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欣
【摘要】目的 比較股骨近端鎖定解剖鋼板(LCP)、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治療中的療效。方法 將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電腦隨機分成A組(PFNA)與B組(LCP手術),45例/組。比較兩組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A組術后三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82.5%,明顯高于B組的67.5%(P<0.05)。術后一年,A組和B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分別為95%、92.5%,相差不大(P>0.05)。結論 PFNA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總體療效更好,更有利于患者早期開展功能康復訓練計劃。
【關鍵詞】股骨近端鎖定解剖鋼板;PFNA;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0..02
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生率較高,主要因老年人骨質丟失比較嚴重所致,若治療不及時會引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影響日常行走狀態(tài)。手術是治療骨科疾病的有效方式,為了對比股骨近端鎖定解剖鋼板(LCP)和PFNA(股骨近端髓內釘一抗螺旋刀片)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療效,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收治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的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采取電腦隨機分組法將其分成下列兩組:A組(n=40),男:女=16:24;年齡66~81歲,平均年齡(72.26±2.31)歲。B組(n=40),男:女=15:25;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2.34±2.18)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PFNA手術)。術中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取仰臥位,采用足支撐架支撐患肢,保持內收狀,實施牽引復位。縱向切口取于大轉子上方,將皮下組織分離,使大粗隆顯露,從大轉子頂點偏內側進針,直抵骨髓腔,擴張后將PFNA主釘置入,導針拔出,將螺旋刀導針置入,觀察深入和位置,適當調整,再將螺旋刀片置入,固定好后完成手術。
B組(LCP手術)。麻醉方式、術中體位與A組相同,切口取于大粗隆部位,將皮下組織分離。復位后應用解剖鋼板固定,置入導針加強固定,應用鎖定釘將鋼板固定完好。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隨訪一年,在患者術后三個月及一年時對其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分為優(yōu)、良、中以及差四個標準。無殘疾、關節(jié)可正常活動表示優(yōu);輕度殘疾、活動時存在輕微疼痛感表示良;活動時疼痛明顯表示中;活動時疼痛劇烈代表差。計算每組的優(yōu)良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投入SPSS 18.0版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術后三個月優(yōu)良率相比,A組更高(P<0.05)。術后一年數(shù)據(jù)相比,無較大差別(P<0.05)。見表1。
3 討 論
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需盡早接受手術治療,同時配合專業(yè)的康復訓練,否則隨著病程的延長,骨折部位組織會逐漸壞死[2],導致關節(jié)功能喪失(殘疾)。治療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手術方法較多,LCP和PFNA均屬于常用術式,但近遠期療效還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LCP手術屬于內固定治療方案,創(chuàng)傷小,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可預防髖內翻,應用螺紋釘進行加壓固定處理可不直接接觸皮膚,降低壓迫力度,預防靜脈栓塞,同時穩(wěn)定性也較高[3]。PFNA手術期間通過對螺釘進行加壓固定,能夠使穩(wěn)定性進一步提高,預防螺釘旋轉的不良情況發(fā)生,為早期康復訓練的開展提供支持,此外,該手術術中無需將骨膜剝離,手術切口與生理力線符合,應用螺旋刀完成成交穩(wěn)定性以及抗旋轉,可縮短手術用時,減少出血量,比較適用高齡患者。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A組術后三個月的優(yōu)良率高于B組(P<0.05),但術后一年的優(yōu)良率相差不大(P>0.05)。
股骨近端鎖定解剖鋼板和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治療中遠期療效相當,但PFNA的近期療效更好,總體應用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
[1] 余穎鋒,謝文偉.股骨近端鎖定解剖鋼板和PFNA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4):33-36.
[2] 趙振亞,喬學嶺,鄭朝軍.PFNA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22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2):76-77.
[3] 徐海中.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PFNA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8):1525-1527.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