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1946年夏天,在杜魯門總統(tǒng)的特使、美國五星上將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即將前往廬山與蔣介石會晤之際,廬山錦繡谷懸崖邊的山路上突然多出了一塊巨石。
這塊巨石是蔣介石專門為馬歇爾準(zhǔn)備的。它被騰空架起在蔣介石與馬歇爾會晤地點(diǎn)——淡判臺的必經(jīng)之道上。巨石的一邊嵌進(jìn)陡峭的山體里,對應(yīng)的另一邊則由一塊直立的大石頭支撐著。就這樣,原本狹窄的山路被改造成了一條短小的隧道,隧道長兩米多,高度卻只有一米六左右。在道口的石頭上,還刻上了三個醒目的大字“禮賢門”。
“禮賢門”的誕生源自于馬歇爾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
早在美國讀書時,馬歇爾曾與一名中國商人一起參加過聚會。見到商人與人打招呼時總是笑容滿面,還愛鞠躬行禮,年輕的馬歇爾嗤之以鼻:“中國人真是不可思議,見人不是點(diǎn)頭哈腰就是卑躬屈膝,根本直不起腰桿子來?!焙髞恚R歇爾來華后,這句舊話也傳到了中國。蔣介石聽聞后勃然大怒:“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彎腰或鞠躬都是為了表達(dá)對他人的尊重,馬歇爾竟以此笑話我們,實(shí)在太過分了!有機(jī)會我一定要讓他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fù)的!”
因此,蔣介石決定利用會晤的機(jī)會報(bào)馬歇爾的“一語之仇”??紤]到馬歇爾是因?yàn)榫瞎靶χ袊耍麤Q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想辦法讓馬歇爾給自己鞠個躬。蔣介石明白,馬歇爾從小接受的社交禮儀與中國的人不相同,讓他給自己鞠躬絕非易事,更何況,他在美國擁有極高的身份和地位,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于情于理,他都不會心甘情愿地給自己鞠躬的!蔣介石左思右想,一時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辦法為難馬歇爾。
一天,蔣介石和宋美齡一道游覽廬山美景。路過一塊大石頭下方時,宋美齡提醒他當(dāng)心碰頭,在低頭的那一瞬間,他忽然有了主意。于是,便有了“禮賢門”。
幾天后,馬歇爾登上了廬山。蔣介石一路陪同著他前往談判臺。來到“禮賢門”前時,馬歇爾怔住了。在來之前,他早已對廬山的地形了如指掌,也清楚這條路山以前根本就沒有“禮賢門”。就在他揣摩蔣介石的用意之際,蔣介石已經(jīng)先上前一步,低下頭,彎著腰,一腳邁進(jìn)了“禮賢門”。走出去后,他挺著腰桿,仰首挺胸地端坐在洞口的一塊石頭上,不聲不響地等著馬歇爾。
見蔣介石這副傲慢的樣子,想著“禮賢門”三個字的含義,馬歇爾已經(jīng)明白了一切。他不想走進(jìn)面前低矮的小隧道,但廬山地勢險(xiǎn)要,山體根本無法攀爬,這條小路是通往談判臺的唯一路線,他只能從中通過。但是,他無法挪動腳步,因?yàn)樗靼?,自己身材高大,要想進(jìn)去,勢必要低頭彎腰,卑躬屈膝,還必須要小心翼翼,如此一來,豈不是在蔣介石面前直不起腰桿嗎?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蔣介石故意輕輕咳嗽了一聲。馬歇爾知道自己別無選擇,只能無奈地向前走去??吹饺烁唏R大的馬歇爾低下了頭,將腰幾乎彎成了90°角,如履薄冰般地通過“禮賢門”,蔣介石的臉上露出了不易覺察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