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利娟
敘事療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咨詢師通過傾聽他人的故事,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使問題外化,并幫助當事人對以前充斥問題的故事進行修訂,引導當事人重構積極故事,以喚起當事人發(fā)生改變的內在力量的一種心理咨詢方法。這一方法包括三個步驟:首先是外化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外化將問題與學生分開,關注學生沒有問題的時刻,并讓學生自己描述那些特殊時刻自己的行為與意識,以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加客觀的認識。其次是重寫故事。將學生經歷的特殊事件與過去事件相聯系,將其擴展至積極的未來生活,以形成一個新的故事,并建構一個新的自我。再次是見證,邀請學生生活中的教師、同伴、家長等重要成員,一同來見證這個新自我的誕生,并通過陽性強化等方式,獎勵和肯定當事人努力的成果。
在任教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大致相同的“情緒化”現象。筆者嘗試運用敘事療法中的外化、重寫等技術手段,對這部分“情緒化”兒童進行矯治。
外化是心理咨詢中敘事的第一大技巧,強調的是將人與問題分開,即“人不等于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很多教師一看見班級里的“情緒化”兒童,就認為他們是問題學生。其實如果教師能將學生和問題分開來看,認識到這些不良行為不等同于這個學生,就能更加心平氣和、公正地對待這部分學生,這些“情緒化”學生也能更有力量面對問題。
重寫就是尋找學生那些不受歡迎的行為習慣背后的積極行為。教師要辯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規(guī)劃面向積極、健康行為的藍圖,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
1.學習同理心,開展移情教育。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要讓學生從心底產生改變自己不良行為的力量,首先應該讓他們學會體驗他人的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許多行為矯正技術只關注表層行為的變化,不關心內在觀點和態(tài)度的轉變。行為與態(tài)度是一個整體,行為變化而態(tài)度不發(fā)生變化,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筆者班上有個叫強強的學生平時老愛罵人、打人。在一次主題班會課上,筆者專門編了一個故事《被欺負的小明》,請強強扮演學生小明,另一個學生扮演打罵小明的王小虎。表演結束后分別讓兩個學生談自己所飾演角色的內心感受。強強說:“我老被他打罵,心里又窩囊又生氣?!惫P者說:“那你希不希望我們班也有同學像小明一樣被欺負呢?”他立刻說:“當然不希望?!闭f完后,他似乎也明白了點什么。筆者借機耐心地引導學生如何在班級中與同學和睦相處、互愛互助。
2.轉移焦點,安排體育競賽。
每個人的精力和專注力都是有一定范圍的,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也有所不同。如果把學生負面的焦點巧妙地轉移到正能量的方向,不僅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緒化”行為,還可以讓他們獲得自信和幸福感。李剛是班級中的“小霸王”,他在班級同學中發(fā)育較早,自尊心和好勝心也相對較強。筆者在學校運動會時特意安排李剛參加各項比賽,李剛脫穎而出,不僅跑得快,而且跳遠、跳高樣樣領先。李剛在同學心中重塑了陽光的形象,在同學的擁戴和崇拜下他也重新正視了自己的行為。
人格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積極關注是自我知覺出現后嬰兒開始產生的被人愛、被人喜歡和被人認可的需要。若積極關注得到滿足便會產生良好的自我關注,若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不良的自我關注。教師應發(fā)現并關注“情緒化”兒童的長處,鼓勵其積極優(yōu)秀的一面,使其尋找并改進自身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1.榜樣學習法。
對于具有“情緒化”行為的學生,教師和同伴的感染和幫助尤為重要。在班會課上,筆者以“如何做大家最喜愛的伙伴”為主題展開討論,選出5名班級文明禮儀小標兵,讓大家說說他們身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筆者特意安排了平時具有“情緒化”趨勢的小軍同學發(fā)言,他說:“要學習張國昊的樂于助人,要學習王琦的團結友愛,要學習潘智慧的關心同學……”筆者給予回應:“小軍同學說得真好啊,大家給他掌聲?!甭犚姶蠹业恼坡?,小軍有點不好意思。在同伴的支持和鼓勵下,小軍開始悄悄地觀察班上最受歡迎的幾個學生的言行舉止,自己也學著幫同學撿橡皮;值日生掃地掃到他那兒的時候,他還會主動挪開板凳;有時同桌的數學題不會做,他也能稍加指點。通過向班級榜樣的學習,小軍的“情緒化”行為明顯減少,和同學的關系也逐漸好轉。
2.陽性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及動物的行為是后天習得的,是行為被強化的結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可對其進行獎勵,通過獎勵強化該行為,促進行為的產生。筆者與經常欺負同學的俊杰進行談話,談話結束后,俊杰一整天都沒有欺負同學。晚上放學時,筆者便在班級表揚了他:“俊杰今天能和大家和睦相處,表現真棒!”從他的眼神中筆者感受到他的意外和驚喜。這以后,只要他不欺負其他學生或有友善行為出現,筆者每天都會表揚他。漸漸地,他的“情緒化”行為越來越少,筆者改為一星期表揚一次、一個月表揚一次。陽性強化法重要的是強化要及時,隨時間推移減少強化次數,直至目標行為固化為習慣,最終可撤銷強化物。
3.代幣管理法。
代幣管理法是一種利用強化原理促進更多的適應性行為出現的方法。自從“如何做大家最喜愛的伙伴”主題班會課結束后,小軍就開始關心和幫助班里的其他同學。第一次發(fā)現他有這種行為時,筆者獎勵他一個笑臉貼紙,他看了又看,別提有多高興了。隨著他助人行為的增多,筆者跟小軍約定:“只要你得到5個助人貼紙,老師就給你做1朵小紅花;如果你能得到10朵小紅花,學期結束老師就給你頒發(fā)‘三好生’獎狀?!边@下小軍可來了動力,他的學習很好,就是因為總欺負同學始終沒得到過“三好生”獎狀,評上“三好生”是他夢寐以求的愿望。于是,小軍堅持幫助其他同學,得到的小紅花越來越多,成為大家最喜愛的伙伴,并在學期末獲得了“三好生”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