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蕾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健康管理中心,山東 青島 266000)
在健康體檢過程中,抽血暈針一直是體檢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受檢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頭暈、耳鳴、視力模糊、面色蒼白、四肢發(fā)軟等,嚴重受檢者甚至出現意識喪失、血壓下降等現象[1]。因此健康體檢中心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2]。在本次研究中將2015年1月-2017年1月間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30例受檢者以及實施體檢中心綜合護理干預的30例受檢者的護理結果進行對比。探究其暈針原因與護理對策。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健康體檢抽血暈針歷史的受檢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方式:將2015年1月~2017年1月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受檢者30例作為對比組,將2015年1月~2017年1月實施體檢中心綜合護理干預優(yōu)質護理受檢者3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對比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9~42歲,平均(32.25±2.36)歲;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0~41歲,平均(31.32±2.1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受檢者采用體檢中心綜合護理干預:
①體檢前通知體檢者閱讀體檢相關知識,保證體檢前2 d禁止攝入油膩食物以及高蛋白食物,禁止飲酒、用藥等。體檢前1 d飲食應清淡,飯后不宜飲用咖啡以及濃茶,避免熬夜。在患者體檢當天,囑咐患者保持個人衛(wèi)生,保證采血處皮膚的清潔,避免在采血后滋生感染。對于血清酶受飲食影響不大患者,囑咐其早晨攝入少量清淡食物。
②在體檢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準備好搶救藥品、物品以及氧氣支持,在等候區(qū)給予患者葡萄糖、開水等物品。采血方式為雙向真空采血,在采血前檢查試管是否存在破損與裂痕,單管采血量控制在3~5 mL以內,
③對于采血過程中,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有過穿刺失敗歷史患者給予心理疏導,并向患者普及靜脈抽血健康知識,其中包括暈針發(fā)生的原因與處理對策,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對于有暈針歷史患者應當在抽血過程中取患者坐位,頭伏于采血臺上,即使患者發(fā)生暈厥現象,也可以減輕大腦血氧狀態(tài)。
對比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①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②護理評分=按照受檢者恢復情況對護理工作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證明受檢者護理效果越好[1]。③暈針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受檢者中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評價指標例數分別為21例、8例、1例,受檢者滿意率為96.7%,對比組受檢者中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評價指標例數分別為15例、5例、10例,受檢者滿意率為66.7%,觀察組受檢者護理滿意率高于對比組受檢者(P<0.05),對比兩組受檢者護理評分,得知觀察組受檢者與對比組受檢者受檢者評分、醫(yī)師評分、綜合評分組間比較,觀察組較為優(yōu)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受檢者發(fā)生暈針11例,未發(fā)生暈針19例,發(fā)生率為36.7%;對比組發(fā)生暈針23例,未發(fā)生暈針7例,發(fā)生率為7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①心理原因,根據臨床分析,心理因素為暈針者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發(fā)生原因是受檢者平時對采血針接觸過少,對靜脈采血的相關知識認知度不高,當采血過程中看著靜脈血不斷抽離到試管當中,產生強烈的心理刺激,導致受檢者急劇緊張,發(fā)生暈針[3]。
②生理原因,靜脈采血在采血過程中,由于采血針的穿刺以及血液的抽離,患者難免出現一些疼痛感,不同的受檢者由于對疼痛刺激的效果不同,所以帶來的疼痛反應也不一樣,對于對疼痛刺激反應較為敏感的受檢者而言,在采血過程中由于身體的疼痛導致其精神緊張。當神經緊張程度超出身體極限后發(fā)生暈厥、呼吸困難等現象。
③個體原因,雖然在體檢前已經下達過體檢通知,但是部分體檢者由于工作或個人的原因,仍然熬夜或上班,在體檢過程中身體處于極度疲憊的狀態(tài),因此在采血過程中產生的刺激強度也會相應加大,導致體檢者出現暈針現象。
因此在對健康體檢采血針護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患者普及采血相關知識,并且告知患者采血前的禁忌項目。其次需要在采血過程中提前準備好急救措施,避免患者出現緊急情況,特別是對于采血暈針歷史患者,需要分析其暈針原因,然后給予對應的干預,個體原因受檢者需要囑咐其注意休息以及飲食禁忌,心理原因患者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采血過程中避免受檢者直視穿刺過程。生理原因患者則需要轉移患者注意力,避免患者受到采血刺激。
綜上,在健康體檢抽血暈針歷史受檢者當中采用體檢中心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受檢者護理效果,改善暈針現象,可作為臨床首選護理方式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