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柱
摘 要:工傷認定是勞動者進行工傷鑒定和落實工傷待遇的前提和基礎,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的爭議集中表現(xiàn)為時限、舉證、客觀事實等方面的問題,圍繞爭議焦點解決對策的探討,有助于促進工傷認定工作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工傷認定;爭議;對策
工傷是用人單位、勞動者和人社部門必須長期面臨的社會問題,工傷不僅關系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系到企業(yè)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穩(wěn)定。合理構建、高效運行的工傷保險制度可以有效分擔勞動者和企業(yè)的風險,既能使受傷勞動者及時獲得的補償,又能降低企業(yè)的運營風險與人力成本,進而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工傷保險實施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工傷認定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勞動者所受傷病的定性處理,是進行工傷鑒定的前提和落實工傷待遇的基礎。工傷認定具有兩大重要意義:①對工傷事實的確認。如果勞動者所受傷害被確定為工傷,則已經(jīng)形成了法律的工傷事實,意味著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工傷的權利義務關系。②相關主體法律地位的確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于相關主體申報工傷的權利、工傷事實的確認,也就確定了相關主體的法律地位。工傷認定作為行政確認行為特點依申請進行,工傷認定的前提條件是用人單位、勞動者本人及其近親屬、工會組織等相關主體對工傷認定的申請。
近年來,在勞動爭議案件中工傷認定爭議日益增多且涉案金額較高,由于工傷發(fā)生的情形多種多樣,在實踐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工傷認定已成了勞動部門工作中的一大難點。爭議主要表現(xiàn)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對發(fā)生的傷殘是否屬于因工傷殘存在分歧,由此對受傷勞動者能否享受工傷待遇產(chǎn)生爭議。爭議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形式:
第一、工傷認定申請時效問題。工傷認定的前提條件是在工傷認定申請時效之內(nèi)向工傷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如果申請主體未在法定期內(nèi)申請工傷認定,則喪失向勞動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由此,工傷認定的申請時限既有消滅時效的特征,又有除斥期間的特征。用人單位拒絕在時限內(nèi)為勞動者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工傷認定的申請主體則轉(zhuǎn)移給受傷勞動者,勞動者的申請時限既不能延長,又不能抵扣用人單位延誤時限,一旦出現(xiàn)不可抗力,極有可能因超過時限而無法申請工傷認定。
第二、工傷認定的舉證責任問題。證明勞動關系和證明是否符合工傷認定的標準是舉證責任的核心內(nèi)容。雖然《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工傷認定舉證責任以用人單位為主,但是由于工傷爭議多數(shù)是因為用人單位未給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而引起,所以用人單位多拒絕為受傷職工申報工傷,以達到拖延補償或逃避責任的目的。由此,用人單位一般不會主動提供證據(jù),使得職工的合法權益難以受到及時保護,這就需要勞動者首先向勞動爭議仲裁部門申請確認勞動關系,仲裁部門作出結論后才能將工傷問題交由工傷行政部門處理。
第三、工傷認定的客觀事實和相關證明問題。導致勞動者受傷的客觀事實不明確或缺乏相關證明也是導致工傷認定爭議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工傷保險條例》對于是否屬于工傷情形只采取列舉的方式,但是并沒有說明制定這些情形的原則?,F(xiàn)實中導致工傷的情形多種多樣,《條例》列舉的情形與客觀實施多有出入。如果遇到《條例》之外的情況,工傷行政部門或基層人民法院只能通過推定的方法來判斷是否為工傷。
基于當前工傷認定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爭議,為構建高效、及時、合理的工作格局,應當在明確申請時效、明確舉證責任主體和統(tǒng)一工傷認定實體標準等方面細化措施、完善對策。
第一、現(xiàn)行的《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超過時效的均不予受理,使得非自身原因而超過工傷申報時效的受傷職工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解決申請時效問題需要立法明確工傷認定的申請時效為消滅時效,同時規(guī)定起算時間點為“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同時,對拖延工傷申請時間的單位要予以行政處罰,特別要對其中未給職工繳納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要加大處罰力度。
第二、在工傷認定的舉證責任上堅持用人單位的主體責任,因為勞動者在工傷案件中一般處于弱勢地位,所以要明確用人單位的舉證責任。此外,在勞動者個人申報工傷的情況下,由勞動者承擔初步舉證責任,勞動者應當提供與用人單位勞動關系證明,傷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醫(yī)院診斷證明和相關證人證言等材料,調(diào)查核實階段則由用人單位承擔主要舉證責任。在用人單位不能提供相關的證據(jù)證明勞動者所受傷害不是工傷的情況下,工傷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推定原則認定勞動者工傷事實的存在。
第三、工傷認定的實體標準要正確理解掌握工傷認定的四個要素:勞動關系、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和工作原因。勞動關系爭議主要依靠仲裁部門解決;工作時間上應該將從事與工作相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均認定為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的應該根據(jù)勞動者工作職責、性質(zhì)、特點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凡與勞動者工作職責相關的區(qū)域以及自然延伸的合理區(qū)域均應視為工作場所;工作原因認定中應該明確將因工作而受到暴力傷害和管理人員的臨時指派而受傷作為工傷認定內(nèi)容。
工傷認定工作伴隨著依法治國實踐不斷深入,已成為推進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工傷認定爭議需要從簡化程序、完善時限、明確責任等方面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有效破解爭議中的疑難問題,推動工傷認定工作化繁就簡,從根本上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黎建飛.《最新工傷保險條例案例判解》[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
[2]馬軍.《工傷賠償法律政策解讀與實用范本典型案例全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
[3]李越,耿璟.《我國工傷認定程序缺陷與重建對策初探》[J].三峽論壇,2010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