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鳴 劉 耀
作者:莫金鳴,深圳市史志辦公室調研員、《深圳市志》《深圳年鑒》副主編
劉 耀,深圳市史志辦公室年鑒工作處處長、《深圳年鑒》副主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絲綢之路”解釋是:“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p>
19世紀德國學者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中,描寫了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交通路線,首次使用了“絲綢之路”,并在一張地圖中提到了“海上絲綢之路”。其后法國漢學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體提到:“絲路有陸、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為通印度諸港之海道?!?/p>
事實上,絲綢之路具有數(shù)條干線和許多支線,大略可以分為四條:橫跨歐亞大陸及北方草原的干線;經中亞沙漠地帶綠洲之處的道路,稱為綠洲之路或沙漠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即經過四川、貴州、云南、廣西、西藏抵達印度或東南亞一帶的道路;經過東南亞、印度到達波斯灣、紅海的南海絲綢之路,通常稱“海上絲綢之路”。其中西南絲綢之路與南海絲綢之路或時海時陸。①王炳華:《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頁。本文只論及南海絲綢之路相關問題。
海上絲綢之路,一般定義為:古代的船隊經太平洋、南洋、印度洋,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海上貿易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質疑海上絲綢之路到底存不存在?!稘h書》記載中國人所乘之船為當時的“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利用這些停留在廣西、廣東港口的外國船只進行轉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時的廣州港很繁榮,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時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當時還發(fā)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掠廣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則是羅馬商隊與使者,于公元166年抵達中國;而迄今東南亞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國瓷器也屬于西亞的阿拉伯帆船,年代為公元830年的晚唐時期。①馬通:《中國伊斯蘭教門宦與西北穆斯林》,《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一般公認為,漢代,海路已北通朝鮮、日本。西漢時期,中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開通。南從日南郡、徐聞郡、合浦郡通都元國、夫甘都盧國、黃支國、皮宗國、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②班固:《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
東漢時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161年至180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③范曄:《后漢書·列傳》,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大秦。這是歷史記載的中國與羅馬帝國第一次往來。同一時期,印度商人已由海路經蘇門答臘、馬六甲來中國,運絲綢往印度、羅馬。此后歷經三國、兩晉、南朝,至唐代,南海絲綢之路正式形成。
唐高宗龍朔元年(662年),廣州設立第一個市舶司以管理海上貿易,作用即同今之海關。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赤土、丹丹(今馬來西亞吉蘭丹)、盤盤、真臘、婆利等國。中唐之后,西北絲綢之路阻塞,華南地區(qū)經濟開始全面超越華北地區(qū),海上交通開始興盛。④郭應德:《中國阿拉伯關系史》,張甲民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獅子國、丹丹、盤盤、三佛齊等國。航路由廣州啟航,經海南島、環(huán)王國(今越南境內)、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三蘭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深港地區(qū)在南海絲綢之路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開始顯現(xiàn)。也正是在此時,唐人開始移民海外。唐人杜佑對歷代南海交通作了個總結:“大唐貞觀以后,聲教遠被,自古未通者重譯而至,又多于梁、隋焉?!雹荻庞樱骸锻ǖ洹罚本褐腥A書局,1988年。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最發(fā)達時期。據宋吳自牧《夢梁錄》,朝廷先后在廣州等13處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與海外通商的國家也達到最多:有58國。而福建泉州港也成為第二大港,或謂已超越廣州。同時也出現(xiàn)了《嶺外代答》《諸蕃志》等記載與中國通商國家情況的專著。
元代,據曾遠航至埃及的南昌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與中國通商的國家達到200多個。
明、清,中國進入禁海時代。明代,從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發(fā)布第一個禁海令,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止海禁時止,接近兩百年之久。而這段時期,正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西洋列強開始大航海的時候。整個明代,雖然有鄭和的七下西洋,然而那多半是朝廷宣揚國威之舉。清代,清廷入關之后,為了禁止和截斷東南沿海的抗清勢力與據守臺灣的鄭氏王朝的聯(lián)系,以鞏固新朝的統(tǒng)治,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頒布禁海令;并于順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6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頒布“遷海令”,禁止臣民出海貿易。其中,深港地區(qū)的前身——新安縣遷海,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并曾一度撤銷新安縣建制。
1683年有限制的開海禁,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許與西方貿易??滴踉谥I大臣“除東洋外不許與他國貿易”,并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且此時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對日本的沖擊,對與清廷的貿易也采取嚴格的限制。
1757年以后,清廷開始全面閉關鎖國,改四口通商為廣州一處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貿易,使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fā)展的最佳時期,為后來中國百年積弱落后埋下伏筆。而當時西洋的科技發(fā)展蓬勃,漸漸地超越了以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和以中國(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
雖然,明清王朝實行嚴厲的海禁,但海上貿易并沒有停止。東南沿??亢3院5拿癖?,為了生存,不得不違反朝廷禁令,從事海上貿易走私。而為了保護自己、對抗朝廷,不得不成立具有武裝的海上走私集團。這些集團,在明嘉靖以前,是倭寇的一部分;明嘉靖以后,就是通常稱的海盜?!昂1I集團”在維護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和維護國家海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和交流并沒有中斷甚至相對比較活躍。
一是貿易。根據《新唐書·地理志》:唐代,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當時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當時通過這條通道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于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二是移民。唐代,已有民眾通過絲綢之路移民海外,此后,各朝各地民眾沿海上絲綢之路移居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即南洋一代的,絡繹不絕。據李長傳著《南洋華僑史》、溫雄飛著《南洋華僑通史》、姚枬著《中南半島華僑史綱要》《馬來亞華僑史綱要》等專著考證,①《民國叢書》第三編第22期,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yè)部據1929年版影印本。秦漢時期,即有經由海上絲綢之路移居交趾(今越南北圻)、菲律賓者。魏晉間,已有中國船只至檳榔嶼。隋代,有公主下嫁暹羅(今泰國)。唐代移居三佛齊者(蘇門答臘之巨港),中文典籍中已有確切記錄。元滅宋,宋遺臣多有外逃至南洋者,如陳宜中、鄭思肖等,都曾竄身爪洼。其中鄭思肖曾在當?shù)亟ㄎ?6間。至明代,南洋的華僑已成為重要勢力,李長傳稱之為“中國時代”。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呂宋(菲律賓)發(fā)生排華慘劇,華僑被殺者24000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菲律賓又發(fā)生排華慘劇,華僑死亡2萬人,可見當時華僑人口在菲律賓已絕對不是小數(shù)目。
十六世紀,荷蘭人侵入爪哇時(印度尼西亞),華僑已在爪哇的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明萬歷間,移民張璉占據舊港,福建某移民占據婆羅洲稱王。清乾隆間,羅芳伯占據坤甸建立蘭芳國。華人在暹羅、真臘(今柬埔寨)等地備受當?shù)厝俗鹁础F渲?,由廣東嘉應府(今梅州)客家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在西婆羅州(今印度尼西亞的西加里曼丹省)建立了一個國中之國“蘭芳國”并存在了100多年。
嘉慶時,海盜張保仔降清。其中有1萬多人不愿降者,乘船集體出逃南洋,是為深圳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集體移民。同治、光緒間,華僑葉阿來征服占領吉隆坡。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統(tǒng)計,華僑在東印度群島者,有563000余人;在爪哇及馬都拉者,有295000余人;在外島者,有268000余人,并掌控了當?shù)氐慕洕?。②李長傳:《南洋華僑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39頁。在新加坡,據顏斯綜《南洋蠡測》,有唐人墳墓及有墳墓記有梁朝年號及宋代咸淳年號的。1904至1913年,每年移居新加坡華僑人數(shù)最少年份為13萬多人,最多年份為29萬多人。
可以說,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華人移民之路。其意義和深遠影響超過商業(yè)貿易。
本文把深圳、香港地區(qū)合起來作為一個地區(qū)研究,蓋因為兩地的歷史淵源。
深圳地區(qū)的前身為寶安縣(東莞縣、新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建縣,轄地約含今東莞市、深圳市、珠海市、澳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其后或析或更名,但香港與深圳始終為同一轄區(qū)。明萬歷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分出設立新安縣,治南頭,其轄境為除龍崗區(qū)部分地區(qū)外的今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新安縣的香港島成為英國殖民地。清咸豐十年(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再割新安縣九龍半島為英國殖民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將新界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自此,新安縣原有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成為英國殖民地(今香港全境)。民國三年(1914年),因新安縣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1979年1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同年11月,深圳市改為地區(qū)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qū)。1981年8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1年10月在經濟特區(qū)外恢復寶安縣。1988年10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為計劃單列市,并賦予其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2004年深圳市成為無農村的城市。201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深圳經濟特區(qū)范圍擴大至深圳全市。而香港全境,在1898年之前屬于新安縣地域,1997年回歸,成為特別行政區(qū)。因此,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深港兩地本為一體,無法分開討論。
深港地區(qū)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是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
華南重要城市廣州,是中國第一個設立市舶司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而進入廣州,最通常的航路是從南海經由珠江進入廣州。而深港地區(qū)的伶仃洋、南頭外海,是進出入珠江的咽喉?!澳项^為全廣門戶,控制蠻倭,……蓋番船直達澳門,而澳門至省則水淺不能行,必須由大嶼山經南頭直入虎(頭)門,以抵于珠江,此南頭所以為全廣門戶也。”①舒懋官:清嘉慶《新安縣志·海防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因其地扼珠江口外交通要沖,外地船只會先經南頭海,然后北上廣州進行貿易。船只一般會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風抵達南頭海面,等候通知后方可進入廣州;交易完成后則在南頭海面等待10月之后的東北季候風才離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香港開埠。所以,自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深港地區(qū)就成為華南商業(yè)貿易中貨物囤積、周轉之地。故此,自唐代廣州市舶司成立,朝廷旋即在當時的南頭——今香港屯門建立了兼有邊防防御、治安管理和外交職能的機構:屯門軍鎮(zhèn)。屯門軍鎮(zhèn)的設立,是深港地區(qū)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的標志。
唐代,常于邊防軍區(qū)“道”之下,于邊防線或水陸交通要沖設置軍鎮(zhèn)等軍事與邊防單位,均屬于外交使節(jié)或各類蕃客首先接觸和必經之處,故軍鎮(zhèn)均具有一定的外交管理職能,構成唐代龐大周密的外交體系中的一環(huán)。軍鎮(zhèn)在人員設置上,專設主理外交的使一人、副使一人。②歐陽修等:《新唐書·卷四十九下·百官志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在外交職能上,首先是具有迎送使臣的功能:外國使團到達所在地區(qū)之后,先向軍鎮(zhèn)“報到”,兼送文條(牒),再由軍鎮(zhèn)上報朝廷。其次是具有接轉文書、授受貢賜、轉致請求、宣達朝旨、上報蕃情、勘驗過所等功能,有時還成為互市場所。③歐陽修等:《新唐書·卷四十九下·百官志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新唐書·卷四十三·地理志上·嶺南道廣州南海郡》條下注:“有府二,曰綏南、番禺;有經略軍,屯門鎮(zhèn)兵?!边@是古代典籍中最早有關屯門軍鎮(zhèn)設置的記錄。而《唐會要·卷七十三·安南都護府》部分,則記載有屯門鎮(zhèn)建鎮(zhèn)的日期:“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正月,廣州寶安縣新置屯門鎮(zhèn)。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逼滠娛码`屬則屬于嶺南道廣州府。
軍鎮(zhèn)內除有郵驛等用于接待外國使團的設施外,還駐有2000名士兵,以保護海上貿易。天寶二年(743年),浙江海賊吳令光于溫州作亂,當時南??な貏⒕搠氡銖耐烷T軍鎮(zhèn)調兵平亂。而當時在嶺南地區(qū),軍鎮(zhèn)的設立僅此一處,可見朝廷對于深港地區(qū)的重視和對于維護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視。
歷經宋元,直到明清厲行海禁、民間“片帆不許入?!睍r期,深港地區(qū)南海一帶仍然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景象,與明清王朝有著藩屬或朝貢式經濟關系的外國船只在南海海面絡繹不絕。雖然沒有具體可考的航行記錄,但從當時一些文字片斷大略可推知。如明代新安縣貢生王士龍游覽赤灣(今深圳赤灣港)有詩句云“諸彝貢篚南溟闊”,彝,通夷,泛指外國各民族,這句詩的意思就是:在遼闊的南海海面上,到處都是外國前來進獻貢品(通商)的船只。另一本地士人袁嘉言《赤灣謁天后廟》詩亦有句云“即今萬國柔懷日,重譯都來奠酒椒”。重譯,輾轉翻譯,經過好幾重翻譯才能夠互通的語言信息,代指遙遠的海外國家。這兩首詩均屬寫實作品,必有所本。此處的諸彝、重譯諸國,或多為東南亞一帶國家。①嘉慶版《新安縣志·藝文》。
臺灣學者張存武說:“葡萄牙人之東來,才是中國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雹谏钲谑袑毎矃^(qū)文體旅游局:《寶安歷史紀事·中國與西方入侵者首勝之戰(zhàn)·屯門之戰(zhàn)》,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3—102頁。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深港地區(qū)成為西方列強率先進入中國海域并成為爭奪的中心地帶。明弘治六年(1493年),最早一批“紅毛夷”進入深港地區(qū)并遇當?shù)厥剀姲l(fā)生沖突。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阿爾瓦雷斯率領的商船隊到達南海及珠江口一帶,因未獲朝廷批準,后在南海水面進行交易。同年,塞克拉的商船隊直接侵占了“屯門海澳”(約為今深圳后海灣、伶仃島及香港青山一帶)。嗣后,葡人船隊絡繹來到南海,并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爆發(fā)了中葡“屯門海戰(zhàn)”,最終以占據澳門成為葡人殖民地結束。
荷蘭人的商船隊約稍晚于葡人進入南海,因規(guī)模稍小,加上葡人的排斥和當?shù)鼐用竦牡种颇酥劣诤1I集團的打擊,最終立腳不住轉向福建沿海。
英國人的商船隊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到達南海并進入廣州,要求與中國開展貿易,不果而退出。其后主要通過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進行貿易,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建立了第一家商館。
在鴉片戰(zhàn)爭、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深港地區(qū)的南海水域及島嶼成為列強各國商品的集散地。其中運送大宗商品的船舶并非直接運抵黃浦,而是常泊于伶仃島附近及南海海面,再用小型船只分裝運送廣州,后來的鴉片貿易更是如此。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后,至二十世紀初葉,香港成為遠東地區(qū)最大的自由貿易港。清代同治、光緒期間,詩人、外交家黃遵憲在其《香港感懷》詩中,描述當時香港的繁盛:“帆檣通萬國”“飛輪齊鼓浪,祝炮日鳴雷;中外通喉舌,縱橫積貨財”。③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卷一,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嗣后直至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之前,香港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無可替代的重要交通通道,急需的國外商品和物資大多通過香港進入中國內地。
改革開放、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之后,深圳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時間內,迅速建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深圳機場、赤灣港成為華南地區(qū)貨物和人員吞吐量最大的航空港和遠洋運輸港口,深港地區(qū),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當之無愧的樞紐。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lián)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fā)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6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是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深圳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的角色是:加快將深圳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樞紐;推進前海開發(fā)開放,成為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建設的新標桿。①《深圳描繪“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圖》,《深圳特區(qū)報》2015年6月3日。作為 “一帶一路”規(guī)劃的15個海上合作戰(zhàn)略支點城市之一,深圳在區(qū)位、外向型經濟、產業(yè)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擁有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具有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諸多有利條件。深圳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兩大優(yōu)勢:一是先天優(yōu)勢。深圳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良好的經貿往來,進出口貿易量可觀,產業(yè)結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較強互補性。二是比較優(yōu)勢。前海與蛇口融合而成的廣東自貿試驗區(qū)前海蛇口片區(qū),集深港合作、“一帶一路”、自貿區(qū)三大國家戰(zhàn)略使命于一身,成為國內開放度最高、比較優(yōu)勢最突出的國家戰(zhàn)略新區(qū)之一,既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也是國家批準的深港現(xiàn)代服務業(yè)合作平臺,具有獨特的政策優(yōu)勢和改革開放戰(zhàn)略優(yōu)勢。深圳正把前海作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綜合性戰(zhàn)略平臺,著力促進現(xiàn)代服務業(yè)特別是金融業(yè)開放創(chuàng)新,推進深港澳更緊密合作,積極構建與國際投資貿易基本規(guī)則有機銜接的制度框架,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qū)實現(xiàn)更緊密合作提供支撐和服務。②劉虹辰:《一帶一路: 深圳如何打造戰(zhàn)略樞紐》,《深圳商報》2015年5月23日A05版 。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三,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集裝箱班輪航線達205條,是國內擁有國際航線最多的港口,也是對東南亞航線最密集的港口。
深圳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超前規(guī)劃,聚焦發(fā)展灣區(qū)經濟,圍繞增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開放引領、創(chuàng)新輻射、要素集聚、互聯(lián)互通、基礎支撐等五大功能,努力將前海合作論壇建成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重要的金融商貿交易平臺,支持沿線各地金融機構落戶,開展離岸和跨境業(yè)務。在前海探索建設跨境人民幣業(yè)務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爭取引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功能總部,探索設立中國——東盟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貨幣流通”。制定實施的“一帶一路”市場開拓計劃進展順利,推動企業(yè)在沿線建設展示中心、保稅倉等分銷網絡,壯大供應鏈和跨境電商等外貿新興業(yè)態(tài),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試點,全面開展面向沿線國家的貿易促進活動。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探索構建深圳與沿線各地資本市場的互聯(lián)互通機制。強化世界級海港樞紐地位,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班輪航線,建設區(qū)域性國際航空樞紐,開通更多的東盟、南亞航班航線,構建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城市“4小時航空圈”。推動本土企業(yè)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共建產業(yè)園區(qū),力爭5年“一帶一路”區(qū)域貿易總額實現(xiàn)翻番。至2014年年底,深圳市完成“一帶一路”沿線首批28個國家的國情研究;越南合作區(qū)成功重組并以高標準重啟建設,巴布亞新幾內亞廣東(深圳)名優(yōu)產品展銷中心正式開業(yè);深圳走出去戰(zhàn)略合作聯(lián)盟成立,帶領深圳科技型企業(yè)對接海外資源。華為、中興、中集等一批行業(yè)龍頭企業(yè)加速拓展國際市場,成為深圳借“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力量。③趙建華:《梁振英再談香港在“一帶一路”作用》,新華網(新華港澳),2015年8月14日。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借“一帶一路”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吸引更多的國際產業(yè)巨頭前來落戶。2016年,深圳組團赴南太島國、東盟等“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經貿交流,簽約金額超過76億美元。
香港是中國內地與南亞海上航運的重要樞紐,又擁有“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yōu)勢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建設、高質素服務業(yè)、穩(wěn)健金融體系和蓬勃金融市場,信息、資金開放流通,人才云集,稅制簡單且稅率低,④同上。以及在會計、法律等多個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營運和管理鐵路、機場、港口、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方面有輸出服務的豐富經驗,也可成為項目支持基地,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顧問服務、參與營運管理基礎建設。香港又是世界最大的貿易轉口港,轉口的國家和地區(qū)達150個;也是世界第3大集裝箱碼頭,世界第4大船東所在地和10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同時又是世界金融中心。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樞紐,在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并由此獲得更大的發(fā)展機遇。
共同落實國家戰(zhàn)略,全面深化深港合作。2016年2月29日,深港合作會議就推進下一階段雙方合作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推動兩座城市共同繁榮發(fā)展。2017年5月12日,深圳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和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舉辦“深港合作圓桌會議”,探討粵港澳大灣區(qū)中深港合作的機遇?;浉郯拇鬄硡^(qū)建設已納入廣東省“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深港兩地將圍繞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CEPA協(xié)議,發(fā)揮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優(yōu)勢,對接兩地創(chuàng)新、人才、產業(yè)、金融等要素資源,緊密合作、聯(lián)手周邊,加快發(fā)展世界一流的灣區(qū)經濟,把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經濟樞紐。2017年9月11日,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香港表示,中央支持香港發(fā)展高增值的航運業(yè),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物流中心,并適時簽署支持香港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文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探索PPP等新型融資模式,構建更多元化、更低成本的融資渠道等等。深港雙方將聯(lián)手周邊地區(qū),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qū)打造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戰(zhàn)略樞紐。
綜上所述,深港地區(qū)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從歷史到現(xiàn)實都具有無可替代的樞紐地位。因此,要落實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好深圳、香港,是國家戰(zhàn)略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深圳、香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王炳華.絲綢之路考古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馬通.中國伊斯蘭教門宦與西北穆斯林[J].西北民族研究,1989,(1).
[3]郭應德.中國阿拉伯關系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5]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yè)部.民國叢書[M].廣州: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yè)部,1929.
[6]舒懋官.新安縣志[M].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
[7]歐陽修等.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03.
[8]深圳市寶安區(qū)文體旅游局.寶安歷史紀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9]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
[10]韓聲江,寧吉喆.支持香港將“一帶一路”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對接[EB/OL].澎湃新聞網,2017-9-11.
[11]甘霖.共同落實國家戰(zhàn)略 全面深化深港合作[N].深圳特區(qū)報,2016-3-1(A02版).
[12]丁侃.深圳南山區(qū)擬建赤灣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N].南方日報,201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