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亮
(bilibili網(wǎng)站紀錄片高級顧問)
紀錄片的虛構和非虛構,是紀錄片領域一個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的話題。
說到紀錄片,在這個圈子里面的從業(yè)者或許都會說,紀錄片的本質(zhì)是真實,紀錄片的文本內(nèi)容也在真實,但紀錄片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相對的真實。同一個事件,同一個人物,讓十個紀錄片導演去拍,拍出來的片子絕對不一樣,這就說明沒有絕對的真實。每個人在拍攝時做了自己的選擇,因此我們說紀錄片的真實是相對的真實。
雖然我們強調(diào)紀錄片只有相對的真實,但紀錄片有一個原則不能違背,就是非虛構。如果一部紀錄片里面的事件都是虛假的,虛構的,那就不是紀錄片而是劇情片,紀錄片也就失去了自身賴以存在的價值和基礎。
在非虛構這個基礎上,紀錄片的拍攝可以回到敘事的多樣化展開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事件都是一樣的,但是敘事的方法卻可以各有不同。紀錄片經(jīng)常面對一個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去表現(xiàn)它,但是這個事情又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比如說唐山大地震,當年的留下的影像資料幾乎沒有。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記錄比較多,因為年代不一樣,借以記錄的媒介和技術已經(jīng)有了革命性的發(fā)展。那要做一個影像資料幾乎全無的唐山大地震的紀錄片該怎么辦呢?
這涉及到了紀錄片中的歷史類選題。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可能再來一次,你要表現(xiàn)它,怎么來實現(xiàn)?而且這個實現(xiàn)還不能違背非虛構的原則。紀錄片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借用虛構的辦法來表現(xiàn)。這實際上就是紀錄片中虛構與非虛構中的辯證法:非虛構是原則,虛構是可以借用的表現(xiàn)方法。
拍攝紀錄片經(jīng)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去表現(xiàn)一些無法再現(xiàn)的東西,歷史類就不說了,昨天發(fā)生的事情沒有記錄,要去表達它怎么辦?通常會用5種辦法:
擺拍這種方法現(xiàn)在很少用了,即使有人用,也不敢說這是擺拍的。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一部著名的紀錄片《雞毛飛上天》,這是全程擺拍的,人們就不把它歸為紀錄片,而是專題片了。但它并沒有違背非虛構的原則,事情都是真實的,只不過讓它們再現(xiàn)一次。
口述就是讓知道事情真相的人或者是事情的親歷者回憶當時是怎么樣的。如果是歷史類的,很多根本就沒有了親歷者,比如秦始皇,這就需要讓一些教授和專家以口述的方式來講一些片斷。
當年有過相應的影像資料,或者照片、圖片、文字資料,這才是最有價值的表現(xiàn)方法,有多少只能用多少,無法去創(chuàng)造。比如中國偉大人物孫中山,當時要拍孫中山的紀錄片只有7分鐘的會動的影像資料,但是中央電視臺就用這7分鐘的資料拍出了一部很優(yōu)秀的紀錄片《孫中山》。
情景再現(xiàn)的方法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從國外慢慢流入國內(nèi)的。國外很多大片的拍攝者比如BBC、國家地理,講到歷史會大量地用人來扮演。中國的紀錄片也開始學習這種方法,而且進步很快。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一些大型的紀錄片,其情景再現(xiàn)根本不亞于故事片,比較著名的像《圓明園》《復活的軍團》等,這是非常常用的手法。
但今天要再這樣用的話,可能就有點過時了,因為這是十多年前紀錄片行業(yè)流行的,但是紀錄片的手法不斷地在創(chuàng)新和變化。
尋找一個載體來表現(xiàn)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和故事,這種方法在紀錄片中用得不多,但是用得好效果會非常好。幾年前上海白玉蘭獎評獎時有一部紀錄片,講的是巴以沖突。里面有大量的采訪,甚至采訪了自殺男青年的母親、周圍鄰居、受害者的親戚朋友,把整個事件還原,但是車輛是怎么開的,這個人是怎么進去的,車是怎么炸的,這是沒辦法還原的。于是導演尋找了一輛一模一樣的公交車,在這條路上走了幾遍,大量的特寫及乘客的表情,用這樣的辦法尋找到了載體。所以載體往往就是用一個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來表現(xiàn)不可能記錄的故事。
這種手法在我們看到的紀錄片中不是很多,但卻是一種很好很有效的手法。比如說紀錄片《梅蘭芳》,導演也找到了一個古色古香的京劇舞臺,把燈光打上,燈亮了,舞臺上沒人,但是響起了梅蘭芳的唱腔,這個舞臺就是載體。這個舞臺是今天的舞臺,把過去的故事在今天這個舞臺上講完。歷史與今天就在這個載體上實現(xiàn)了時空轉換。
今天要講的是虛構和非虛構,在上述的5種手法里有虛構的成分,就是我今天要說的紀錄片敘事中間虛構與非虛構的辯證關系,非虛構的手法往往會用虛構化的手法,特別是情景再現(xiàn)。里面的人不是當時的人,里面的服裝不是當時的服裝,他們用了虛構化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一個非虛構的故事。
剛才我說的另外一個手法載體也是,這個載體不是當年的載體,這載體是一個虛構的,把以前哪些非虛構的故事講得生動就可以了,把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貫通就好了,要把我們的情感正確地傳達給觀眾。至于用什么的手法,只要不違背基本事實是非虛構的就可以了。
除了上述的五種表現(xiàn)手法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手法,因為紀錄片的手法也是在與時俱進,在不斷發(fā)展的。比如B站的紀錄片《歷史那些事兒》。第一集講的是蘇東坡跟美食的故事,其使用的手法就已經(jīng)跳出了上述五種之外,用了一些比較新的,有點新意的手法。當然創(chuàng)新可能會有一些爭議,擔心他人不接受??赡苡腥藭f你們這個不是紀錄片,但《歷史那些事兒》做的確實是紀錄片,我們將之定位為實驗性紀錄片。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新的手法。比如英國同行在紀錄片中所呈現(xiàn)的,這個紀錄片也是講歷史,講的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故事,它的表現(xiàn)手法讓人眼前一亮,沒想到還可以這樣表現(xiàn)。這個歷史紀錄片基本上也是情景再現(xiàn),當時一幫婦女在做什么事情,其中一個演員轉過頭來對著鏡頭開始敘述她們在干什么,當時的歷史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講述完之后又開始回到演員的表演,繼續(xù)演那個故事。
紀錄片的手法隨著觀念的轉變與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不斷發(fā)展。但無論怎么發(fā)展,都是為了紀錄片能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呈現(xiàn),虛構作為表現(xiàn)手法和非虛構作為原則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不會發(fā)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