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書源
“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司馬遷曾在《刺客列傳》的最后這樣夸贊荊軻,以司馬遷用如此之長的篇幅描寫荊軻,不難看出太史公對荊軻的偏愛,可是,偏偏有些士人對荊軻評價有貳,認為荊軻有勇無謀,實乃剛愎自用之一介武夫。這也就使真相變得撲朔迷離,讓人議論紛紜。在歷史上乃至今日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荊軻是英勇的,是無畏的。對此,我并不反對。但,我覺得他并配不上英雄,頂多算是一個愛國志士罷了。
就荊軻去刺秦王這件事來說,荊軻成功不了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太沖動了,他只因為太子丹的只言片語就發(fā)怒,而放棄等待自己的門客匆匆上路,雖然有了名揚千古的易水訣別,可自己喋血秦王宮殿不提,樊於期的人頭就一文不值了,我真擔心荊軻到了黃泉之下有何顏面去見樊於期,而且從這件事來看,難保他干其他事時就不會沖動。而另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荊軻真正的心理了。刺秦王重點就在這個動詞“刺”上,但文章最后荊軻卻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很有可能他最初的目的就不是刺殺秦王而是挾持秦王為自己留出生路,不然易水送別之時也不會說“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這樣的話來作踐自己。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自己武藝不精了吧。刺客最重要的就是要快,而荊軻卻讓秦王扯斷了袖子跑了。這這這,叫天下刺客情何以堪!荊軻被刺了八劍坐到地上后不管先前怎么想,現(xiàn)在擲匕首肯定是要刺死秦王,而卻扔到了柱子,肯定是自己的技術問題了。沒有自知之明就去刺秦,卻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約換取一方安寧,然而在他的左腿已斷的情況下,他擲出的匕首想要刺死秦王,可是,其“飛刀神功”未到火候,沒擲到秦王這其實是他應該考慮到的,但是他沒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談。這也只能說明他的技術實在是太差了,差還去刺秦,還是不自知又或許是臨場發(fā)揮不好,那也還是屬于沒有自知之明的范疇矣!非戰(zhàn)之過矣,乃荊軻不智哉!不論是荊軻的沖動,還是他的準備不周全抑或是其他原因都已注定他成不了英雄。
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不對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的開篇句,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夏桀無道,商湯取之;商紂無道,周王取之這是歷史發(fā)展之根本,社會發(fā)展之必然。而且當時正處在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互相爭斗,許多百姓葬身于水火,流離失所,百姓哀聲載道,和平和統(tǒng)一的心愿沖徹了人們的心。而這時由于商鞅變法,秦國的實力雄厚,嚴明法紀,依法治國,這就比其它六國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成為七國之首。雖然后面秦王朝是暴政,但在當時秦國統(tǒng)一六國已成勢之所趨,民之所向。荊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刺秦王是以卵擊石,阻擋了天下的統(tǒng)一,也是置百姓于水火中而不顧的不仁不義的行為。還好他沒有成功,因為他的行為實乃不理智的選擇。荊軻者,莽夫也,為己之私而刺殺秦王,終無命回天。試想,當初他如果刺殺成功,天下歸一的雛形就被就此打破,到時候天下準又是生靈涂炭,戰(zhàn)馬馳騁,群雄復起。他戴著虛偽的勇士面具,披著假仁義的道袍,欺騙了所有人的眼睛揭開面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荊軻為了保障自己在燕國的地位,帶著政治目的行刺秦王的殺手。
而且即使荊軻刺殺成功,依舊會有新的統(tǒng)治者接替秦王繼續(xù)完成統(tǒng)一,只是殺死秦王就可以拯救燕國,荊軻的想法有點兒太過天真了。他的行為是魯莽的,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在強秦的宮殿內(nèi)刺秦王,無論成功與否終究是難逃一死。荊軻死后,燕國絕非安然無恙,反而逼得秦國成了正義之師,成了必勝之哀兵。使所向披靡的秦軍更加利不可摧,士氣更加高漲,最后加速了燕國的滅亡。荊軻的手段是逞一時之快,即使他消了太子丹的恥辱,報了樊將軍之仇,換來的卻是國家更快地走向滅亡。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這種行為只是加劇了燕國的滅亡。
荊軻刺秦王看似英勇,實則只是匹夫之勇,稱不上英雄。論古今歷史,凡稱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識,唐李靖如此,明劉伯溫亦是如此。他們有一雙慧眼,識得英雄。而荊軻不行,秦王嬴政是當時叱咤風云的英雄,他識不得,只為燕國的一國之私而棄天下大義于不顧。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說是有能力統(tǒng)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這號人物,荊軻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荊軻那把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個匹夫所留下的悲哀。
不論從當時的局勢還是荊軻的準備,都是一場不成功的刺殺,雖然他名流千古,但可能他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名師點評:
通篇看完,感覺酣暢淋漓,實乃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作者以獨到的眼光,犀利的筆觸,洋洋灑灑近兩千言把《荊軻刺秦王》以別樣的角度給我們進行了一番解讀。雖曰觀點略有偏頗,但是有理有據(jù),論證嚴密,談古論今,運用春秋筆法,可謂筆法老道,令人嗟呀不已!
荊軻,一直是一個蒼涼的英雄,但是,作者以博大的胸懷,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在心理層面上對荊軻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層層剝皮,最后闡釋出自己的觀點。尤是這段話——“荊軻者,莽夫也,為己之私而刺殺秦王,終無命回天……戰(zhàn)馬馳騁,群雄復起”語言簡潔,多用短句,語氣急促,語句鏗鏘有力,形象地為我們描繪出一旦刺殺秦王成功后的惡果——即,天下又會大亂,人民又遭涂炭!令人不寒而栗!
當今中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海峽那邊的臺灣還沒有回歸,中國還沒有做到完全的統(tǒng)一,島內(nèi)一小撮人叫囂“臺獨”,從李登輝到蔡英文,跳梁小丑不斷登場,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他們無疑是要分裂祖國,這,在小作者的文章里,在荊軻那個時代就有,燕國就是。
作為一個高中生,該同學具備了獨立分析的初步能力,古人曰:文如其人。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小作者能夠如此,實屬不易!
點評教師簡介:花向昭,語文高級教師,編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