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東至縣大渡口鎮(zhèn)中心學校 吳章健
課堂教學也是藝術園地,這一園地應該百花齊放。因此,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并在教學藝術實踐中自覺追求教學風格的理想境界。
一個有品位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有教學個性的教師,他們的課往往體現(xiàn)著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展現(xiàn)著自己的學養(yǎng),而一個不善于思考問題的教師,只能做“傳聲筒”。
正如新疆邢孟霞老師在《教師個性缺乏:一個亟需重視的問題》一文中指出:令人惋惜的是,在如今的中小學教壇上,具有教學個性的教師太少了。與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很不協(xié)調的現(xiàn)狀是,一些平庸無能僅依靠教學參考書照本宣科的教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以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著一批又一批只會按標準答案考試而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教育本應該是鮮活而富有生氣、別致而富有魅力的,學生本應該是活潑而富有朝氣、幸福而又快樂的。所以我們呼喚有個性的教師,呼喚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淵博的知識、有高雅的氣質、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來引領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我想,我們應該勇于打破以往教學中的各種束縛。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選擇,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個性之所以是個性,就是因為它有別于他人。個性化的消失往往是因為人云亦云,沒有自我。如寫一篇學雷鋒做好事的作文,有些同學很容易人云亦云起來:讓位子、推車子、扶瞎子、撿夾子、抱孩子,“五子登科”;寫一篇遭受挫折的作文,馬上又跟著眾人的思路去想:父母離婚了,父親被車軋死了……所以,要有個性地學,首先必須提醒自己:不要人云亦云!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做到“讀出文本”“讀出作者”,更“讀出自己”。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本著一切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為目標,運用先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個性化教學,使課堂效率達到最大化。
而教學風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簡單地模仿名師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單純地去模仿別人,有可能落得邯鄲學步的結果。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進行創(chuàng)新,對問題盡量挖掘多問、多變、多解、巧解的途徑,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創(chuàng)造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假設,提出不同意見,努力尋找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等,同時找到自己的教學個性。
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必然影響和感染學生,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有個性的老師才能教出有個性的學生,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教化和合理引導。
要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最佳教育環(huán)境。學校與教師要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平等互助的教學情境,充分發(fā)現(xiàn)、尊重、發(fā)揚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比如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布置不同的練習,選用不同的測試題,采用不同的教學進度、評估標準等,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自由,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方法上,廣泛采用啟發(fā)式、自由討論式、自主研究式等多種方法,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去參與,給學生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真正得以發(fā)展。
教師要有個性地教,學生也要有個性地學,不能人云亦云,沒有自我,喪失個性。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間都存在著差異。語文教學并不是要抹殺他們之間的這種差異,讓學生變成千人一面。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時都有不同的發(fā)展要求,教師應該正視學生的這種差異,努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學會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形式,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讓每個學生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搜集、篩選資料,尋求答案。就像“新課程標準”中闡述的:語文課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總之,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要有強烈的個性意識,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制于名家見解,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交流的平臺,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讓學生敢于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課堂激蕩著學生的青春活力,發(fā)展他們獨立自主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突破陳舊,超越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