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000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鐵蛋白是機體鐵的主要貯存形式[1],常用于檢測人體內(nèi)鐵含量,是反映缺鐵與鐵負荷的有效指標。近年來血清鐵蛋白水平與肝硬化的關(guān)系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肝硬化患者血清鐵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將健康體檢者2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59.43±11.32)歲。收治肝硬化患者398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37例,女161例;平均年齡(60.34±10.68)歲。所有患者符合1990年全國肝硬化專題學術(shù)會制訂的診斷標準,排除合并貧血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根據(jù)child-pugh積分,肝功能分為A、B、C 3級。
方法:兩組清晨空腹抽血,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的UniCel DxI 8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系統(tǒng)和配套試劑檢測血清鐵蛋白水平,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用中位數(shù)表示,采用秩和檢驗,兩兩比較采用Nemenyi檢驗[2]。
觀察組血清鐵蛋白211.95(18.3~1 500.0)ng/mL,對照組血清鐵蛋白131.65(24.0~234.2)ng/mL。觀察組血清鐵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45,P<0.05)。
肝硬化死亡組(20例)血清鐵蛋白575.60(99.7~1 500.0)ng/mL,肝硬化存活組(378例)血清鐵蛋白202.20(18.3~1 500.0)ng/mL。肝硬化死亡組血清鐵蛋白水平明顯高于肝硬化存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4.54,P<0.01)。
肝功能A級組(140例)血清鐵蛋白159.20(18.9~1 500.0)ng/mL,B級組(161例)血清鐵蛋白189.50(18.3~1 500.0)ng/mL,C級組(97例)血清鐵蛋白344.70(18.7~1 500.0)ng/mL。3組間血清鐵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40,P<0.01)。肝功能C級組血清鐵蛋白水平顯著高于肝功能A級組和B級組,差異有統(tǒng) 計 學 意 義 (χ2=30.19、χ2=20.32,P<0.01);肝功能B級組、A級組血清鐵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1,P>0.05)。
肝硬化并發(fā)肝性腦病組(56例)血清鐵蛋白306.75(18.7~1 500.0)ng/mL,而未并發(fā)肝性腦病組(342例)血清鐵蛋白199.50(18.3~1 500.0)ng/mL。肝硬化并發(fā)肝性腦病組血清鐵蛋白高于未并發(fā)肝性腦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62,P<0.01)。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可沉積于肝臟造成損害[3],肝細胞內(nèi)過多鐵沉積可引起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使肝臟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4]。鐵蛋白是鐵的主要貯存蛋白,主要在肝臟合成、貯存和代謝[5],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6]。肝細胞損傷時,細胞內(nèi)鐵蛋白釋放入血,而清除能力下降[6],可使血清鐵蛋白增高。
肝硬化患者肝細胞變性壞死,血清鐵蛋白水平增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肝硬化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且肝硬化死亡組血清鐵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血清鐵蛋白水平隨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而逐級升高,且肝功能C級組顯著高于肝功能A級組和B級組。這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明顯升高,可作為間接反映肝硬化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肝性腦病的出現(xiàn)提示肝硬化患者病情較重、預后不良,是肝硬化常見的并發(fā)癥和死亡原因[7]。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肝硬化并發(fā)肝性腦病組血清鐵蛋白水平顯著高于未并發(fā)肝性腦病組。這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與肝性腦病有一定關(guān)系。
綜上所述,血清鐵蛋白水平能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損害程度和預后,對病情及預后判斷有一定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