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一生的精神故鄉(xiāng),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
“陽光姐姐小時候”系列是陽光姐姐伍美珍對自己的童年趣事、校園生活和故鄉(xiāng)風物的美麗寫真,是對散發(fā)著寧靜、恬淡氣息的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
溪水、青山、古城、老巷,在山清水秀的小城中,陽光姐姐快樂地成長。第一天上學,第一次挨打;學校的好學生,家中的淘氣鬼;和伙伴們一起放風箏,一起做沙包;吃噴香的爆米花,看迷人的連環(huán)畫……在皖南的舊日風情中,陽光姐姐穿過窄窄的弄堂去追尋七彩的夢想。
春天,公園里常常有一些賣風箏的人。那些風箏制作專業(yè),外形美觀,或是毛毛蟲形狀的,或是蝴蝶形狀的,不一而足。
我小時候也放過風箏,不過不是在公園里,而是在田野上。
是比公園更加開闊的田野。
對放風箏印象如此深刻,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些風箏不是買的,而是自己親手制作的!
我記得,制作材料包括軟軟的細竹條、大大薄薄的白紙,還有糨糊、細線等。
當然,在制作的時候,我只能打打下手而已。
制作的過程我已不記得了,應該是不易的,需要手巧,而且細致。
風箏制成后,是白色的,形狀有點像大鳥,有兩只大翅膀,肚子下面是細細的竹條,尾部是一根用紙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長尾巴。
我的任務,往往是制作尾巴。
風箏制作完畢,還要在它的頭上拴上細線。細線的另一頭是一個繞了很多道的線團子。我們一般用媽媽縫被子的白線團。
然后,一伙人就捧著一只風箏去放了。
我們跑到田野上。這時候,最好是有風。剛開始,風箏是拿在手里的。然后,我們一邊跑,一邊放開風箏。接下來,我們更快地跑,同時不斷地放手里的線,讓線越放越長。
風箏借著風力,呼啦啦朝天上飛去。
我們一邊跑,一邊抬頭望著越飛越高的風箏。眼見白色的風箏越飛越高,越來越小,優(yōu)美的身形翱翔在藍天中,長長的尾巴飄逸在身后,哇,這時候心也隨著風箏飛得越來越高遠了。
一只風箏,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有人出白紙,有人出細竹條,有人出線團,有人出手藝。
所以,每一只風箏都無比珍貴,往往由好幾個人輪流去放。
我也曾獨立制作過風箏。材料都弄來了,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終這只風箏壓根就不能飛。
所以你瞧,制作風箏還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呢。
不像現(xiàn)在,想得到一只風箏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你肯花錢。
只是,看著公園里到處飄著的彩色風箏,我卻尤其懷念童年那些簡樸的白風箏。雖然都是風箏,可是我總覺得它們是完全不同的。
我長大以后,也像風箏一樣飛到了很遠的地方……
那些和我一起放風箏的小伙伴,如今,他們都在哪里呢?
他們早已在我記憶中淹沒了。我只記得那時候的田野、藍天、微風和風箏,就像是黑白照片中的景物,質樸又意味深遠。
(選自《飛揚的蓬蓬裙》)
伍美珍 曾擔任十余年少兒期刊編輯,主持雜志中的“陽光姐姐”熱線專欄?,F(xiàn)為大學副教授,兒童讀物專家,少兒閱讀及寫作推廣人,“陽光姐姐”品牌書系主創(chuàng)及主編。出版少兒讀物百余部,代表作有“陽光姐姐小書房”系列、“陽光姐姐嘉年華”系列、“同桌冤家”系列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