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片以李雪蓮十幾年的“人代會期間進京上訪、當?shù)卣掷m(xù)截訪”為情節(jié)進行展開,從大處說是社會問題,從小處說是李雪蓮個人價值觀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政府部門工作方法不得當,是整個鬧劇不斷發(fā)展擴大的外部因素,但我認為李雪蓮個人的內(nèi)在素養(yǎng)與認知也是更重要的內(nèi)因。一方一圓,方成規(guī)矩,李雪蓮就是沒有參悟這個道理,只一味的臭硬,而不知進退,才使得李雪蓮歷時20年也無法為自己還原一個清白,只能變成令各級官員頭疼的釘子戶。造成一場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我就從李雪蓮自我缺陷出發(fā)分引發(fā)這種官場效應(yīng)的前因后果,以引起人們的思考與反思。
關(guān)鍵詞:社會信任;一方一圓;社會深思
作者簡介:婁曉迪(1990.12-),女,漢族,河南省開封市人,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一、社會信任遭遇危機是源泉
為了生二胎、分新房,她跟丈夫商量“假離婚”,即二人先行離婚,待到孩子生下,戶口上了,二人再復婚。誰料秦玉河假戲真做,在二人離婚后便與其他女人結(jié)婚了,李雪蓮落得人去家空的處境。因為秦玉河欺騙自己,李雪蓮一氣之下選擇告狀之路;她也反感院長、縣長、市長的處處緊逼和對自己的不信任,官員們出于自己利益考慮,李雪蓮也只考慮自己的情緒,雙方交鋒,必有沖突,進而一氣之下又重新燃起了告狀之心;她也痛恨趙大頭為了兒子轉(zhuǎn)正而跟法院的人勾結(jié)欺騙自己感情,硬生生地斷了自己想放棄告狀回歸平淡生活的想法。影片中,故事各種沖突的起點,實際上就源自秦玉河對李雪蓮的不信任。經(jīng)過幾十年的折騰,她所要的公道并未還她,有苦難言、有冤難申,告狀成了鬧訪,折騰別人成了折騰自己。其實李雪蓮可曾想過,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境地,為了一己之私,她可以欺騙政府,騙取分房和生二胎的機會,她為了狀告秦玉河也可以很坦然地說自己欺騙政府,連普世的價值觀都蕩然無存,她說自己是竇娥,說自己著了別人的道,實質(zhì)是著了自己的道。可嘆,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背上了“潘金蓮”的罵名。與其同情她被拋棄被欺騙,倒不如說她是愚昧無知,說她小人思想。
二、只知方不講圓是李雪蓮悲劇的原因
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1],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在社會洗禮下,都會做出改變,而后我們成為有的放矢的聰慧、明智的個體。
影片展現(xiàn)的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一根筋死硬到底的村婦,她為了讓法律為自己做主,還自己所謂的“公道”,而登法官之門拜訪、雨夜攔下院長喊冤,寄希望于通過院長的權(quán)力來命令法官改判,在我們聽起來可笑至極的是,法律豈是任何人隨意擺弄、利用的工具。法院無門我信訪,由縣長到市長到首長,不死不休,面對李雪蓮這樣胡鬧的人,政府部門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為了阻止李雪蓮的進京上訪行為,各個部門全員出動,全力追擊,上演了一場別開生動的鬧劇,眼看無計可施之下,李雪被告知了蓮秦玉河死亡的消息,聽到這個消息,李雪蓮大哭之后茫然無措,自己這么多年的努力沒了著落。
審視李雪蓮這個個案,因為領(lǐng)導的一句話,牽涉的所有人員無一幸免被追責,歡聲叫好后,更應(yīng)極思細想。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人情、人心?泰戈爾說過,人類是殘酷的,人是善良的;我說,官場是黑暗的,官未必是不善良的?!段也皇桥私鹕彙分校賳T就沒有一個是壞人。但最后導致了那么荒謬的結(jié)果,就更值得深思了。[2]官員們并沒有犯錯,依章辦事、依法做事,反而受到了懲處,也許是權(quán)力大于權(quán)力的錯覺作祟,在李雪蓮這樣的弱者面對強者時,過于不分對錯,一味地保護弱者。
最后事實證明,無論是訴訟還是信訪都注定李雪蓮是失敗者,她20年的糾纏于執(zhí)著都是徒勞,而且還被看成是笑話。李雪蓮自認為有道理,但她的道理是從個人立場出發(fā)的一己之理。她覺得自己像竇娥一樣冤,她哪又知道自己前夫跟現(xiàn)任老婆又是遭受多大的輿論壓力與精神折磨。而自己也失去了原本的自我與追求,得不償失莫過于如此。
只知方不講圓就是李雪蓮最讓人鄙視且得不到我們認可的最大性格缺陷,她為了自己心里好受,全然不顧什么是體面?什么是家丑不可外露?什么是合法?可見李雪蓮是一種格局小、眼界小且只想著報自己私憤的小人物。
《我不是潘金蓮》既幽默又諷刺意味十足,再加上大膽的圓形畫幅和雄壯的擂鼓配樂,讓李雪蓮每一次告狀,都像是壯士出征打仗般的果敢,也看到了一個女性身上的勇敢,在強權(quán)面前不妥協(xié)的精神。沒有方圓,不成規(guī)矩,兩者都是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就看人們?nèi)绾伟盐蘸眠@個分寸了。借由果農(nóng)的一句話“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換個地,耽誤不了你多長時間的。”她搖頭笑笑,由此頓悟,其實,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下,自己連死亡都不得由自己選擇,因為他者在無形之中受你影響,也無形之中支配自己的行為。李雪蓮最后以釋然的笑容告別執(zhí)拗的過去,與社會和解,最終找回了自己真正期望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吳瓊. 雅克拉康: 閱讀你的癥狀[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30.
[2]http://talk.weibo.com/ft/2012081066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