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典
【摘要】 弗蘭克·布里奇是英國著名作曲家、中提琴家、指揮家、教育家。本文主要對弗蘭克·布里奇的三首鋼琴小品《April.》《Rosemary.》《Valse Capricieuse.》的主題進行和曲式結構進行分析。
【關鍵詞】 布里奇;鋼琴小品;音樂本體;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鋼琴小品雖然在古典主義時期就已經出現,但它盛行于浪漫主義時期,典型的作曲家有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勃拉姆斯等。鋼琴小品結構精煉,篇幅簡潔,創(chuàng)作手法簡單,體裁變化靈活多樣,可帶有標題。弗蘭克·布里奇的三首帶標題鋼琴小品《April》《Rosemary》《Valse Capricieuse》創(chuàng)作于1906年,是他早期的作品。布里奇的音樂審美取向具有兩方面特點,即通過現代創(chuàng)作技法所呈現的典雅美和音樂中所蘊含的詩情美。布里奇是運用怎樣的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本文將以此作為切入點,對其三首鋼琴小品的音樂本體進行分析。
一、三首小品的主題分析
可以說,布里奇的這三首小品運用了三種風格完全不同的主題。筆者將從音高、節(jié)奏、調性、織體四種音樂材料分別對其主題進行分析。
(一)音高材料
1.《April.》的主題
在作者心中英倫的四月是最美好的春天,但是美好的時間總會這樣悄無聲息地滑過,從指縫間滑過,從夢想中滑過。四月花開也美,花落也美,人間溫情很美,思念更美。作者用簡單的音符來描繪了春天的美好的景致和某些憧憬。《April.》的主題是一個動機式主題,由兩個動機組成:第一動機音高材料相當簡單,運用減四度和小二度兩個音程;第二動機一個下行的半音階。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動機組合在一起就形成“拱形”的句子,猶如春風拂過臉龐。
2.《Rosemary.》的主題
迷迭香的花語就是試著回憶的憂傷。回憶中總有讓人很難忘,讓人為之感動的事情,每每將深藏在心底最柔軟中的那些含有淡淡憂傷的東西浮現在眼中時,總是不覺飽含淚水,莫名地動容。曾經的過往始終駐留在那一刻,地球依然在轉動,但人們的思緒卻始終停留在那一刻,淚水很自然地緩緩淌下。作者筆下的迷迭香也是那么的楚楚動人?!禦osemary.》的主題是由兩個動機組成,旋律音高材料由E A純五度構成的下行音階,主題的低音聲部的音高材料由C G純四度構成的下行音階,旋律聲部與低音聲部的旋律走向如此統(tǒng)一使得音響上黯然神傷的憂郁色彩更加明顯。
3.《Valse Capricieuse.》的主題
在該作品中,筆者認為幻想其實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理想是花朵,凋謝了可以再綻放;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zhàn)旗、斬棘的利刃。整個作品充滿陽光、朝氣蓬勃、蓄勢待發(fā)?!禫alse Capricieuse.》的主題同樣由兩個動機組成音高材料是基本對稱上下行音階(本作品的主題動機,筆者認為是節(jié)奏型動機,將在下面的文章中展開分析)。
(二)節(jié)奏材料
1.《April.》的主題運用的節(jié)奏是屬于流動的節(jié)奏型,如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音樂過程中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穿插使得音響上緩急得當、張弛有度。上下聲部采用“密—疏—密”的節(jié)奏運動方式,賦予旋律極強的立體感。
2.《Rosemary.》的主題旋律采用附點節(jié)奏型和十六分音符相結合的節(jié)奏材料,低音聲部采用連續(xù)的前八后十六的節(jié)奏型。上下聲部的節(jié)奏組合方式使得音樂具有強烈的律動感,旋律線條溫和綿長。這種“疏—密—疏”的節(jié)奏運動方式帶有“傾訴”性,猶如作者用音符將他過往的經歷、曾經的故事娓娓道來。
3.《Valse Capricieuse.》的主題是由兩個節(jié)奏型動機構成,兩個動機都是附點節(jié)奏型,三拍子配合上附點,舞蹈性的律動感非常強烈?!癡alse”是法語“華爾茲”。起初只是泛指旋轉動作,“沃爾塔”是一種在公元1600年前后盛行的舞曲,一般采用附點節(jié)奏,6/8 拍子,這種輕快、活潑的舞蹈曾經風靡一時。[1]11主題中附點節(jié)奏型搭配十六分音符或是八分音符使得舞蹈中滑行、旋轉的舞步一氣呵成,優(yōu)雅自然。
(三)調性材料
三首小品的主題都采用了帶有小調色彩的調性材料。這三首小品調性多變、力度對比強烈、大量使用不協(xié)和音程,音樂中頻繁使用半音,以及“雙調性”。例如在《April.》中就大量使用半音,主題的第二動機就是“下行半音階”,而這個動機材料貫穿全曲;不協(xié)和音程的使用在《Rosemary.》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基本上每個小節(jié)都能發(fā)現不協(xié)和音程的存在;“雙調性”的特征體現在《Valse Capricieuse.》中,第一小節(jié)就體現出這一特點:上方旋律聲部采用g小調而下方聲部則采用了b小調。
(四)織體材料
1.《April.》和《Rosemary.》的主題都采用了對比復調織體。《April.》主題的兩個聲部在旋律和節(jié)奏上形成對比,左右手聲部使用音程與音階對比穿插,音樂旋律更加流動音響效果更加具有層次感。《Rosemary.》主題的左手聲部采用四六和弦分解,低音下行級進,與右手聲部形成對比呼應。
2.《Valse Capricieuse.》的主題采用和聲織體。主題旋律的織體排列方式為“旋律在上,和聲音型在下”。右手旋律為單聲部,左手低音“半音下行”進行并配以柱式和弦。
二、三首小品的曲式結構分析
布里奇的這三首鋼琴小品,篇幅短小精煉,內容豐富多樣,情感表達細膩。以下是筆者的具體分析說明。
(一)《April.》曲式結構為加尾聲的單二部曲式
其曲式結構圖如下:
A
1-64 過渡句 B
69-98 尾聲
99-結束
材料 a1 a2 a1 b1 b2endprint
調性 e F-E-g e B B E E
段落 1-16 17-48 49-64 65-68 69-86 87-98 99-110
第1-16是A段的a1部分,是由兩個平行的樂句構成。第1-8是第一樂句,第9-16是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復。第1-2小節(jié)是本小品的主題動機,第1小節(jié)為第一動機,屬于“揚抑格”動機——“從強拍開始在弱拍結束”[2]25;第2小節(jié)為第二動機,屬于“抑揚抑”動機——“從弱拍開始,經過強拍,結束于弱拍”[2]25,第二動機具有典型的布里奇的創(chuàng)作特征——“半音階下行”。這兩個動機作為原型在整個作品中不斷發(fā)展變化。
第17-48小節(jié)是A段的a2部分。該部分可以劃分成兩個對比的樂句;第17-32是第一樂句,本樂句是以第一動機為原材料進行變體發(fā)展創(chuàng)作的,特別是第一動機的節(jié)奏型在這個樂句中大量使用;第33-48為第二樂句,本樂句是以第二動機為原材料進行發(fā)展變化,下行半音階不斷使用,使得旋律更加流動。
第49-64為A段的a1部分。這個部分是a1部分的重復,唯一不同的是最后兩個小節(jié)(63、64),這兩個小節(jié)使用了旋律模進,提前為連接句的出現作了準備,使得連接句的下行半音階出現得相當自然,在旋律線條上形成了布里奇十分喜愛的“拱形”結構。
第69-98小節(jié)是B段,這個部分分為兩個對比型樂句。第69-86小節(jié)是b1部分;第69-76小節(jié)是A段中a部分第1-8的重復,但在調性上由e旋律小調轉到了B和聲大調。第77-86小節(jié)使用第二動機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作。第87-98小節(jié)使用的是A段a2部分第二樂句的材料,僅僅在調性上作了變化,轉到了E和聲大調。整個B段其實可以看作為A段的縮寫,分別選用A段兩個對比部分的材料,使得作品在旋律上形成整體統(tǒng)一,但是在細節(jié)上仍然進行了對比變化。
第99-110小節(jié)是尾聲,該樂句運用E大調主和弦上的各個音進行四度、五度音程交替使用。最后全曲采用收攏性終止結束在主和弦上。
(二)《Rosemary.》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二部結構
其曲式結構圖如下:
A
1-31 B
32-75
材料 a1 a2 b1 b2(再現)
調性 e bE E e
段落 1-14 15-31 32-52 53-75
A段:作為本小品的第一部分,分為兩個對比的樂段。
第1-14為a1樂段,調性為e和聲小調,分為兩個平行的樂句。第1-8是第一個樂句,第1-2小節(jié)是本作品的兩個動機,這兩個動機屬于“揚抑格”動機即強拍起弱拍結束。這兩個動機都是下行進行,因此突顯了作品音樂情緒的憂郁色彩。第3-4小節(jié)是前兩小節(jié)的下行模進。第5-8小節(jié)是對兩個動機材料的運用。第9-10小節(jié)是第一樂句的重復。第14小節(jié)結束在主音上,本段是一個收攏性樂段。
第15-31小節(jié)為a2樂段,調性上依然保持著e和聲小調,但是隨著音樂的發(fā)展在第18小節(jié)出現了離調。a2樂段同樣分成兩個平行的樂句。第15-23小節(jié)為第一樂句,運用的是第一動機材料將旋律進行發(fā)展,但在節(jié)奏上作了變化,在旋律的進行中仍然可見到第二動機的影子。第24-31小節(jié)是第二個樂句,它由兩個基本相同的樂節(jié)組成,第24-27小節(jié)是將第15小節(jié)的旋律上行模進、節(jié)奏加以變化發(fā)展而來的。第28-31小節(jié)是第24-27小節(jié)的重復,但是在調性上轉到了bE自然大調。
B段:是本作品的第二部分。分為兩個對比的樂段。
第32-52小節(jié)是b1部分,是本作品的“中段”;第53-75小節(jié)為“再現樂段”。
第32-52小節(jié)調性轉到E自然大調,作為本作品的“中段”音樂材料上與A段形成對比,旋律將動機中的下行進行改為上、下行音階進行,在速度上A段進行對比,流動的十六分音符大量使用,使得音樂情緒愈發(fā)的激動振奮。值得一提的是,本樂段中運用了第32-33小節(jié)的材料,這兩個小節(jié)的材料運用了五次,當然并不是簡單不變的重復使用:第32-37將第32-33小節(jié)重復一遍后,在第38-40小節(jié)將同一材料分別運用到上下聲部,第41-44將材料旋律移高大三度進行,第47-52小節(jié)再次完整重復第32-33小節(jié)的材料。在旋律的進行中音樂層層遞進,連綿不絕,宛如怒放的花海。第52小節(jié)低音聲部結束在E大調的主和弦上,但是上方聲部卻結束在A大調主和弦上,這點突出體現了布里奇的雙調性旋律的創(chuàng)作手法。
第53-75小節(jié)是再現樂段,它并不是A段的完全再現。第53-66采用A段a1的材料;第67-75小節(jié)則運用了A段a2的材料。本樂段在旋律、節(jié)奏、織體的寫法上均與A段相似,調性上也轉回到e和聲小調,在篇幅上小于A段,與A段相呼應,形成曲式結構上的統(tǒng)一,同時代表著音樂作品的結束。
(三)《Valse Capricieuse.》是帶再現的單三部的曲式結構,篇幅較短小
其曲式結構圖如下:
A
1-16 B
17-44 A 尾聲
71-結束
材料 a1 a2 b1 b2
調性 g g bE g g g
段落 1-8 9-16 17-30 31-44 71-85
A段:第1-16小節(jié),調性是g和聲小調,由兩個平行的樂句構成。本小品的動機為第1小節(jié),它是一個節(jié)奏型的動機采用附點節(jié)奏型,這個動機材料貫穿整個作品。第1-8小節(jié)是a1部分,第9-16小節(jié)是a2部分,a2是a1的重復。A段的旋律大量使用上、下行音階,使得音樂的句子線條感非常強,三拍子的節(jié)奏律動感明顯,旋律富有流動性;在調性上,使用布里奇典型的“雙調性”創(chuàng)作手法,上下聲部使用不同的調性進行,但是最終回到開始的g和聲小調,是一個收攏性樂段。
B段:第17-44小節(jié)是作品的“中段”;本作品的中段是屬于對比性中段。采用了與A段不斷的音高材料,但是依然可以看到A段的某些素材,例如:繼續(xù)使用大量的上行音階和帶附點的節(jié)奏型。在這個樂段作者將上行音階和附點節(jié)奏型交替使用,讓音樂富有更豐富的律動感,音樂情緒逐漸達到高潮。第17-30小節(jié)為b1,旋律轉為bE大調。第31-44小節(jié)為b2, b2的旋律是b1旋律向上純四度模進進行發(fā)展,調性轉回到g和聲小調,在屬音上結束使得音樂充滿期待感,同時音樂進入再現段。
A段:第45-70小節(jié)為再現段。本段落并不是A段的單一重復,在篇幅上比A段更加龐大一些,特別是在第57-60小節(jié)之后,將這四個小節(jié)半音上行模進了兩次,把音樂情緒再次推向高潮,六個柱式和弦后調性回到g和聲小調。音樂看似已經結束,但是似乎意猶未盡。
尾聲:第71-85小節(jié),結尾采用了布里奇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半音下行”級進。音樂的調性回到g和聲小調,音樂的速度越來越快,音樂的力量越來越輕,仿佛幻想般的舞蹈漸行漸遠,全曲結束在主音上,是一個收攏性的樂段。
結 語
布里奇作為20世紀初的英國作曲家,經歷了社會的變革以及音樂流派的發(fā)展,最終成為英國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布里奇的這三首鋼琴小品具有熱情、細膩、樂觀的思想情感。而作曲家運用了旋律、節(jié)奏、和聲、織體等音樂語言進行描繪,用這些特有的語言讓人們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音樂訴說故事、描摹圖畫,傳達出創(chuàng)作者暗香浮動的情懷。
參考文獻:
[1]袁蓓武.肖邦圓舞曲的創(chuàng)作及其演奏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