆能踴躍奉命,克奏膚功。亦由躬親整率,習之有素,是以臨事赴機,人思自效,即此亦其明驗矣。

      在此之外,美國學者歐力德通過對“木蘭碑記”的研究指出,木蘭秋狝還是清代皇室進行“家庭訓練(family training)”的重要部分。他通過對不同“家法”的研究,認為秋狝活動是皇室訓練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指標,乾隆帝在秋狝時的精彩表演就曾經(jīng)得到康熙的盛贊,而這也是乾隆及其父親的重要政治資本。

      綜上所述,清帝國舉辦木蘭秋狝,建立木蘭圍場是為了豐富他們統(tǒng)治全國,乃至管理周邊的政治工具。在這一點上,其實五大圍場皆有相似之處,塞外三圍上交的貢品也往往成為了犒賞勛貴重臣、外邦使節(jié)的政治工具,而南苑的閱兵講武也是重要的國家儀式,行圍狩獵除了供皇室休閑外,更是以非常規(guī)方式處理敏感政治事務的絕妙場合,如順治帝與五世達賴的會面正是通過在南苑狩獵活動中的“偶遇”安排才得以實現(xiàn)的。可以說五大圍場的設置及管理,都在為國家政治活動提供著舞臺或工具,而國家的政治利益及經(jīng)濟考慮,是牽動五大圍場發(fā)展或衰亡的重要因素。

      三、木蘭秋狝的衰落

      而在關于秋狝廢止的原因,目前學界都普遍認為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要有兩大原因,分別是對于秋狝的政治需求不斷下降,以及圍場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

      清代政治需求的改變是導致木蘭圍場衰落的關鍵,首先是帝王個人興趣的轉變,相較于乾隆帝,嘉慶帝及后世帝王失去了狩獵的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自嘉慶繼位以來,國內(nèi)的白蓮教起義氣勢洶洶,也讓忙于指揮調度的嘉慶皇帝沒有了行圍狩獵的興致。

      此外,清廷對于蒙古的懷柔政策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第一,北方的威脅自準噶爾部被夷滅后也迅速縮小,清朝對于蒙古勢力也并非像曾經(jīng)一樣仰賴了。同時,隨著清代對于蒙古地區(qū)掌控的強化,及蒙古士兵戰(zhàn)斗素質的下滑,在嘉慶朝時,甚至需要北京調集滿洲卡倫的兵丁,來幫助蒙古部落抵抗青海附近流寇的襲擊,以致嘉慶感慨:“蒙古積弱已久,刻下斷難令其自行防衛(wèi)……俟一兩年后,蒙古少能自強,再行撤退”。此后,對于蒙古軍事能力的負面評價頻繁出現(xiàn)在清代的政治討論之中。故而為懷柔威遠而設立木蘭秋狝也就失去了意義。

      此外,據(jù)趙珍研究,自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就已非常明顯,而這個趨勢在嘉慶朝進一步惡化,導致圍場的動物資源遠遠不能滿足行獵的需求,也是秋狝大典停止的重要原因。

      四、木蘭圍場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木蘭圍場在清中期的環(huán)境惡化趨勢已難以遏制,對此,趙珍指出:“清代圍場的資源利用突出表現(xiàn)在豐茂動植物資源的被充分利用,以及以森林草原為主的土地的減少,農(nóng)業(yè)耕地、村鎮(zhèn)占地規(guī)模的增加?!蹦咎m圍場環(huán)境的變化,與清廷大肆秋狝及亂墾耕地等直接相關。

      (一)木蘭圍場環(huán)境惡化成因

      圍場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換的原因,根據(jù)前人總結,大抵可以分為四種:

      首先是圍場管理不力,導致大量的盜獵情況出現(xiàn),在嘉慶皇帝看來,這是圍場獵物匱乏的主要原因,而且當時負責調查圍場動物稀缺問題的大臣也給出類似的結論:“系因近年來砍伐官用木植之外,多有私砍者。并令奸徒私入捕捉牲畜,以致鹿蹤遠逸。”他甚至認為:只要加強對圍場的管控,就定然可以恢復圍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動物資源,然而雖然他不斷加大對圍場官員失職的處罰力度,乃至一度打擊圍場附近的鹿茸及鹿角交易市場,當?shù)氐纳鷳B(tài)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可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破壞著當?shù)氐沫h(huán)境系統(tǒng)。

      1.重視程度更高。統(tǒng)戰(zhàn)工作被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級黨委(黨組)主要負責同志親自研究重大問題,親自部署重點工作,省級黨委書記參加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要會議活動 1 361次,省級黨委常委會研究部署統(tǒng)戰(zhàn)工作864次。

      第二個原因就是對于木蘭圍場森林資源的大肆開發(fā)。周林指出,清代對木蘭圍場林業(yè)資源的開采始于清初,而在乾隆朝達到頂峰,僅僅是內(nèi)務府直接參與砍伐的就有833175件,除此之外還曾經(jīng)派出內(nèi)務府商人范清柱、王至德等前往木蘭圍場采伐木植。嘉慶朝繼續(xù)采伐,僅嘉慶七年,在后五圍內(nèi)采伐木材登記造冊的就有超過118170件??紤]到當時猖獗的盜伐市場,真實的采伐量可能還要更大。此后幾朝,對于木蘭圍場木植資源的采伐也并未停止。當動物們的主要棲息地——森林被大量砍伐活動破壞之后,鹿及其他動物的數(shù)量也隨之大幅下降。對于林業(yè)資源的破壞除了采伐樹木以外,開墾土地可能是另一個原因,不過考慮到圍場地區(qū)的土地開墾大潮自咸同之后才出現(xiàn),筆者認為可能對乾嘉年間動物資源的減少影響相對有限。

      第三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動物自由遷徙及圍場間物種交流的重要通道被人為地切斷了。正如前文所講的,事實上木蘭秋狝中的獵物們并不僅僅是蓄養(yǎng)于本地的,還有很多是原先蓄養(yǎng) 于吉林及黑龍江圍場的,在當時隸屬于黑龍江圍場的索岳爾濟圍場被乾隆賜給蒙古王公之后,整個圍場體系的西北部出現(xiàn)了斷裂,動物的自由遷徙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在乾隆派人徹查野獸稀少的原因時,大臣就已經(jīng)意識到,自長白山遷徙而來的鹿群“來路有所阻”。這種地理上的隔絕不僅阻礙了圍場間正常的獸群遷徙,還使很多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驟然改變,對本地區(qū)動物的繁衍生息造成了重大影響。

      最后,就是狩獵活動對于當?shù)貏游镔Y源的過度利用,木蘭秋狝規(guī)模浩大,根據(jù)記載,康熙時期每次狩獵時,收獲的獵物動輒以千百記。綿延百余年對野生動物的系統(tǒng)捕殺后,當?shù)孬F群數(shù)量的減少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木蘭圍場環(huán)境惡化的新思考

      狩獵活動本身對于清代的政治意義已在前文中明確闡釋,而圍場內(nèi)的動物,不過是這場政治活動中的道具,而清廷對于動物資源的保護,就是為了確定狩獵可以順利進行。其背后的邏輯就是把動物當作資源,換取自身的政治利益。

      再談索岳爾濟圍場被乾隆賜給蒙古王公導致各圍場間動物的遷徙通道被阻塞,導致木蘭圍場的動物資源得不到補充,甚至反而因為棲息環(huán)境的改變而出現(xiàn)獸群數(shù)量及多樣性的減少。這背后清廷的邏輯是以土地為籌碼,換取各部落忠誠與支持,并保持地區(qū)的和平。

      而對于木植的大量砍伐,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大型建筑工程,尤其是熱河的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等工程的順利進行。而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的修建,除了皇帝們的享樂目的之外,更是希望通過頻繁與蒙古及其他部落首領互動,建立起清朝統(tǒng)治者與藏傳佛教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來展示大清國力,并安撫相關的利益團體,實現(xiàn)鞏固以大清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的目的。可以說,是以森林資源換取政治利益。

      我們已經(jīng)指出,第一個原因并非是木蘭圍場環(huán)境變化的罪魁禍首。通過對后三個原因的反向追溯,筆者認為,這三個原因共同反映的是清廷的政治環(huán)境觀,既清廷長期以來以自然資源換取政治利益,縱然有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限制,其本質不過是保護自己政治操作中的籌碼。而木蘭圍場的環(huán)境問題,正是清政府這種政治環(huán)境觀百余年來實踐造成的惡果。

      五、結束語

      在木蘭圍場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所謂的“民族認同”及“內(nèi)亞民族的環(huán)境友好政策”并沒有幫助這個地區(qū)保持好自然環(huán)境。反而使得木蘭圍場,從曾經(jīng)的“塞外神皋”到乾隆五十七年時“哨內(nèi)牲畜,實屬短少”僅用了一百余年。而與這場生態(tài)巨變相始終的,還有清廷對于木蘭秋狝大典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的竭力推動,到中期的力不從心,再到道光時的徹底終止,這個過程體現(xiàn)的是清代國家局勢和政治需求的不斷變化。在懷柔蒙古、用兵朔漠作為清代的戰(zhàn)略重心時,同時承擔著政治、外交和軍事演習功能的木蘭秋狝大典就得到了清代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當清代自身的問題越發(fā)嚴重,無力擴張,同時蒙古軍事力量逐漸衰弱時,清廷則放棄了這項國家儀式。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團結蒙古諸部,檢驗并訓練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清廷在一場場龐大的狩獵活動中肆意射殺本地及遷徙而來的野生動物,對當?shù)孬F群的數(shù)量和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除此之外,同樣是為了維系清廷在邊疆的統(tǒng)治權威及宗教聯(lián)系,清廷屢屢修建龐大的藏傳佛教建筑,為此,清廷在木蘭圍場地區(qū)砍伐了大量的樹木,嚴重破壞了當?shù)氐纳鷳B(tài)系統(tǒng),無疑會降低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承載力。除此之外,清廷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還把將木蘭圍場與其他圍場連接起來的索岳爾濟圍場送給了蒙古部落。這一舉措,切斷了木蘭圍場與其他圍場間的聯(lián)系,關閉了動物的遷徙通道,破壞了木蘭圍場通過區(qū)域互補來修復自己生態(tài)問題的可能性??梢哉f清代圍場地區(qū)的環(huán)境惡化,完全是來自于清廷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不考慮當?shù)厣鷳B(tài)承受能力,肆意分配和消耗當?shù)氐淖匀毁Y源新結的惡果。

      這反映出,在對待自然環(huán)境時,“民族認同”或者“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并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態(tài)度。清廷依然僅僅把自然當作是自己手中的資源,肆意攫取,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并沒有考慮過人與自然的共存發(fā)展。這種政治環(huán)境觀不僅僅導致了木蘭圍場一地的環(huán)境悲劇,還引發(fā)了其他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從東珠的日漸稀少,到蒙古草原的不斷退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畸形觀念帶來的影響與危害。

      猜你喜歡
      圍場清廷狩獵
      恐龍公園
      淺析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閉關觀念的變化
      青年與社會(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2017,誰的江湖
      世界汽車(2018年2期)2018-02-11 16:38:14
      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閉關觀念的變化
      資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10《百駿圖》: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繪畫大融合范本
      藝術品鑒(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狩獵還是偷獵
      恐龍是怎么狩獵的?
      圍場北部古風殼的發(fā)現(xiàn)及地層劃分意義
      河北地質(2016年2期)2016-03-20 13:52:00
      秀逗原始人④狩獵驚魂
      沁園春——木蘭圍場壩上風光
      繁昌县| 柳河县| 浙江省| 广水市| 黔西县| 扎兰屯市| 华亭县| 阳山县| 科尔| 澜沧| 眉山市| 颍上县| 于都县| 余姚市| 临沭县| 临洮县| 平罗县| 林甸县| 高陵县| 海淀区| 团风县| 乃东县| 金山区| 福州市| 中卫市| 泾源县| 淮滨县| 晴隆县| 旬邑县| 常宁市| 宜昌市| 涿州市| 东源县| 陇西县| 万州区| 徐州市| 汶川县| 东乡族自治县| 科尔| 博罗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