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見,人生是一個不斷積累、成長,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要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就“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
正視,是用炙熱的目光和堅定的信仰來面對人生,是絕不妥協(xié),是絕不放棄,是絕不偽妄。自強,是用優(yōu)秀的品質和強大的能力來武裝自己,是完善肉體,是完善思想,是完善道德。
敢于正視困難,是自我的進步。
面對困難,一味地退縮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自己變得懦弱。只有迎難而上,以勇敢鑄造前行之盾,才能披荊斬棘,無往不勝。
面對高達萬仞的太行、王屋,愚公正視其上,荷擔叩石,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篤定被傳頌千年。面對千字成文的圣旨,周興嗣正視挑戰(zhàn),慨然接受,才能把三千青絲化為無窮文思,激發(fā)出自己潛藏的智慧,留下“絕妙文章”《千字文》。面對兩次高考落榜,俞敏洪沒有放棄心巾的北大夢,他報班補習,瘋狂刷題,終于提高了分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敢于正視強權,是自我的突破。
正視強權,就不會被強權的思想禁錮,不會在強權的拳頭下屈服,不會被強權的威勢嚇倒。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畏強權如虎,須知,大家都是兩只眼睛一張嘴,他若是虎,我們也不是羊羔。
哥白尼不屈從于經院神學家構架好的官方論點,才能提出“日心說”,告訴人們“掌權者不一定掌握真理”的道理。但丁拒絕向侵略者低頭,才能在被放逐的路上寫出《神曲》。劉邦不懼怕項羽,才能通過鴻門宴一舉扭轉不利的局面。
敢于正視自己,是自我的升華。
所謂“白知者明”,在體會世間的紛繁之余,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被稱為當時最智慧之人的蘇格拉底,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正因為這種“無知”,他不停地思考,還經常在廣場上向別人提出各種問題,最終成為思想的巨人。貝多芬擁有非凡的音樂才華卻在巾年失聰,短暫的迷茫之后,他選擇正視自己。他不但沒有放棄音樂,反而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對音樂的熱愛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一代梟雄曹操十分了解自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品性,亦知曉自己與皇位之間的鴻溝,因此在權勢滔天之時他并沒有自立為皇,也就沒有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歷史上從來不缺少不敢正視的人:那些庸庸碌碌人云亦云的人,那些背信棄義追名逐利的人,那些奴顏婢膝茍且偷生的人……
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襟懷坦蕩,敢于正視,無論面對困難、強權抑或自我,都從未畏縮,因而得以自強,從未停息。
名師點評
本文以《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魯迅的話來組合立意,第一段開宗明義,指出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出中心論點。接下來,用下定義的手法,給“正視”和“自強”做了概念界定。這一步是很多同學容易忽視的,因為同一個詞在不同人心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不進行界定就有可能使讀者產生誤解。接下來,作者從三個角度,詳細闡述了“正視”與“自強”之間的關系,廣泛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手法,體現(xiàn)出訓練之有素。結尾兩段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
(王宏偉 孫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