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胡學軍
醫(yī)院內重癥監(jiān)護室是對各種危重病人進行集中治療的特殊科室,以老年病人居多。老年人的特點是病情復雜、病程長、治療慢、愈后差。因此,部分老年病人在長期治療中,出現了心理和行為的異常反應,甚至出現應激性精神障礙。應激障礙是一組主要由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異常心理反應所致的精神障礙,包括急性應激性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和適應障礙等,其中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是病人受到較為強烈的刺激后引起的。當精神刺激因素達到一定的強度,超過個人的耐受閾值,即可造成強烈的情感沖擊,使個人失去自控能力,產生一系列精神癥狀[1]。因此關注重癥監(jiān)護室內老年病人的心理變化,對預防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是勢在必行的一項護理任務。
1.1 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的病因
1.1.1 環(huán)境的改變:監(jiān)護室內不允許家屬陪伴,病人與家屬分離;并且為了便于急救,大多數醫(yī)院監(jiān)護室都是多人共在一個大病房內,不是獨立的病房。
1.1.2 病情的變化:病人對醫(yī)護人員情況、疾病治療的過程和自身狀況等情況不了解。
1.1.3 自身活動受限:病人被監(jiān)護儀器、各種急救設備和各種管道所包圍,以及對臥床飲食和排泄不適應等,這些均使病人活動受到約束和限制。
1.1.4 特殊性格特點:多數老年病人表現為脾氣暴躁、偏執(zhí)、多疑、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不善于溝通、顧慮較多等,部分病人還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1.1.5 睡眠問題:老年人機體功能衰退,睡眠問題比較突出。病人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在操作時均有運轉聲和報警聲,這使病人的睡眠質量很難得到有效保障,加之治療部位的疼痛感以及強迫體位的不適感等都可對病人的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不良的睡眠習慣、情緒失調、社會心理因素、不適的睡眠環(huán)境或睡眠環(huán)境的變化等均可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睡眠[2]。
1.2 急性應激性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
1.2.1 心理變化:監(jiān)護室內治療和急救工作通常是不分日夜,這種特殊環(huán)境會使病人感到緊張、恐懼;監(jiān)護室多數是多人共住的病房,鄰床病人急救時的各種操作聲、儀器連續(xù)單調的運轉聲等,均會對病人造成負性心理影響。老年病人依賴性強,在監(jiān)護室內沒有親人陪伴,常常有孤獨感,擔心自己病情,心理比較脆弱,可造成抑郁。
1.2.2 行為異常:反應性抑郁臨床可表現為憤怒、激越情緒、怨天尤人、興趣索然、入睡難等;反應性偏執(zhí)狀態(tài)在臨床上先是敏感多疑,繼而緊張,自以為不安全,最后出現被害妄想,可出現幻聽;臨床上反應性興奮可表現為言語增多、夸大,動作增加,情緒愉快,以及精神運動性精神興奮等癥狀[3]。病情嚴重時病人甚至拒絕治療、拒絕進食,更嚴重者可有自殺傾向。
2.1 環(huán)境改善
2.1.1 減少噪聲產生:監(jiān)護室內地面采用防滑減震材質的地墊,治療護理所用車均有防震輪,以減少摩擦噪聲;將各種儀器的操作聲和報警音降至最小;工作期間醫(yī)護人員的電話要調至震動模式;病情危重需要隨時急救的病人,盡量采用單獨病房,避免影響其他病人休息。
2.1.2 適度調節(jié)光線:病房內每個床頭都要有獨立的照明設備,夜間治療和處置時使用單獨的床頭燈以避免互相干擾。夜間應定時關閉病房內大燈和床簾,營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huán)境。
2.1.3 調節(jié)溫濕度:護理人員應根據季節(jié)的變化適度調整病房內溫度和濕度,保持每日通風,并做好病人保暖工作。
2.1.4 創(chuàng)造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監(jiān)護室內的地面及墻面應選擇暖色調,配以適當的裝飾,選擇無味的綠色植物,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定時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可使病人放松,并有助眠的效果。研究表明,音樂不僅可以減緩癡呆病人的早期冷漠,也有利于穩(wěn)定老年病人的認知功能[4]。
2.2 心理護理 努力和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因為好的醫(yī)護患關系能夠減輕老年人的負面情緒。護士應先幫助病人消除環(huán)境的陌生感,多與病人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及時對病人進行心理干預,幫助病人梳理不良情緒,鼓勵病人積極面對疾病。此外,疼痛管理對于老年重癥護理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對病人進行標準化疼痛評估可幫助病人穩(wěn)定情緒[5]。
2.3 人性化護理 醫(yī)護人員應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在檢查及治療時適當遮擋,盡力滿足病人的需求,給予病人適當的生理以及心理空間, 以提升病人的治療依從性。監(jiān)護室內應設置家屬通道,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每日可安排一定的探視時間,病人床頭可安裝通話系統(tǒng),以滿足病人與家屬溝通的需求。
2.4 藥物護理 臨床上一些藥物的長期應用以及病人對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會產生精神癥狀,例如:美羅培南長期靜脈使用,部分病人可出現幻覺。對于此類藥物應用時,嚴格按照規(guī)定使用,并密切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如果出現興奮、煩躁、失眠等異常精神反應,應及時處理,防止不良反應發(fā)生。
2.5 睡眠管理 護理人員應建立可預見性的工作計劃表,盡量將治療操作安排在白天進行,夜間的操作也盡量統(tǒng)一在一個時間段內,保證病人夜間睡眠時間。帶有有創(chuàng)管道的病人為了減輕不適感,可以根據病人病情,適度使用鎮(zhèn)靜劑,以減少痛苦,提高病人睡眠質量。
2.6 護理安全防范 對于不同程度的應激性精神障礙病人應采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將有暴力行為或輕生傾向的病人安置在獨立的病房,由專人陪護。為了防止意外發(fā)生,適當給予保護性約束。約束時應松緊適宜,定時評估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按時檢查末梢肢體血液循環(huán)情況,防止約束帶脫落或過緊造成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受阻。
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病人由于身體抵抗力下降、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改變及長期合并各種慢性疾病等原因,均容易導致精神障礙。作為醫(yī)護人員,應通過對住院環(huán)境細節(jié)的改善,主動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生活習慣、家庭情況,掌握老年人的性格特點,注意護理中的細節(jié)化及人性化等,及時、有效地對病人開展生理、心理的護理干預,使病人減少負面心理從而消除精神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