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朵拉
【適用話題】積累 堅持 厚重 表面與實質(zhì)
【素材分析】畫一幅要多長時間?一個問句,引出了一個人生哲理:厚積才能薄發(fā)。看畫家表演,人們大多談論的是他畫畫的速度;當了解了經(jīng)歷,才發(fā)現(xiàn)畫一幅畫非一日之功。光艷下面有辛苦的付出,成功后面是拼搏的汗水。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到達夢想的遠方。
【速用名言】
1.沒有經(jīng)歷,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深知。
——英國哲學家 培根
2.無論什么事,如果不斷收集材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F(xiàn)代文學家 魯迅
(特約教師 唐銳)
畫展期間,好幾個人提出同一個問題:“畫一幅畫要多長時間?”我愣愣地沒法回答。很想仿效一個畫家朋友說的:“25年?!彼嬃?5年以后,才首次賣出一幅作品。
很久以前,在一個畫展看展出的畫家表演,現(xiàn)場揮毫,是一幅花鳥:幾片荷葉,兩朵荷花,再加一只翠鳥。畫好以后,掌聲雷動。接下去沒人討論畫家的作品有多好,或有多壞。觀眾紛紛議論的是:“這么快?不必半個小時,便畫好了?”“不過是毛筆撇來撇去,線條拉來拉去的,太容易了吧?”“這里一團墨,那里點兩片紅,荷花就出來了,原來畫畫是這么容易的事!”
聲音不小,畫家聽到后,卻只是微笑不言語。反而是作為朋友的人在替他難過:為何主題被乖離了?觀眾注意的焦點,應該是圖畫內(nèi)容,或技法或筆墨線條或構圖,等等,為什么變成“這么短的時間,這樣快成就一幅作品,而且看起來很容易”?
假如你不曾聽過“廢紙三千,一事無成”或者是“鐵硯磨穿,僅得一張”,那讓我來說一下。以個人經(jīng)驗,每天畫10個小時,一年用3650個小時來畫畫,前面10年,都是基礎,只能作為練筆之用,賣不了畫,這10年毫無收入。單是畫畫,日夜以筆蘸墨拉線條,成就的也不過是技法。純粹憑恃技法,想要成為畫家,最后不過是個畫匠。
學習過程中,了解到若要掌握技巧,最貼切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投以毅力,苦心練習,不斷實踐,假以時日精湛功夫便自然到手。培養(yǎng)每日練筆的習慣,這是一種儲蓄,日后一旦有需要,隨時可以拿得出來。耐心堅持把每一朵花畫了千百朵,每一根樹干畫了千百根,每一只鳥畫了千百只,每一片竹葉撇了千百片……這些千百張的宣紙,一共花費多少錢?要是認真細數(shù),怕要從此停筆不再繼續(xù)。
住在沒有出產(chǎn)文房四寶的國家,每一張宣紙都是進口的,格外期待有親戚朋友到中國探親或旅游,托他們幫忙購買。等到自己有機會去中國的時候,遇到筆墨顏料和宣紙,如獲至寶,連價錢也忘記詢問,指著這種,那種,種種水墨畫用品,要要要都要都要都要。像一個貪婪婦人看見鉆石一樣緊張,開心和迫不及待地抱在懷里不放。
旅游有時去幾個地方,擔心下一站找不到,一相遇便趕緊購買,一地一地的換酒店,摟著文房四寶不斷搬遷。有一趟換酒店的次數(shù)過于頻密,搬到毛筆不見了,回到家才發(fā)現(xiàn),懊惱不已,只好以佛家思想自我安慰:我與它沒緣分,只好分離。
畫去多少作廢的宣紙,才有這些畫幅掛上展廳?所以你說,畫一幅畫要多長時間?
(暮春摘自《羊城晚報》2017年11月14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