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忠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東城 100006)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極其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這一事件的資料和著作很多。李義彬在研究中共黨史,參與寫作《新民主主義革命通史》的基礎上,積四十年的積累,專題深入研究西安事變。他曾于1998年出版了《震驚世界的一幕——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一書。近二十年中,有關西安事變的史料陸續(xù)公布。他又補充新史料,于西安事變八十周年之際,出版了《西安事變史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與其他西安事變著作相比,此書利用中央檔案館和俄國共產國際的檔案,對西安事變的重要歷史背景——張學良、楊虎城與中共的關系,和中共、共產國際處理西安事變的態(tài)度記述較為詳實。
《西安事變史略》敘述西安事變的過程比較詳細,層次清晰。此書大致分五個層次。
(一)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對西安事變的主角張學良,從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寫起,包括他參加“剿共”后來轉而聯(lián)共的過程,事變另一主角楊虎城的政治歷史,張、楊二人如何與共產黨聯(lián)絡,與蔣介石矛盾激化等。全書14章中,寫歷史背景就占了6章(將近一半),篇幅占了全書三分之一。可見此書分析歷史背景非常詳細,這就像一幅攝影作品,其景深比較深長。
(二)西安事變的過程。包括事變的發(fā)生和進展,以及激起的各個方面反應。包括:(1)西安張、楊的決定和部署,捉蔣過程,蔣介石和在西安的國民政府軍政大員被拘后的情形,事變發(fā)生后西安方面的舉措。(2)南京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決策,行政副院長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長,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等。(3)全國地方實力派各軍政勢力和民眾的反應。(4)各國的反應。(5)中共方面的反應。
(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從秘密談判到釋蔣,包括端納、宋子文、宋美齡先后赴西安,與張、楊和中共代表周恩來談判的過程,到蔣介石獲釋回到南京。
(四)西安事變的善后。張學良在南京受軍法審判,東北軍的東調,西安發(fā)生“二二事件”。
(五)西安事變結束后國共兩黨的談判。
西安事變的大致過程,一般讀者是了解的。《西安事變史略》一書敘述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過程及結局,參考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敘述中不乏引人閱讀興趣的具體歷史細節(jié)。這里試舉數例。
張學良擬派騎兵第六師第十八團團長劉桂五執(zhí)行抓捕蔣介石的任務。事先,為了考驗劉的忠誠度,張學良曾試探問劉:派他去刺殺楊虎城,你敢不敢?隨即摸摸白的胸口,心跳不跳(是否異常)。然后才告知,實際上是要他去抓捕蔣介石。
捉蔣后,楊虎城手下的勤務兵給蔣送飯吃送衣服穿,蔣介石均加以拒絕。后來勤務兵說,是他們自己花錢買的,蔣才答應穿衣,吃飯,并表示不會忘記他們。張學良見蔣,蔣均拒絕回答張的話,僅斥責張:“我不是你的長官,你也不是我的部下,你不要叫我委員長。你要承認我是你的長官,我現在命令你馬上把我送走(去洛陽),否則任憑你把我殺了,我同你沒有旁的話講。”蔣甚至捂著自己的耳朵,連說:“我不同你講話,我不同你講話。”其中或有描述,但應大體符合真實。蔣在新城大樓還寫了兩份遺囑:一給宋美齡,表示決心殉國;一給蔣經國、蔣緯國,希望他們以生母對待宋美齡。
書中引用馮玉祥日記和孔祥熙回憶錄等資料,敘述西安事變的信息傳到南京后,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研究對策:李烈鈞、陳璧君等主張保蔣之安全,戴季陶、何應欽等主張打,宋美齡、孔祥熙主和平。后國民政府決定褫奪張學良本兼各職,組成“討逆軍”,由何應欽任總司令。黃埔系三民主義力行社鄧文儀、桂永清、賀衷寒等則積極動員起來,決心營救領袖出險。
書中敘述各地方實力派對事變的反應,有一句話是確實的:“國民黨內的非蔣派系和地方實力派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直接響應張、楊的行動,相反,國內卻出現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擁蔣’潮流。要求無條件釋放蔣介石的聲明和通電紛至沓來。在‘救蔣’旗號下,大批蔣軍涌入潼關?!保ㄒ娫摃?40頁)
書中介紹各國對西安事變的反應,分蘇聯(lián)、日本和西方國家三部分。其中寫到:蘇聯(lián)指斥張學良發(fā)動事變,反對張、楊扣押蔣介石,“蘇聯(lián)的態(tài)度,對西安事變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第223頁)“如果說,事變前,張學良寄予希望最大、事變后又令他失望最大的,在國內的是閻錫山的話,那么在國外的便是蘇聯(lián)?!薄皬垖W良當時匆忙釋放蔣介石,原因固然很多,但與蘇聯(lián)所持的反對態(tài)度不能不說沒有絲毫關系?!保ǖ?26頁)日本對事變的態(tài)度,則為“靜觀”,但反對中國中央政府在抗日、容共之條件下與張學良妥協(xié)。(第234頁)書中介紹: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在事變第二天致電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報告中國發(fā)生西安事變的情況,當即判斷:中國國內各實力派不會支持張、楊,而會支持中央政府;蘇聯(lián)不會支持張學良,從而削弱中國抗日陣線;日本等待觀察中國政府怎樣處置事變,不會介入。于是,他得出的結論是:“我傾向于認為,蔣介石并無危險。”書中說:“在事變第二天,許閣森這個報告所做的估計基本上是準確的。英國真不愧是在中國‘經營’了近百年的老牌西方列強,其對中國內政外交等方面情況的掌控和判斷,當時其他國家都望塵莫及?!保ǖ?28頁)
就總體言,《西安事變史略》一書中最突出的內容,是張、楊發(fā)動西安事變與中共的關系密切。讀此書后產生一個印象,就是中共與西安事變有不解之緣。
西安事變兩主角張學良、楊虎城,在起伏迭蕩的民國政治風云中走上聯(lián)共反蔣的道路,貫串著一條中共對張、楊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線索?!段靼彩伦兪仿浴芬粫沂玖嗽S多重要情況。
張學良在“剿共”作戰(zhàn)中損兵折將,為了保存東北軍實力,變“剿共”為聯(lián)共的立場。在杜重遠等人指點下,尋找中共線索,張學良錄用中共黨員宋黎作秘書。其后由被紅軍俘虜又釋放的東北軍將領高福源聯(lián)絡,與中共接上關系。中共做東北軍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成效顯著。中共駐東北軍代表劉鼎長駐張學良身邊。張學良先后與李克農、周恩來在延安會談。起初,張學良與中共存在分歧:中共主張“反蔣抗日”,張則主張“逼蔣抗日”。紅軍作戰(zhàn)方向欲出山西,向河北發(fā)展,張主張紅軍出寧夏、綏遠。后來,張學良逐步向中共立場靠攏。雙方實際上停戰(zhàn)。他向中共通情報,透露國民黨內部情況,暗中支援紅軍武器物資,前后接濟用款達76萬元。隨著與蔣介石的矛盾逐步加深,張學良與中共聯(lián)系愈加密切。葉劍英、潘漢年與張學良接觸會談。張學良秘密成立政治組織“抗日同志會”,有13名中共黨員加入進去。
楊虎城為了在西北地區(qū)生存發(fā)展,與蔣介石矛盾逐步加深,暗中與中共人物聯(lián)絡。他早期與魏野疇聯(lián)系,南漢宸當過陜西省政府秘書長。其后,中共紅軍方面汪鋒、王世英做過西北軍楊虎城工作,申伯純、張文彬、王炳南等許多中共黨人,都在楊虎城身邊。
中共與張、楊暗中逐步結成“三位一體”的局面。書中揭示,事變前夕,當張、楊秘密謀劃進行“兵諫”時,楊虎城提出對蔣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源于他身邊的中共黨員王炳南的劃策建議。(第129頁)
說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中共一開始就立即主張和平解決事變,缺乏根據?!段靼彩伦兪仿浴芬粫袑ξ靼彩伦儼l(fā)生后,中共的態(tài)度經歷的變化,內部意見曾經出現過分歧,敘述得比較清楚,反映了歷史的真實。
事變當天,中共中央向北方局發(fā)出的指示中即提出號召:明令罷免蔣介石,交付國人審判。書中說:中共中央站在西安一邊,支持張、楊的行動?!按藭r要求罷免和公審蔣介石,的確是對‘逼蔣抗日’方針的反復和動搖?!?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做報告。報告中提出:“把蔣除掉,無論在哪方面,都有好處?!睆埪勌觳煌狻皩徥Y”“除蔣”的口號。他主張:“我們不采取與南京對立的方針,不組織與南京對立方式(實際是政權形式)”,要“盡量爭取南京政府正統(tǒng)”,“把局部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轉到全國性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書中說,中共中央13日會議意見未完全統(tǒng)一起來。15日,毛澤東等紅軍將領發(fā)出電報,呼吁“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紅色中華》一再發(fā)表文章,要求“審蔣”“除蔣”。(第237-242頁)至19日,中共中央內部意見才趨于一致,放棄了“審蔣”“除蔣”的口號。后來毛澤東說:西安事變后在宣言中提出把蔣交人民裁判是不對的。(第243頁,第251頁)
事變發(fā)生后,毛澤東等決定對張、楊策應支持,建議組成西北抗日聯(lián)軍。毛提出:軍事上紅軍主力南下,進行戰(zhàn)略大迂回,進至鄭州等地,直逼南京。不過,紅軍前線總指揮部彭德懷、任弼時不同意,主張迅速停止內戰(zhàn),紅軍主力堅守陜甘根據地。(第257頁)
中共對西安事變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與蘇聯(lián)、共產國際對西安事變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事變發(fā)生后,蘇聯(lián)報紙即加以譴責。共產國際與蘇聯(lián)政府是聯(lián)通的,對事變也持反對態(tài)度。事變發(fā)生后,中共中央即請示共產國際。書中根據共產國際的資料,揭示了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擔心事變會引起中國更大規(guī)模的內戰(zhàn),只會有利于日本帝國主義,故而指示中共采取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蘇共中央與共產國際領導人曾舉行聯(lián)席會議交換意見。書中雖然采用了共產國際指示電報因“電文不清,譯不出來”,延遲了中共中央收閱的說法,但認為:“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lián)輿論,對中共中央決策所起的幫助作用,也不容抹煞?!?/p>
中共中央派出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到西安,與張、楊商談對事變的處理。書中還根據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和蔣介石日記、周恩來致中共中央的電報等資料,敘述了中共確定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周恩來與宋子文談判,面見蔣介石等情況。蔣認為,結束事變,癥結在于共產黨。后周恩來參加調解釋放蔣介石的活動。周恩來要求停戰(zhàn),撤兵,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剿共等。宋子文要求取消蘇維埃、紅軍名義,放棄階級斗爭,服從蔣為全國統(tǒng)帥。蔣對周說:“若爾等以后不再破壞統(tǒng)一,且聽命中央,完全受余統(tǒng)一指揮,則余不但不進剿,且與其他部隊一視同仁?!敝苷f:“只要蔣先生能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指揮?!睆埼绰爾|北軍中過激派和楊虎城提出的蔣無保證不能放蔣的主張,決心親送蔣回南京,向中央請罪。
書中對中共參與事變的善后工作也有較細的敘述。張學良送蔣回南京后,受到軍法審判,判刑特赦,收押管束。蔣介石下令東北軍調甘肅或東調。中共欲保持西北張、楊與中共三位一體之局面,并發(fā)動各方面力量企圖迫使蔣介石釋放張學良。東北軍內過激派主張不惜與中央軍決一死戰(zhàn)。紅軍將領彭德懷、任弼時到西安,向東北軍和西北軍中和、戰(zhàn)兩派說明,不宜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秘密親到西安指示:中共決不參加內戰(zhàn)。毛澤東、朱德、張國燾主張與東北軍、西北軍同進退。周恩來向楊虎城和東北軍內主戰(zhàn)派表示了希望和平處理的方針,但也表示對他們支持。1937年2月2日,發(fā)生了東北軍少壯派殺害王以哲的事件。事件發(fā)生后,周恩來將主戰(zhàn)派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三人送到紅軍前敵指揮部。
有關事變善后,周恩來力勸東北軍接受蔣介石提出的西調甘肅方案,而于學忠等決定接受東北軍東開豫皖的方案。
確實,西安事變前前后后,中共與事變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安事變史略》一書傾向性強,以贊頌張學良、贊揚西安事變?yōu)橹髡{,這是此書的一個特點。書中說到西安事變的重要影響:“西安事變改變了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绷硪惶幷f:“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及和平解決,根本扭轉了國內的時局。”
分析一下,這兩句的說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后一句話與前一句話的主語不同,比前一句話只添加了“和平解決”四個字。但這非常重要!加不加“和平解決”四字,在性質上是有根本區(qū)別的。西安事變的發(fā)生使中國有可能陷入大規(guī)模內戰(zhàn)的危險,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才避免了內戰(zhàn),使國家真正統(tǒng)一。該書作者對此也有這樣的分析:“保蔣安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絕大多數國人的愿望。在這個事關大局的問題上,處理得好,可贏得群眾,有利于結束內戰(zhàn);反之,則要脫離群眾,使內戰(zhàn)延長和擴大,只會對日本帝國主義有利。”(第244頁)這一判斷,基本上將事變本身可能產生內戰(zhàn)的危險,與事變之和平解決有利于結束內戰(zhàn)兩種的不同后果都說到了。
《西安事變史略》在完全贊頌張、楊的基點上,稱發(fā)動事變的張、楊二人“被國人稱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作者竭力闡釋張的動機之“純潔”:“張學良發(fā)動西安事變的動機是純潔的。他在事變中多次申明,對蔣實行‘兵諫’,既不想傷害他,自己取而代之;更不是想借機要挾蔣,以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而是誠心誠意地愛護蔣,想把他從誤國誤民的歧途上拉回來?!辈贿^,有關張學良發(fā)動西安事變的動機,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看法并不一致。就在這本書里,有些資料也能引發(fā)讀者作進一步的思考。
有關發(fā)動事變的動機,此書記述到,張、楊策謀事變時,曾有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謀劃。(第129頁)發(fā)動事變前,張、楊曾估計:發(fā)動事變,會得到各地實力派李宗仁、白崇禧和四川劉湘的支持,華北宋哲元、山東韓復榘已表示愿以兵力支持。閻錫山至少可以保持中立。起事之后,可形成西北、華北、四川、廣西聯(lián)合起來與南京對峙的局面。(第139頁)張學良派人與各地軍政勢力聯(lián)絡,企圖獲得支持,希望發(fā)生預想的結果。并且,張學良還曾寄望于蘇聯(lián)的支援。如此說來,發(fā)動事變,挾天子以令諸侯,形成與南京對峙的局面,這就不是“誠心誠意地愛護蔣”那么簡單“純潔”了吧。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出現張、楊所預想的得到各地方實力派支持,形成與南京對峙的局面,中國將陷入何等兇險境地!所幸,只是“后來的事實,并不完全像他們原來估計的那樣”。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并沒有出現群起響應的局面”,地方實力派大多數不主張扣押蔣介石,而是要求釋蔣。張學良指望事變得到蘇聯(lián)支持,但也落了空。蘇聯(lián)嚴厲譴責張學良,無疑給他澆了一盆冷水,讓他清醒了一點。
此書雖然贊頌張、楊發(fā)動的西安事變,但還記述了(在分析中共轉變態(tài)度的原因時)事變發(fā)生后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書中寫到:事變發(fā)生后,地方實力派絕大多數采取觀望和中立態(tài)度(事實上是支持中央政府,要求張學良釋蔣)。愛國團體和一些在社會上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也反對張、楊的扣蔣行動。當時國內輿論對西安相當不利,各地報刊紛紛譴責張、楊,要求無條件釋蔣?!洞蠊珗蟆分骶帍埣钧[《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敦促事變的發(fā)動者和參加者,從心坎里悲悔認罪,趕快向蔣謝罪。連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也不支持張楊發(fā)動的事變,認為張、楊扣留蔣介石“實在是一個極大的不幸”,“不能為全國民眾所贊同”。此信要求西安迅速釋放蔣介石。(第244頁,214頁)當時,廣大中間階層,社會各界是不贊成張、楊發(fā)動西安事變的。
綜上所述,李義彬所著《西安事變史略》一書,資料豐富,敘述平實,是一本具有相當研究水平的學術著作。書中雖然持贊頌張、楊和西安事變的鮮明立場,帶有主觀傾向,但對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事變經過,事變引發(fā)的國內外反應,事變通過和平談判取得和平解決等歷史過程,均作了比較客觀詳細的敘述。它是對中國歷史上具有極其重大影響的事件西安事變進行的全方位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