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范 偉, 王 罡,顧俊捷, 夏 誠
(1. 南京五采智電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00; 2. 國網(wǎng)天津市電力公司經(jīng)濟技術(shù)研究院, 天津 300450)
智能變電站中的過程層交換機主要完成間隔層和過程層設(shè)備通信,主要傳輸面向通用對象的變電站事件(GOOSE)和采樣值(SV)的通信報文,當過程層交換機不進行流量管理時,任意端口均能收到本交換機內(nèi)的所有數(shù)據(jù),為了保證各個端口的帶寬余量,必須考慮組播報文的流量管理。目前現(xiàn)場交換機流量主要采用虛擬局域網(wǎng)(VLAN)進行管理。但VLAN的配置主要采用人工配置,對不同裝置或是不同間隔分配不同VLAN ID(簡稱VID),然后根據(jù)交換機內(nèi)的信息流,分配每個VLAN所包含的端口。當前智能變電站的VLAN劃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6]:
(1) 工作量大。VLAN的劃分工作較為復雜,尤其是精密控制組播流量時,所分配的VLAN號數(shù)量更多,在考慮流出端口時需要非常清楚站內(nèi)的信息流走向,對設(shè)計者有較高要求。
(2) 標準不統(tǒng)一。VLAN劃分的標準不夠統(tǒng)一,每一個智能站VLAN的劃分思路不盡相同,帶有明顯的個人習慣,對于VLAN號分配的顆粒度均有不同的理解。
(3) 變電站管理盲區(qū)。變電站投產(chǎn)時,對于交換機并無驗收項目,對于VLAN劃分沒有形成驗收要求,更無驗收標準。
(4) VLAN劃分存在明顯的誤區(qū)。有人認為GOOSE可以統(tǒng)一分配成一個VID,還有人認為如果是純GOOSE交換機則因為流量低并不需要進行VLAN劃分。但文中認為,這種劃分方式回避了雪崩時大量GOOSE突發(fā)造成的瞬時流量過高問題,突發(fā)流量一旦超過端口最大限額,容易造成報文丟幀,因此GOOSE無論是在交換機中單獨存在還是與SV共存都應當精細化控制流量。
長期以來,VLAN配置表沒有自動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缺少光纖回路模型文件,隨著《智能變電站光纖回路建模及編碼技術(shù)規(guī)范》(簡稱《光纖回路模型》)標準的起草,VLAN的自動生成成為可能。標準中提出了光纖物理回路模型文件(SPCD文件),SPCD文件包含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物理對象及層級關(guān)系,如小室、屏柜、裝置、交換機、光纖配線架(ODF)等;另一部分是光纖連接關(guān)系,如光纜、尾纜及跳纖等的連接關(guān)系。通過解析以上兩部分能夠獲取各個交換機的各個端口的連接設(shè)備,即交換機的端口拓撲關(guān)系[7-9]。
此外,面向設(shè)計院的智能變電站的設(shè)計軟件也正在積極起草《智能變電站二次回路設(shè)計軟件》規(guī)范,提出了在生成的設(shè)計文件中能夠包括SPCD文件和變電站配置描述(SCD)文件,且已有設(shè)計軟件實現(xiàn)了上述文件的生成,從而為VLAN配置表的自動生成提供了數(shù)據(jù)源,極大方便了該技術(shù)在工程上的實際應用。
文中將基于SPCD文件建立交換機的端口拓撲關(guān)系,基于SCD文件分析各智能電子設(shè)備(IED)的信息流,根據(jù)SCD文件中虛回路接收端口篩選IED設(shè)備在交換機中的信息流,提出適合自動實現(xiàn)的VID分配方式,從而自動完成交換機中VLAN的自動生成。
SPCD文件(對完整的SPCD文件進行了裁剪)示例如下:
SPCD中的元素及屬性定義見表1。
IEEE 802.1Q協(xié)議規(guī)定,在以太網(wǎng)報文中增加一個4字節(jié)的幀標識符(即VLAN標簽),交換機可以根據(jù)VLAN標簽中VID,取值范圍是0到4095,控制該報文的轉(zhuǎn)發(fā)范圍。
PVID,就是端口VLAN ID,其作用在于:當一個組播報文進入交換機沒有帶VLAN標簽,其VID就會填寫該端口的PVID,這個組播報文的VID就是這個端口的PVID號;如果一個組播報文進入交換機已經(jīng)帶有VLAN標簽則依然保持自身標簽屬性,不受PVID影響。
不同廠商的交換機的配置方法均略有差異,但主要思路相同。
如何分配VID是VLAN自動劃分的重點,以下分2種情況進行說明。
2.2.1 組播報文從裝置輸出直接帶VLAN標簽
這種方式是在SCD分配VID,對每個組播報文從裝置輸出即帶VLAN標簽。VID自動分配從精細化控制流量的角度,可以根據(jù)間隔,根據(jù)裝置,根據(jù)組播報文3種方式,不考慮電壓等級和報文類型等粗顆粒度控制方式。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式更適合單網(wǎng)方式,雙網(wǎng)方式由于AB網(wǎng)的報文完全相同,如果光纖連接錯誤容易發(fā)生網(wǎng)絡(luò)風暴。
(1) 根據(jù)間隔。由于大部分變電站的SCD文件中不包含系統(tǒng)規(guī)范描述文件(SSD)部分,因此無法實現(xiàn)根據(jù)間隔進行自動分配,不推薦這種方式。
(2) 根據(jù)裝置。軟件可自動化實現(xiàn),完全可根據(jù)裝置分配VID,一個裝置的若干報文屬于一個VLAN,完全可滿足智能站的流量控制的要求,單網(wǎng)情況下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3) 根據(jù)組播報文。軟件可自動化實現(xiàn),完全可根據(jù)靜態(tài)組播分配VID,每個組播報文屬于一個VLAN,與靜態(tài)組播控制的顆粒度完全相同,相同的流量控制精度下更推薦靜態(tài)組播方式,不推薦這種方式。
2.2.2 組播報文從裝置輸出不帶VLAN標簽
這種方式主要依靠交換機的端口PVID對每個進入交換機組播報文打VLAN標簽,同上,PVID的自動劃分從精細化控制流量的角度,可以根據(jù)間隔,根據(jù)裝置,根據(jù)端口3種方式,不考慮電壓等級和報文類型等粗顆粒度控制方式。這種方式由于AB網(wǎng)的VLAN分配不同,因此不容易因為光纖連接錯誤造成網(wǎng)絡(luò)風暴。
(1) 根據(jù)間隔。原因同上,不推薦這種方式。
(2) 根據(jù)裝置。正常情況一個裝置在交換機上對應一個端口,個別裝置如站域保護等可能存在多個端口上交換機。軟件完全可根據(jù)裝置分配PVID,一個裝置的若干報文屬于一個VLAN,完全可滿足智能站的流量控制的要求,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3) 根據(jù)端口。軟件完全可根據(jù)端口分配PVID,一個端口的若干報文屬于一個VLAN,較裝置分配的VLAN顆粒度較小,且軟件實現(xiàn)簡單,因此文中推薦采用這種方式。
表1 SPCD元素及屬性定義
Tab. 1 Elements and their attributes of SPCD
元素名說明屬性名說明SPCDPCD文件versionSPCD格式版本號,本標準中固定為2017revsionSPCD格式修訂版本號,本標準中固定為ASubstation變電站name變電站名稱標識符,由英文字母、數(shù)字和下劃線組成desc變電站描述name區(qū)域名稱標識符,由英文字母、數(shù)字和下劃線組成Region區(qū)域desc區(qū)域描述area戶外場地標識,枚舉值為true、false,false表示戶內(nèi),true表示戶外Cubicle屏柜name屏柜名稱標識符,由英文字母、數(shù)字和下劃線組成,最長不超過10個字符desc屏柜描述name屏柜中的設(shè)備編號,對于IPCD文件,設(shè)備編號固定為TEMPLATE,對于SPCD文件,設(shè)備編號原則滿足Q/GDW1161、Q/GDW1175desc裝置描述Unit物理裝置iedNameIED設(shè)備的名稱,與SCL文件中的IED設(shè)備名稱一致,對于非IED設(shè)備或IPCD文件,該屬性為空manufacturer設(shè)備生產(chǎn)廠商名稱type設(shè)備型號class設(shè)備類型,枚舉值為IED、ODF、SWITCH、OTHER,IED表示智能設(shè)備,ODF表示光纖配線架,SWITCH表示交換機,OTHER表示其它未列舉設(shè)備slot板卡編號,用十進制數(shù)字表示,對于存在多臺子機的分布式裝置,板卡編號不應重復,宜采用板卡編號高位遞增方式進行區(qū)分,交換機的板卡編號默認為1Board板卡desc板卡描述文本type板卡型號no端口組序號,采用大寫英文字母A~Z或從1開始的十進制數(shù)字,對于同組端口(例如,一對收發(fā)光口),no屬性相同desc端口描述文本,不應為空,其內(nèi)容應與裝置背板端口描述保持一致Port端口direction端口方向,枚舉值為Tx、Rx、RT,Tx表示發(fā)送,Rx表示接收,RT表示收發(fā)plug接口類型,枚舉值為LC、ST、SC、FC、RJ45usage端口功能描述文本,,用于在系統(tǒng)集成階為集成商提供端口使用的指導性說明name跳纖/雙絞線編號標識符IntCore屏內(nèi)光纖連線portA跳纖/雙絞線所連接A端口的路徑,格式為:“Unitname.Boardslot.Portno-direction”portB跳纖/雙絞線所連接B端口的路徑,格式為:“Unitname.Boardslot.Portno-direction”type跳纖類型,枚舉值為TX(跳纖)、SJX(雙絞線)name物理線纜編號標識符desc描述物理線纜信息length物理線纜長度(米)Cable屏柜間的光纜連線coreNum物理線纜芯數(shù),用十進制數(shù)字表示cubicleA物理線纜所連接A屏柜的路徑,格式為:“Regionname.Cubiclename"cubicleB物理線纜所連接B屏柜的路徑,格式為:“Regionname.Cubiclename"type物理線纜類型,枚舉值為GL(光纜)、WL(尾纜)、TL(跳纜)、SJX(雙絞線)no線纜纖芯序號,用十進制數(shù)字表示,從“1”開始順序編號Core屏柜間光纜的纖芯reserve備用芯標識,枚舉值為true、false,true表示為備用芯,false表示非備用芯portA線纜纖芯所連接A端口的路徑,格式為:“Unitname.Boardsolt.Portno-direction”,對于懸空的備用芯,該字讀為空portB線纜纖芯所連接B端口的路徑,格式為:“Unitname.Boardsolt.Portno-direction”,對于懸空的備用芯,該字讀為空
綜上,文中推薦采用通過交換機端口打VLAN標簽及根據(jù)端口分配PVID的方式。此方式下,軟件實現(xiàn)較為簡單,流量控制顆粒度也較為精細,不受單雙網(wǎng)影響,適宜在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
VLAN人工配置流程如下:
(1) 根據(jù)圖紙整理交換機的端口的拓撲關(guān)系;
(2) 人工分析各個IED設(shè)備在交換機中的信息流;
(3) 人工分配PVID或VID。
(4) 根據(jù)信息流人工分配各VID的輸出端口;
(5) 對于跨交換機傳輸?shù)慕M播報文,需要增加從信息源輸入端口到輸出端口所經(jīng)交換機的級聯(lián)端口。
VLAN的自動生成過程也將參考人工的方式,其整體思路見圖1。
圖1 VLAN配置表自動生成整體思路Fig.1 General idea of automatically generation of VLAN configuration tables
(1) SCD虛端子解析模塊。輸入SCD文件生成IED邏輯關(guān)系拓撲,即IED的信息流,已有大量文獻針對SCD文件進行了信息流的分析及可視化,此處不再贅述[10-14],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SCD文件要求在接收連線(Inputs)元素遵循IEC 61850繼電保護建模規(guī)范,在接收連線中含有接收端口信息,如在
(2) SPCD交換機解析模塊。輸入SPCD文件生成交換機端口拓撲,其方法如下:在SPCD文件中,識別交換機設(shè)備,并根據(jù)交換機的各個端口進行遍歷,對于某個端口,根據(jù)端口連接關(guān)系不斷查找,直至查找到IED設(shè)備或交換機設(shè)備為止,某個端口的查找邏輯見圖2。所有端口查找完畢,即可完成交換機的端口拓撲關(guān)系。
圖2 交換機解析模塊中某端口查找邏輯Fig.2 Find logic of some port in switches parsing module
交換機及交換機端口的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如下所示。端口結(jié)構(gòu)至少應該包括每個端口對側(cè)設(shè)備類型、編號、描述、PVID;交換機結(jié)構(gòu)應該包括所有端口的列表、本交換機的編號、描述,其數(shù)據(jù)完全可以通過解析SPCD文件進行填充,但是級聯(lián)交換機信息需要進一步分析獲取。
struct Port{
int no;//交換機端口號
int type;//對側(cè)設(shè)備類型0表示IED,1表示交換機
QString name;//對側(cè)IED或交換機的編號
QString desc;//對側(cè)IED或交換機的描述
int PVID;//自動分配的PVID值}
structSwitch{
QList
QString name;//本交換機的編號
QString desc;//本交換機的描述
QList< Switch *> lstSwitch;//級聯(lián)交換機信息}
圖3展示了交換機級聯(lián)關(guān)系的查找邏輯,對交換機的某端口對側(cè)設(shè)備進行判斷,如果是交換機,記錄編號s,然后遍歷所有交換機,如某交換機編號f,看f與s是否相同,當相同時則認為這2個交換機有級聯(lián),如果沒有則繼續(xù)查詢,直到所有的交換機級聯(lián)關(guān)系查詢完畢為止。
圖3 級聯(lián)交換機查找邏輯Fig.3 Find logic of Cascade switches
(3) PVID分配模塊。對交換機的IED設(shè)備端口分配PVID值,為了方便,A網(wǎng)的PVID取值從1001開始,B網(wǎng)從2001開始,每個端口加1,級聯(lián)端口默認為1,PVID值存儲于每個端口中,見2.3SPCD交換機解析模塊中的Port的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見圖4中的左半部分,一個端口對應一個PVID,當這個端口的組播報文進入交換機,會根據(jù)PVID打上VLAN標簽,其VID值就是PVID值。
(4) 交換機信息過濾模塊。該模塊實際上就是通過Inputs元素接收端口信息完成IED虛實回路的關(guān)聯(lián),文獻[7]已經(jīng)對虛實回路的解析方法,完整路徑的搜索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不研究全部虛實回路的對應關(guān)系,僅考慮交換機的虛實回路對應關(guān)系,因此比較簡單。
具體流程見圖4右上半部分,根據(jù)交換機端口拓撲遍歷交換機所有端口的IED設(shè)備,端口標記為n,IED設(shè)備標記為a,根據(jù)a的信息流查找其訂閱信息及接收端口m,如果m與n不同,則說明這個信息不經(jīng)過交換機;如果m與n相同,則說明該信息流經(jīng)過交換機。通過上述方法能夠篩選出a在交換機的訂閱信息流,其訂閱的對側(cè)裝置可能存在于本交換機,也可存在于級聯(lián)交換機。
(5) VLAN配置表生成模塊中,輸入交換機中的IED信息流和PVID信息,生成VLAN配置表,具體流程見圖4右下半部分。對于篩選出的a在交換機的信息流,如果發(fā)送設(shè)備和a同一個交換機,則只需要在本交換機VLAN配置表中對該VLAN增加n端口;如果發(fā)送設(shè)備和a不在同一個交換機,則除了在本交換機對該VLAN增加n端口外,也需要對從源發(fā)生點到所有途徑交換機對該VLAN增加級聯(lián)端口轉(zhuǎn)發(fā)。
轉(zhuǎn)發(fā)端口分為去除標記端口(UntagPort)和標記端口(TagPort),UntagPort將組播報文的VLAN標簽去除,TagPort保留組播報文的VLAN標簽。軟件實現(xiàn)原則如下:對于級聯(lián)端口使用TagPort,對于非級聯(lián)端口使用UnTagPort。其實裝置對有VLAN標簽的和無VLAN標簽的組播報文都是兼容的,軟件不做區(qū)分統(tǒng)一采用TagPort也是無妨的,交換機中維護的每個VLAN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如下。
structVLAN{
intVID;//VLAN ID
QList
QList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故錄網(wǎng)分等設(shè)備,由于其訂閱信息一般不體現(xiàn)在SCD中,因此這些端口必須依靠人工進行分配。
圖4 交換機信息流過濾及VLAN配置表生成模塊Fig.4 Information flow filtering and VLAN tables generation modules of switches
目前交換機并沒有針對配置文件做標準化規(guī)范,各廠家均采用私有配置文件。本文的測試用例是在PCS922進行,其文件格式采用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方式描述,如下:
...
...
表2 交換機VLAN配置文件元素及屬性定義Tab. 2 Elements and their attributes of VLAN configuration file of switch
以220 kV典型線路間隔進行說明,網(wǎng)絡(luò)結(jié)構(gòu)見圖5。中心交換機連接設(shè)備包括母線保護A、母線測控、母線合并單元A、1M智能終端、2M智能終端,線路交換機連接設(shè)備包括線路保護A、線路測控、線路合并單元A、線路智能終端A。交換機型號為南瑞繼保PCS9882。
PCS9882支持2種視角劃分VLAN,也是各交換機常見的配置方式,一種是以端口為視角,列出端口所屬的VLAN號(PORT VLAN);另一種是以VLAN為視角,列出VLAN包含的端口號(VLAN PORT)。2種方式其實是二維數(shù)組的2種觀察視角,文中的原理圖是按照VLAN PORT的方式進行分析提出,通過數(shù)據(jù)的重新組織也能夠方便導出PORT VLAN的方式,此處依然以文中原理圖中的VLAN PORT的方式進行介紹。
PCS9882支持報文傳出去VLAN標簽功能,現(xiàn)行的裝置均兼容有標簽和無標簽組播報文,為了更方便說明,統(tǒng)一按有標簽處理。
圖5 220 kV典型線路間隔網(wǎng)絡(luò)Fig.5 220 kV typical line bay network diagram
通過交換機的信息流如圖6所示,交換機的信息流主要包括:
(1) 線路保護和母線保護之間傳輸遠跳、啟動失靈信息。
(2) 線路測控采集合并單元的采樣和告警信息,遙控智能終端和采集智能終端的開入告警信息,線路智能終端提供位置給線路合并單元。
(3) 母線測控采集母線合并單元的采樣和告警信息,遙控智能終端和采集智能終端開入告警信息,母線智能終端提供位置給母線合并單元(限于篇幅不包含母聯(lián)智能終端提供位置給母線合并單元)。
圖6 220 kV典型線路間隔交換機內(nèi)的信息流Fig.6 220 kV typical line bay flow chart in switch
搭建上述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通過設(shè)計軟件生成SPCD文件和SCD文件。根據(jù)SPCD文件進行PVID自動分配,分配結(jié)果見表3和表4。
表3 中心交換機PVID分配
Tab. 3 PVID allocation table of central switch
端口PVID所屬裝置用途11001母線保護A遠跳21002母線測控遙控、聯(lián)鎖31003母線合并單元A采用、告警410041M智能終端告警、位置、開入等510062M智能終端告警、位置、開入等61線路級聯(lián)級聯(lián)數(shù)據(jù)
表4 220 kV線路間隔交換機PVID分配
Tab. 4 PVID allocation table of 220 kV line bay switch
端口PVID所屬裝置用途11007線路保護A啟動失靈21008線路測控遙控、聯(lián)鎖31009線路合并單元A采樣、告警41010線路智能終端A告警、位置、開入等81中心交換機級聯(lián)級聯(lián)數(shù)據(jù)
依照圖4的流程能夠生成VLAN配置文件,為方便查看以表格進行顯示,見表5和表6。對表5和表6舉例說明。
例1:因為母線測控對1M智能終端,2M智能終端存在遙控信息流,所以中心交換機母線測控(VID=1002)的輸出端口為4和5。
例2:因為母線保護對線路保護存在遠跳信息流,所以中心交換機的母線保護(VID=1001)輸出端口為6,線路交換機的母線保護輸出端口為1。
表5 中心交換機VLAN配置Tab. 5 VLAN configuration table of central switch
表6 220 kV間隔交換機VLAN配置Tab. 6 VLAN configuration table of 220 kV line bay switch
將上述VLAN配置文件下裝到交換機,交換機可按預期控制端口進行轉(zhuǎn)發(fā),證明VLAN配置表的自動生成技術(shù)在現(xiàn)行規(guī)范下是完全可行的。
這里僅僅是一個線路間隔,如果從整站考慮,一個220 kV等級的智能站VLAN的設(shè)計工作至少需要2 d左右,采用自動化的方式僅僅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設(shè)計效率。
由于各個交換機的VLAN設(shè)置雖然原理相近,但是設(shè)置方法都不盡相同,參數(shù)多少也不一樣,文中提出的研究雖然是基于PCS9882,但是其他交換機也可參考執(zhí)行。
可以想象,如果能統(tǒng)一交換機配置文件,一鍵生成統(tǒng)一的標準配置文件進行下裝,不但方便了軟件的收斂開發(fā),在實際工程中也會極大的縮短人工設(shè)計和配置時間[16-18]。
智能站交換機的VLAN配置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存在效率較低,經(jīng)驗不足的問題,直接影響了配置的準確性,工程投運也沒有相關(guān)的驗收要求,更無驗收標準,屬于智能變電站的管理盲區(qū)。
文中適時地結(jié)合智能變電站光纖回路標準的發(fā)展及設(shè)計軟件開發(fā)的最新進展,前瞻性的開展了VLAN自動生成技術(shù)的研究,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智能變電站交換機VLAN配置表的自動生成方法,并通過實際的測試用例進行驗證。
VLAN配置表的自動生成技術(shù)上實現(xiàn)難度不大,但是具有較突出的工程應用價值,可有效提高現(xiàn)場的交換機換機的設(shè)計效率,對于規(guī)范過程層交換機的流量管理標準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此外,積極研究交換機標準化配置,可有助于自動生成標準化配置后一鍵下裝,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1] 劉明慧, 趙曉東, 司 夢, 等. 智能變電站網(wǎng)絡(luò)流量管理方式的研究與應用[J]. 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 2012, 40(23):87-92.
LIU Minghui, ZHAO Xiaodong, SI Meng, 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rocess level network flow management in smart substation[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2, 40(23):87-92.
[2] 周旭峰, 楊 貴, 袁志斌, 等. 交換機流量限制技術(shù)及其在智能變電站中的應用[J]. 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 2014, 38(18):114-118.
ZHOU Xufeng,YANG Gui, YUAN Zhibin, et al. Rated limiting technology of swit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mart substation[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4, 38(18):114-118.
[3] 樊 陳, 倪益民, 竇仁輝, 等. 智能變電站過程層組網(wǎng)方案分析[J]. 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1,35(18):67-71.
FAN Chen, NI Yimin, DOU Renhui, et al. Analysis of network scheme process layer in smart substation[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1,35(18):67-71.
[4] 丁騰波, 林亞南, 趙 萌,等. 智能變電站虛擬局域網(wǎng)邏輯結(jié)構(gòu)劃分方案的研究[J]. 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 2012, 40(1):115-119.
DING Tengbo, LIN Yanan, ZHAO Meng, et al. Research of the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in smart substation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2, 40(1):115-119.
[5] 王 松, 裘愉濤, 侯偉宏,等. 智能變電站GOOSE網(wǎng)絡(luò)跳閘探討[J]. 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5,39(18):140-144.
WANG Song, QIU Yutao, HOU Weihong, et al. Discussion of GOOSE network trip mode for smart substation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5, 39(18):140-144.
[6] 李 輝, 劉海峰, 趙永生,等. 智能變電站過程層組網(wǎng)改進方案[J]. 電力自動化設(shè)備,2017,37(3):218-223.
LI Hui, LIU Haifeng, ZHAO Yongsheng, et al. Improved process-level networking scheme of smart substation [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17, 37(3): 218-223.
[7] 國家電網(wǎng)公司. 智能變電站光纖回路建模及編碼技術(shù)規(guī)范(初稿)[S]. 2017.
Sate Gri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deling and Coding Fiber Loop in Smart Substation(First Draft)[S]. 2017.
[8] 高 磊, 楊 毅, 蘇 麟,等. 智能變電站二次系統(tǒng)物理回路建模方法及設(shè)計實現(xiàn)[J]. 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 2016, 44(24):131-139.
GAO Lei, YANG Yi, SU Lin, et a1. A modeling approach and design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system physical circuit for smart substation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6, 44(24):131-139.
[9] 田 源, 張志朋, 張 暢,等. 基于物理回路建模的智能標簽的優(yōu)化研究[J]. 電氣技術(shù), 2017, 18(3):139-142.
TIAN Yuan, ZHANG Zhipeng, ZHANG Cha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circuit modeling based on smart tags [J].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7, 18(3):139-142.
[10] 曹海歐, 高 翔, 楊 毅,等. 基于全模型SCD二次系統(tǒng)在線監(jiān)測及智能診斷應用分析[J]. 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 2016, 44(14):136-141.
CAO Haiou, GAO Xiang, YANG Yi, et al. Analysis of online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diagnosis based on the full model SCD secondary system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6, 44(14):136-141.
[11] 鄧潔清, 車 勇, 單 強,等. 基于標準中間過程文件的 SCD 版本比對的優(yōu)化研究[J]. 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 2016, 44(14):95-99.
DENG Jieqing, CHE Yong, SHAN Qiang, et al. Optimal research of SCD version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standard middle process files[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6, 44(14):95-99.
[12] 鄭文彬,王瑞彪. 基于控制虛端子修改的智能變電站SCD版本權(quán)限管理技術(shù)[J]. 智能電網(wǎng),2015, 3(9):792-796.
ZHENG Wenbin,WANG Ruibiao. Authority management technique of SCD version of smart substation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virtual terminal modification[J]. Smart Grid,2015, 3(9):792-796.
[13] 高 磊,石 慧,楊 毅,等. 智能變電站配置描述文件管控系統(tǒng)研究與實現(xiàn)[J]. 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4,38(12):3328-3332.
GAO Lei, SHI Hui, YANG Yi, et 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fil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mart subs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12):3328-3332.
[14] 孫一民,劉宏軍,姜建寧,等. 智能變電站SCD文件管控策略完備性分析[J]. 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 2014, 38(16):105-109.
SUN Yimin,LIU Hongjun,Jiang Jianning,et al. Analysis on completeness of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file control strategy for smart substation[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4,38(16):105-109.
[15] 國家電網(wǎng)公司. Q/GDW 1396—2012 IEC 61850繼電保護工程應用模型[S]. 2012.
Sate Grid. Data model of protection relay in project based on IEC 61850 [S]. 2012.
[16] 胡紹謙,李 力, 朱曉彤. 提高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tǒng)工程實施效率的思路與實踐[J]. 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7,41(11):173-180.
HU Shaoqian, LI li, ZHU Xiaotong. Scheme an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of smart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7,41(11):173-180.
[17] 徐強超,鄒三紅,鄺國安,等. 智能變電站二次系統(tǒng)級測試平臺研發(fā)[J]. 廣東電力,2017,30(3):81-86.
XU Qiangchao, ZOU Sanhong, KUANG Guo’an, et al.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system-level testing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substation[J].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2017,30(3):81-86.
[18] 竇乘國, 張宏波, 陸征軍, 等. 基于智能變電站三層一網(wǎng)的新型保護裝置研制[J]. 江蘇電機工程, 2015,34(1):43-46.
DOU Chengguo, ZHANG Hongbo,LU Zhengjun,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rotective device based on three-level-in-one-network situation of smart substation [J]. Jiangsu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2015,34(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