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挨套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倡導精講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效率,節(jié)約大量的課堂時間給學生進行課內(nèi)大量閱讀。而設置精準的教學目標,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所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課堂特別注重目標的制訂與落實。
初中一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銜接年級,教師既要明白小學階段學生學了什么,又要明白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該學什么,所以,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制訂與落實,必須在綜合思考中學和小學的知識點及能力序列基礎上進行。
現(xiàn)在初中一年級使用的語文教材是統(tǒng)編教材,這套教材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了實現(xiàn)這一終極追求,教師們要利用好這套教材,在實施教學之前,一定要制訂好教學目標,并落實到位。
一、目標的制訂
首先,要統(tǒng)觀整本教材的布局,明確七年級的整體框架和特點,宏觀把握全冊書的教學主線,整體規(guī)劃教學思路,制訂教學總目標。也就是說,利用這本教材,我們要思考培養(yǎng)學生獲得怎樣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yǎng),然后通過合適的策略去實現(xiàn)它。努力用足統(tǒng)編教材,讓教師清清楚楚地教,學生明明白白地學。例如,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通過閱讀,使學生能夠感受自然的美麗,體味親情的可貴,珍視校園生活,珍愛生命,擁有充實而美好的人生,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教師們要把握住這一主線,將閱讀教學貫穿在六個單元中,就可以在不同的課型落實不同的閱讀方法:如一、二單元是寫景文章,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三、四單元是寫人記事文章,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五、六單元是關于動物及想象類文章,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速讀能力。通過不同的閱讀方式,將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一語文素養(yǎng)目標一以貫之,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學過的誦讀方法的基礎上學習更多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去閱讀,從而在閱讀課外書籍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或適合的方式去閱讀,這樣也實現(xiàn)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結合,孩子會受益終生。
這樣的宏觀把握和通盤考慮,為落實教學目標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教學每個單元之前,要認真研讀單元提示,要雙線并進制訂本單元的總目標。每個單元前面都附有兩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人文情懷”,第二段文字是“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要仔細琢磨,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提煉出單元教學總目標,然后再分項列出。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該單元主題是“祖國之戀”,這個單元所選的都是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作品,通過閱讀單元提示的第一段文字,我們便可以提煉出這個單元的一個人文情懷目標:“體會作品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fā)我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個目標也是我們?nèi)S目標中的最高目標。第二段文字告訴我們要精讀、品味、體驗與想象,把握抒情方式,由此便可以提煉出兩個語文素養(yǎng)目標:“精讀批注,品味精彩語句的表達效果,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不同文章的抒情方式,將自己‘浸泡在作品強烈的愛國氛圍中”。通過培養(yǎng)兩個語文素養(yǎng)目標方可實現(xiàn)人文情懷目標。這三個單元總目標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實施教學時不至于偏離教學方向,此所謂“綱舉”才可以“目張”。
最后,在教學每篇課文時還要確立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畢竟單元目標是綜合了一個單元四五篇課文的內(nèi)容而定的,所以,對每篇文章的教學還要做到目標細化,最好一課一目標,一課一訓練,一課一落實。目標越具體、越精細,重點就越突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還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黃河頌》一文的教學目標只設定為“把握直接抒情的方式,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最后一課》的目標只設定為“精讀批注,品析人物的愛國形象”;《土地的誓言》的目標設定為“體會文章強烈的抒情性,進一步感受強烈的愛國情感”;《木蘭詩》的目標設定為“反復誦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普通女子、傳奇人物”。這樣,一個單元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總目標,通過四篇課文的目標細化,一一得到了落實。
目標的制訂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理解能力、知識積累和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等多種情況,不可草率。雖然研究教材、制訂目標是教師的事,但目標最終是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的,所以落實目標,就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引領、點撥、鼓勵的作用即可。
二、目標的落實
(一)落實教學目標,要講究教學策略
首先要設計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制訂的目標,設計一個主問題,圍繞這一主問題設計幾個教學板塊,簡化頭緒,由淺入深地完成教學目標。如《最后一課》教學目標是“精讀批注,品析人物的愛國形象”,根據(jù)目標,設計主問題:你從文中哪些人物身上感受到了愛國情懷,在文中勾畫批注。圍繞這一問題設計幾個教學板塊:①瀏覽全文,思考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你覺得哪些人物有愛國情懷。這一問題涉及整體感知和情節(jié)概括的能力。②這些人物以前是怎樣的表現(xiàn)?這一問題涉及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③今天為何有這樣的變化?從文中找依據(jù)。這一問題涉及到小說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④這些人物當中你認為變化最大的是誰?他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做精讀批注。這個板塊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和描寫方法的運用。通過以上幾個板塊,將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以及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自然而然地貫穿到教學之中。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流暢,教學內(nèi)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輕松完成了教學目標。
(二)落實教學目標,需要設計好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合理了,學生才會學得輕松、學得牢靠、學得有興趣。如《木蘭詩》是一篇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民歌,這個故事學生喜歡聽,教學中教師便設計了讓學生聽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的環(huán)節(jié),并讓學生學唱;這個故事學生喜歡讀,便設計了“我來讀讀花木蘭”的朗讀比賽活動;這個巾幗女英雄學生喜歡講,便設計了“我來說說花木蘭”的環(huán)節(jié),品析人物形象;這篇文章的格律學生喜歡用,便設計讓學生改編再創(chuàng)造,有學生將文章改編成這樣一首詩:“機杼聲中聞嘆息,心中憂愁無人知。昨夜可汗大點兵,愿替家父赴戎機。雖是身為女兒身,卻學男兒著鐵衣。身赴沙場十二年,抵御外敵護家邦。朝堂之上見天子,賞賜金銀百千強。本可官至尚書郎,卻馳千里還故鄉(xiāng)。闊別十年歸故里,雙親老淚落兩行。歸家著回舊時裳,面對明鏡貼花黃。誰說女子不如男,我以此詩贊木郎。”學生的生成如此精彩,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只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型,精心設計好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就會樂于參與,學得快樂、輕松,且有成就感。講究教學策略,讓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快樂,以后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會不由自主地去運用這種方式,從而更快地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三)教學目標的落實,還需要學生反復地訓練,夯實重難點
也就是說,為了鞏固這個目標,需要學習相關或相似的文章,強化訓練這一目標。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家國情懷”,“把握抒情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黃河頌》直抒胸臆這一抒情方式時,教者除了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課文用呼告這樣直接抒情的方式抒發(fā)對黃河、對中華兒女的贊頌之情外,還讓學生學習了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以鳥兒的自白為依托直接抒發(fā)的愛國之情。此外,還讓學生誦讀劉半農(nóng)的詩《叫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的抒情方式是觸景生情,誦讀之后,學生仿寫了這首詩,其中一個小組六名同學合創(chuàng)的詩歌,水平之高讓人驚嘆不已(學生仿寫作品略)。
在這堂課中,學生還當堂背誦了陸游的《書憤》,體會到詩人至老不移的愛國情懷。整節(jié)課,通過課內(nèi)外詩歌、古今詩歌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強化了“把握抒情方式”這個目標,并達到了讓學生學會運用的教學效果。
通過多篇文章訓練同一目標這樣的主題教學策略,目標得到了落實,目標就不再僅僅是目標,而是轉化成了知識和能力,高效地達成了目標。
(四)落實好教學目標,要利用好課本上的七個助讀系統(tǒng)
課本上的七個助讀系統(tǒng)是指單元提示、課前預習、注釋、旁批、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練習以及補白部分。這些助讀系統(tǒng)可以被稱為教學的一個個小指揮棒,教師要聰明地、有智慧地加以運用,利用好了則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五)落實好教學目標,還要及時檢測反饋
比如,教師每天通過小抽考落實語言基礎訓練,每學完一個單元就及時進行單元專題小檢測等,這樣可以及時查缺補漏,使教學目標真真正正地落到實處,使學生真正學會。
(六)目標的達成,閱讀是頭等大事
教師只有將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系統(tǒng)落實好,語文教學才能成功,即將“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一體化,形成完整的閱讀系統(tǒng),通過“1+X”教學模式,實現(xiàn)學生的大量閱讀。這“X”既包括“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文章的閱讀、文學名著的閱讀,也包括更廣泛的閱讀。例如,在教學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時,為了落實“關愛弱者抒大愛”這一人文目標,還拓展閱讀了鞏高峰的《女搬運工》、黃興蓉的《山果》、畢淑敏的《帶白蘑菇回家》和梁曉聲的《懷念趙大爺》這幾篇文章。通過對這一組文章的自主閱讀,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體味到了普通人身上那質(zhì)樸、真誠的情義。另外,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楊絳先生這位女作家寫此文時藏在背后的那份辛酸和顯現(xiàn)在人前的那份優(yōu)雅,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楊絳的傳記《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
但是拓展閱讀時,到底該選擇什么樣的篇目,選擇什么樣的閱讀方式,采取什么樣的反饋方式,才能檢驗出閱讀效果,才能論證出這樣的閱讀策略的可行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下足苦功、硬功和真功。
教是為了不教。當教師把目標設計好,落實的方法設計好,教學策略實施好的時候,學生便得到了“漁”,而不僅僅是“魚”。學生胸有釣魚法,還何愁釣不到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