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虹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必須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來,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甚至自殺、墜樓等輕生現(xiàn)象愈來愈多。心理咨詢工作者經過深入研究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學生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家庭、朋友的關愛。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繁多復雜,各種魚目混珠的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其在成長過程中性格出現(xiàn)偏差,容易產生心理焦慮、抑郁等現(xiàn)象,心理素質偏弱,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用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將社會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良好道德行為習慣。親情、友情、愛情這“三情”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切入點,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種需要。情感需要基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上。情感發(fā)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價值的主體根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邏輯起點。親情、友情、愛情是當代大學生情感發(fā)展需要的具體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發(fā)揮教師指導、推廣朋輩輔導,在學生中開展有關親情、友情、愛情教育,強化人文關懷,加強情感體驗教育,實現(xiàn)以大學生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目標,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叭椤苯逃墙逃l(fā)展的提煉和需要,是我國德育工作思想的凝結、繼承和發(fā)展,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特點,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于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文情懷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以親情、友情、愛情為模式的愛的教育,能積極促進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感恩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還能促進當代大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增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技能,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識形態(tài)中受實踐者的觀念支配在一定的實踐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活動。當今大學生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點。當代大學生主要為90后,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目前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的過度寵愛使孩子具有以自我為中心、重視自我需要的滿足、獨立意識薄弱、道德評判隨意的特點,對親情淡漠,把家長、師長的關愛當成理所當然,親情觀念匱乏,缺乏感恩之心,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曾經有關“大學生親情觀現(xiàn)狀調查”,通過每周與父母聯(lián)系的頻率、能否記住父母的生日、跟父母的談話內容等方面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比較重視親情,但表達方式單一,情感有趨于淡漠的趨勢。在友情方面,當前大學生雖然渴望友情,但涉及到自身觀念的問題時,通常根據自己的性格取向做出選擇,表現(xiàn)出自私與個體獨立的一面,不夠珍惜友情。90后的大部分大學生對愛情觀持有觀念開放化、愛情動機多元化、戀愛方式多樣性化、戀愛自主性,渴望與異性交往,卻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等特點。
近年來,教育部通過相關政策改革,我國的教育重心逐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大部分地區(qū)的教育模式仍處于重智育、輕德育的應試教育。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的學校和家庭都將精力關注在孩子的成績上,即使在學生進入大學后,大學教育也是重課堂、重教學、重研究,文化素質的提升即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任務,大學生情感教育卻逐漸被邊緣化。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生只知道受恩,而不知感恩,認為父母、師長、朋友的關愛付出為理所當然,不懂得換位思考,價值取向功利,在集體生活中容易出現(xiàn)矛盾。教育者受教育模式的影響,其定位也產生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教育者把教育活動僅僅當成一種單向傳遞,沒有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缺乏互動反饋,沒有把情感教育真正落實到日常實踐中。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方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傳統(tǒng)課堂,以思政課的形式,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授專業(yè)知識進行課堂教學,學生也只是作為拿學分的課程,考前背誦應付了事,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充分發(fā)揮思想啟迪、精神培育的作用。部分教育內容相對陳舊,缺乏時代性,讓學生感覺空而大,抽象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深入開展“三情”教育,教師應當為人師表,講究教育藝術。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工作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對學生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不斷提高教育者的人文修養(yǎng)水平,科學定位,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樹立以人為本,主體化的教育理念,以當代大學生為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交朋友,以亦師亦友的身份進行溝通與交流,從不同角度出發(fā)詮釋情感教育的內涵。此外,大力推廣朋輩輔導,學生之間的年齡、經歷相當,朋輩之間的交流能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懷,切實發(fā)揮教師、朋輩的輔導作用,雙管齊下,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網絡時代,各種意識形態(tài)層出不窮,社會多元化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學生的價值觀不斷受到沖擊和影響,思想觀念不斷變化。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及時將與現(xiàn)實相符合的新觀念補充到原來的教學內容中,廣泛調研,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模式和教育模式,探索適用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情”教育的新模式。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外,運用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等新媒體,加強對馬克思主義親情觀、友情觀和愛情觀的宣傳教育。在親情教育方面,加強感恩教育、倫理教育,不僅從家庭、學校、社會層面,還要從傳統(tǒng)道德、倫理孝道方面進行教育,結合時效性較強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正確引導大學生充分地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的觀念,充分理解親情,懂得愛護和感恩父母。在友情教育方面,注重學生干部的選拔,充分發(fā)揮朋友輔導的作用,發(fā)揮榜樣的力量,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以小見大,引導學生認識到友誼的力量及其重要性,通過學生間的幫扶活動,從實踐中切身領悟,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友情觀念。在愛情教育方面,除了傳統(tǒng)的戀愛道德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學業(yè)與愛情之間關系的教學內容外,增加一些與時俱進的內容,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健康、科學的性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戀愛挫折教育。
目前,大學生的思想總體上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不止于在思政課堂上,應該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用理論提升自己,在提高自身內在素質的同時對外幫助他人,尋求共同進步。教育者通過全面排查,發(fā)現(xiàn)問題,追溯問題產生根源,分析原因,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和典型案例的教學,來教育和感染大學生,逐步引導學生處理好學業(yè)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在親情教育上,高等學??稍O立健全的評價和獎勵機制,對學生開設親情獎學金,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以朋輩的角度,通過榜樣的作用,來鼓勵促進廣大學生改變和增進親情觀念。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體聯(lián)合的互動平臺,共同推進大學生的親情教育。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充分借助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重大節(jié)假日、新生入學教育、畢業(yè)生離校教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就業(yè)指導等平臺,開展感恩父母、關愛同學、理性戀愛等教育活動;設立校園文化節(jié),開展一系列愛的教育專題講座;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同時,對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培養(yǎng)滲透友情教育等形式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向真善美、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