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日報社,云南 昭通 657000)
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已達7.53億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還在逐年上升。而在中國百強報紙中,微博、微信賬號開通率均為100%,新媒體中微信使用率最高。顯然,報紙與新媒體正齊頭并進,媒體融合已向縱深挺進。讀者在哪里,我們就到哪里;用戶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那么,作為地市級報社如何順勢而為,做大做強媒體類微信公眾號呢?筆者以云南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談談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體會。
目標是明確媒體發(fā)展方向的,它是媒體規(guī)劃及發(fā)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步,目標定位錯誤或是偏差,那必然導致發(fā)展的挫折和失敗。
2016年7月,云南昭通日報社黨組對新媒體發(fā)展提出新目標——主攻民生新聞,快速進入“兩翼一龍頭”的戰(zhàn)斗狀態(tài),即,以昭通新聞網(www.ztnews.net)為龍頭,以掌上昭通 APP、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為兩翼,高效實現兩翼齊飛。還把微信公眾號的讀者群體定位在80、90、00后的網友人群中,兼顧大中專學生群體。
在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定位后,微信公號全力圍繞民生新聞、時政資訊,竭盡全力、超常規(guī)運營,加強原創(chuàng)、獨家策劃,深加工、精加工、搶首發(fā),做活了微信公眾號。最終,公眾號成為昭通民生資訊、重大時政資訊的信息源頭,長期穩(wěn)居昭通媒體類排行第一,在云南全省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平臺。
昭通日報微信編輯團隊共計有8人,由昭通日報社融媒體中心負責團隊的日常管理,編輯業(yè)務由微信運營總監(jiān)負責;在稿件導向把控、輿情研判等方面,由昭通日報社分管融媒體中心的副總編輯負責;在遇突發(fā)新聞等需要戰(zhàn)備時,微信平臺與《昭通日報》、昭通新聞網、掌上昭通APP等平臺協同共進。
為提高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的編輯效率,編輯團隊不僅注重內容的再創(chuàng)造,還力求編輯的精細化,確保運營安全。微信運營總監(jiān)在每天早上9點召開編委會,一方面對前一天工作做回顧總結,包括閱讀量、存在問題的分析、點評;另一方面對當日的采編工作進行安排和策劃。
微信編輯團隊摸索出了一套嚴密的編輯流程,僅僅審稿環(huán)節(jié)就設立了四道關口,包括平臺信息的初審環(huán)節(jié)、復審環(huán)節(jié)、終審環(huán)節(jié)、四審環(huán)節(jié)。
初審環(huán)節(jié):由微信平臺編輯按照分工情況,從118家市級各部門、縣區(qū)各政府的網站和公眾號,以及昭通日報社采編生產系統(tǒng)等渠道搜集、整理、匯總當日微信所需原始稿件,并加以精細化編輯,形成新媒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呈現形式,排好微信小樣后,發(fā)預覽信息進行自審。
復審環(huán)節(jié):編輯自審后,由運營總監(jiān)對稿件標題、頭圖、模板、呈現形式和內容進行通篇審核、校對、修改。
終審環(huán)節(jié):由昭通日報社分管新媒體的副總編輯對微信預覽進行終審把關。
四審環(huán)節(jié):終審修改后的信息,再次發(fā)布樣稿在編輯、運營總監(jiān)手機上進行最后核對、通讀,確保無誤后便可對外群發(fā)。
樹立“內容為王”、“體驗為王”的新媒體思維。昭通日報微信平臺本著每天發(fā)布本地有可讀性、關注度高的信息資源,再造差異化傳播渠道。例如,在2018年昭通“兩會”期間,微信團隊提前策劃,準備精良,打造了五款新作,讓人耳目一新,快速記住、領會“兩會”精神,獲得好評。
案例一:2018年2月2日政協會開幕第一天,以微信號外的形式,背景為《昭通日報》報紙圖,將現場宣布開幕的9秒視頻插入圖中,用便于朋友圈傳播、分享的形式快速報道了開幕式盛況。
案例二:2月3日人大會開幕這一天,微信公號以現場“組圖+報紙?zhí)柾狻钡男问?,升級美圖讓人記憶深刻。
案例三:2月4日推出《郭市長的“兩會”朋友圈》,以廣為人知的朋友圈形式,強化了昭通2017年全市工作亮點,明確了2018工作要點,同時把網友反映的熱點問題給予了傳達,在界面上網友可動態(tài)留言、可點贊,更具有參與感和互動性。
案例四:2月5日這一天,微信搜集了委員、代表的提案和建議,用新技術手段來呈現,讓網友在頁面上點一下便跳出下一個問題,給網友帶來全新的新鮮感和體驗感。
案例五:2月6日的微信把郭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做成一張答卷,有填空、選擇、判斷、連線、簡答、名詞解釋等題型進行傳播,收獲較高閱讀量,網友參與留言無數,讓網友記住政府工作報告的亮點和著力點。
昭通日報微信平臺內容同步嵌入今日頭條客戶端、騰訊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人民日報客戶端、官方微博等平臺,大大提高了公眾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任何一個微信公眾號都要面對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如何做推廣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媒體公眾號服務于更多的用戶群體?筆者結合昭通日報微信小編的經驗總結,提出如下建議:
自然吸粉:一是策劃推廣營銷活動吸引粉絲,二是靠微信內容本身的強勢吸納粉絲,三是通過用戶分享增加粉絲,四是通過與其他媒體、單位、部門公眾號合作,實現互推吸引粉絲。
資源置換:聯系商家入駐微信集群,把商家福利讓給粉絲,激活粉絲,提高微信賬號與粉絲的黏度,從而提高平臺的活躍度。
拓展陣地:以招募駐校編輯的實體形式,做強駐校編輯團隊。通過輿論陣地的嘗試與擴展,輻射、帶動高校以及職校90后群體。
擴大群體:微信平臺開設了面向省內外的夜讀欄目,通過征集夜讀主播,以點帶面,覆蓋省外,多維度吸引80后、90后、00后用戶群體;通過開設面向昭通范圍內的方言播報欄目,讓大家來參與群眾自辦的音頻欄目,抓住自愿展現的新群體;加大力度發(fā)布事業(yè)單位、公務員招選調信息,干部任免、干部違規(guī)違紀查處信息,線上合作學習、交流活動,以及事業(yè)單位、公務員單位政策解讀信息,以達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這部分粉絲群。
活動吸引:通過舉辦粉絲見面會、網絡大V見面會,邀請業(yè)內精英、新媒體行家里手進行經驗分享,鐵粉、夜讀主播、方言主播、縣區(qū)粉絲、駐校編輯等參加,提高平臺知名度、公信力和黏性。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始終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圍繞地市級黨報全媒體戰(zhàn)略持續(xù)發(fā)力,做活媒體微信公眾號這篇大文章,力求從信息采集、編審業(yè)務、新聞發(fā)布、運營推廣、客戶服務等整個產業(yè)鏈全程創(chuàng)新,竭力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