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
馬克思說,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留給我們的,并非名聲與功業(yè),而是初心,因為他們告訴我們,追求精神之幸福,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人之初心
我年輕的時候,對于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幾無考慮,如今想來,可謂荒唐。
48歲時,得了一場大病,躺在醫(yī)院等死的那幾個月,將早已買來卻未拆封的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搬到病房,我讀馬克思,就是從那時開始。
“渺渺大荒燈一斛,風雨遙看近若無,每臨生死需靜氣,石火光中可讀書”,這就是當時的心境。
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這是馬克思在特里爾中學畢業(yè)時的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中所探討的問題。他說:人嘗謂,人生之意義便是追求快樂,而快樂是不長久的,人們追求快樂,往往適得煩惱,而這就是因為——物質(zhì)與肉體之“快樂”,與“精神之幸?!备静煌?/p>
什么是精神之幸福?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讀泡爾生《倫理學原理》的批注中這樣寫道:“利精神在利情與意,如吾親愛之人吾情不能忘之,吾欲救之則奮吾力以救之,至劇烈之時,寧可使自己死,不可使親愛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洽,吾意始暢。古今之孝子烈婦忠臣俠友,殉情者,愛國者,愛世界者,愛主義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p>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是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過的名言。他還說過,這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去做,對于個人而言,似乎等于什么也得不到;而如果這樣去做,我們所能夠得到的,就是馬克思和毛澤東青年時代所說的真正的“幸?!薄熬裰腋!?。
康德有一篇名文,就叫《死者的好名聲》,其中說:追求精神之幸福,乃人之天性,因此便是人之初心,是“人格”的組成部分。一個追求精神之幸福者死后,人們可能贊美他,但這不重要,重要的乃是——人們能否從那個“追求精神之幸福者”的人生中,參悟“追求精神之幸?!蹦酥粮咧腋?,能否通過對這個人一生追求的思考,獲得對于人的天性、人之初心的覺悟。
日本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幸德秋水說過,“立言者,未必即成千古之業(yè),吾取其有千古之心?!鼻嗄陼r代的毛澤東也說過:“道德非必待人而有,待人而有者客觀之道德律,獨立所有者,主觀之道德律也。吾人欲自盡其性,自完其心,自有最可寶貴之道德律?!薄@就是說:我之奮斗,不過自盡我之天性,自完我之初心,而比起這種精神之幸福,生前身后名皆不足道。
實際上,這也就是17歲的馬克思在他的畢業(yè)論文中所要告訴我們的東西。馬克思說,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留給我們的,并非名聲與功業(yè),而是初心,因為他們告訴我們,追求精神之幸福,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人之初心。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地發(fā)揮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p>
毛澤東曾經(jīng)對他的女兒說,“我的書,你50歲后才能讀懂?!倍皞ゴ笠惨腥硕薄@就是我50歲時獲得的覺悟。
我從那時起,寫了幾本關于馬克思和毛澤東的小書,這些書,因獲得了各種大獎而“名聲在外”,但于我而言,卻不過是發(fā)現(xiàn)初心,不過是“自盡其性,自完其心”。
什么是重讀馬克思、毛澤東的意義?“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說到意義,這就是最根本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