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歷史的旁觀者、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

      2018-02-09 17:05:05宋清華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旁觀者崇高意志

      宋清華

      (河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當今,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連美國、日本都感受到了頭暈目眩的中國速度,以至于它們到處高喊“中國威脅論”,美國人甚至要“重返亞太”或要搞“亞太再平衡”,要在經(jīng)濟上實施排除中國的TPP,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聲嘶力竭地叫喊,美國絕不做老二,美國要領導世界。而新近上臺的新總統(tǒng)特朗普更是緊盯中國,聲言要對中國采取諸多措施……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極有分量的偉大國家,中國正在崛起。一位中國學者曾如此自豪地說道:“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深沉、睿智、寬厚、博大、友愛、與人為善。領導這個國家的共產(chǎn)黨,是一個極其智慧、成熟的黨。所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文化,注定是‘天不能死,地不能埋’。”[1]78“不是美國人把戰(zhàn)略重點移向東方,而是世界歷史從20世紀初以來就在把歷史運動的軸心轉(zhuǎn)移到東方(列寧在1923年就指出了這一點)。從過去的100年到未來的100年,世界歷史的中心主題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崛起,以及東方文明的偉大復興。因為人類未來的希望,人類追求一個公正、正義、和諧與人道的終極而永恒的夢想和希望,今日就寄托在仍高舉著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人身上。”[1]80

      因此,中國的崛起,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斑@不僅僅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也是一個偉大國家不可遏制、不可阻擋、不可逆轉(zhuǎn)的崛起。自1840年那場打開國門的戰(zhàn)爭發(fā)生以來到今天,在這塊土地上發(fā)生全部歷史運動具有統(tǒng)一的完整性,這是一個成序列的分階次不斷攀升的歷史浩蕩前進之流?!盵1]80縱觀世界歷史,沒有一個民族曾經(jīng)以如此驚人的速度騰飛過,沒有任何民族比中華民族干得更好。因此,每一個中國人完全有理由對未來充滿信心。

      然而,歷史的發(fā)展從來都不是自發(fā)生成的,它是歷史的洪流和人們的積極創(chuàng)造性的結果。如果按大哲學家黑格爾的話就是所謂理性的狡計:“‘精神’在本性上不是給偶然事故任意擺布的,它卻是萬物的絕對的決定者。它全然不被偶然事故所動搖,而且還利用它們、支配它們?!盵2]按恩格斯的話則是歷史是無數(shù)個力的四邊形。無論怎樣,歷史的發(fā)展都需要人的參與或?qū)嵺`。在歷史發(fā)展的這一歷程中,人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要素,是歷史的發(fā)動者、創(chuàng)造者。盡管這個人是個復數(shù)詞,每個人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但其定位則決定了其作用的大小?;诖?我們把人分為歷史的旁觀者、歷史的參與者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三種。

      一、歷史的旁觀者

      何為旁觀者?旁觀者是一個證實者,是一個證人。他是事件發(fā)生的目擊者,是親臨現(xiàn)場的人,他目睹了事件的全過程,至少是事件發(fā)生的大部分過程。他可以為事件提供佐證。但也僅僅是事件發(fā)生的證明人,因為他并沒有參與事件,沒有親身參與事件的過程,他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個看客,一個在一邊目睹事件的人。作為一個旁觀者,他最多是一個事件的感興趣者,感興趣者也只是為了多些談話或閑聊的資本,并不在乎這種資本的價值有多少,真值有多大,所以他不會介入事件,更不會主動參與事件,他保持自己旁觀者的身份,絕不染指事件本身,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只需要在一旁欣賞或旁觀就足夠了,只需旁觀靜看,收集談資即可。因為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并不需要那么真切的第一手資料,更不需要為之出具證明材料,因為沒有人會很在乎或很認真地計較這種清談的真假,談者姑妄談之,聽者姑妄聽之,都不需要付出真感情,都不需要為之付出代價或辛勞。這也是旁觀者之為旁觀者之故。

      旁觀者是一個欣賞者,贊賞者,是一個看風景者,一個風景的觀賞者。風景盡可以是美麗如畫的自然景觀,也可以是經(jīng)過歷史積淀、人文底蘊深厚的歷史景觀,它們都足以“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也引發(fā)欣賞者無比賞美的情志,由衷地感嘆大自然的造化神筆和人類智慧的巧奪天工,并為此而得到賞心悅目的享受。他盡可以陶醉在這美景中,甚至也可以使得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這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的大自然的壯美中,或者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杰作中。他的感情或許會被凈化,甚至激起一種崇高感,即便是一個猥瑣者,或者一個罪犯,身臨此情此景,也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圣潔的感情。這是自然的壯美或者人類智慧的令人驚嘆的大美賦予人的一種自然情感。這種情感無疑是美的,也是由然而生發(fā)的。但這種美,無論是自然的壯美,還是人類的大美,都不是旁觀者自己的,而是外部世界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外在于旁觀者的世界的,旁觀者并不在這世界中,這世界不是他的世界,也不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更不會進入他的靈魂世界。正如黑格爾所言:“但是像太陽這種自然物,對它本身是無足輕重的,它本身不是自由的,沒有自我意識的;我們只就它和其他事物的必然關系來看待它,并不把它作為獨立自為的東西來看待,這就是,不把它作為美的東西來看待?!盵3]這種沒有自我意識的客觀物雖然是美的,但它并沒有進入人的精神中,更不會沉淀在靈魂中,因此,它只是一種外在之物,無法引發(fā)旁觀者的心靈震撼,也不能在其心靈中扎根。至于人類智慧的美,從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的意義上說,盡管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但它對于旁觀者而言,依然是外在的、無足輕重的東西,無法在其內(nèi)在世界產(chǎn)生波瀾,更不會產(chǎn)生震撼性的情感或偉力,因為它僅僅是一種優(yōu)美的情感,而不是崇高的情感。所以康德說:“崇高必定總是偉大的,而優(yōu)美卻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淳樸的,而優(yōu)美則可以是著意打扮和裝飾的。偉大的高度和偉大的深度是同樣地崇高,只不過后者伴有一種戰(zhàn)栗的感受,而前者則伴有一種驚愕的感受。因此,后一種感受可以是令人敬畏的崇高,而前一種是一種高貴的崇高?!盵4]崇高發(fā)揮作用的大小是和持續(xù)的時間長短相聯(lián)系的,唯有與人的意志相結合、對意志產(chǎn)生強大影響力的崇高,才能真正起作用。所以這種優(yōu)美或壯美所誘發(fā)的情感雖然對心靈會產(chǎn)生影響,但其影響的持久性會很短暫,當旁觀者離開該環(huán)境時,這種情感也就很快歸于平靜,不復再有影響力。盡管古希臘的哲學家強調(diào)旁觀者清,那是因為他把歷史當作戲劇表演,表演者只是在演戲。但歷史不是演出的劇目,唯有歷史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旁觀者是一個判斷者,但他僅僅是一個未深入事件之中、而在事件之外的判斷者。由于旁觀者未在事件之中,無法看到事件的原相,雖在場,但在場外而未入乎場內(nèi),事件對他未開顯真相。所以真相對他是隱匿的、不露真面的、不向他打開或敞開的。所謂“真相”也就是事務的本質(zhì),只有把握了本質(zhì)才能獲得真理。根據(jù)海德格爾的研究,希臘語將真理視為將某物帶到靈魂面前,意即無遮蔽的東西,“希臘人將我們命名真理的東西理解為無一遮蔽的東西,不再遮蔽的東西……因此對于希臘人來說,真理是一種不同的東西,即本身不再有遮蔽,從中被釋放出來的東西”[5]。既然未能看到真相、原相,也就是其認識未達到真理,所看到的僅僅是假象,或者是幻象。那么,其判斷也必然是沒有真理依據(jù)的判斷,這種缺失真理根據(jù)的判斷自然是有問題的、不可信的。所以旁觀者雖然是判斷者,但他無法根據(jù)事物之相進行判斷,其判斷自然會失真。由于無法依據(jù)真正的相進行判斷,判斷者只能依據(jù)情感的好惡進行評價,當事件本身符合或滿足其情感需要時,這種判斷對判斷者而言就是積極的、向上的,否則就是負面的。如果判斷者的評判是積極的、正面的,事件自身也確實令其感興趣或欣賞,但他依然不能置身事件之中:一方面事件的原相未向他敞開,在面對事件時,他會手足無措,這使得他不敢輕易涉入。就像一個未受過真正訓練的人忽然要他駕駛飛機一樣,他絕對沒有能力也沒有膽識駕駛飛機。另一方面,由于旁觀者的身份,即使他想涉入事件之中,面對陌生者,真正的事件參與者對陌生闖入者總是持懷疑、不信任的態(tài)度,往往會排斥其進入事件,這種排斥也會令他卻步不前。如果判斷者對事件的評價是負面的或消極的,其在情感上對事件本身就是排斥的,更不會涉入事件之中??梢娮鳛榕杂^者的判斷者,其身份并不能因為判斷而發(fā)生改變,只能仍然作為一個旁觀者而置身事外。

      旁觀者是一個對事件沒有信念的人。沒有信念的人,其隨機性行為就很大,因為他沒有信念為之定向,沒有方向感,只能隨波逐流。事實上,人們的行為最主要是由意志驅(qū)動的,意志力越強,其執(zhí)行力就越強,其行動的能力也就越大。因此,有堅強意志力的人,其行動能力也就越強,而且目標或方向極為明確,不為外界其他物所誘惑,其行動似乎有無窮的、永不枯竭的力量的支撐。因此,哲學家都極為看重意志力的作用,柏拉圖靈魂的三駕馬車,不管往哪個方向走,無論是理性,還是激情,如要控制馬車的方向,就必須有兩者相結合并通過意志才能控制方向;康德的道德法則必須由自由意志來保證;而尼采更推崇意志,它是生命力的表現(xiàn),他稱之為強力意志,他認為,在最強者、最富有者和最勇敢者那里,強力意志“表現(xiàn)為制勝、義務感、責任感,表現(xiàn)為自信有一種人們能夠賦予其方向的偉大勢力,即英雄,預言家,愷撒,救世主,牧人”[6]。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意志對行為的偉力。但意志對行為的作用還需要與其他訴求相結合才能實現(xiàn),這就是理性、信念、欲望、無意識等。對意志影響最大、最持久的則是信念。漢語詞典對意志的定義是:“指人們根據(jù)一定的立場、觀點、信念,自覺的確立目的并使用各種方法,采取行動的心理活動?!盵7]立場、觀點都屬于理性,它們要持久地對意志發(fā)揮影響力,也需要轉(zhuǎn)化為信念,以堅定的信念確保對意志的影響力??梢?唯有信念才能真正地支配意志。而信念是通過信仰來發(fā)揮作用的,憑借愈久彌堅的信仰,促使觀念或理論沉淀為信念。何謂信仰呢?黑格爾認為:“所謂信仰,表達確定的信念之深入,與任何不同的意見、觀念、意愿等相對立而表達最深邃、最貫注的篤信……而這一深入作為可能限度內(nèi)最深邃者,同時直接將最抽象的深邃性,亦即思本身,包孕于自身;倘若思維與信仰相矛盾,這便是心靈深處之痛苦的分裂。”[8]如是,得到信仰支持的信念就會深深地嵌入人們的精神或靈魂世界,以無窮的偉力支撐著意志為達成理想目標而矢志不移,縱使粉身碎骨也義無反顧,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者,無不是信念使然。所以,一個沒有信念的旁觀者是沒有能力,更沒有力量進入事件的,只能是一個事件的旁觀者。

      二、歷史的參與者

      歷史的參與者是指一個參與歷史事件或歷史進程中的人。參與者依據(jù)其行為態(tài)度可分為被動參與者和主動參與者。兩種不同的參與者在歷史事件中發(fā)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1.被動參與者

      被動的參與者是一個在場者,是在事件的洪流中被卷入或帶入其中的,是被一種不可遏制之力推入場域中的,是一個完全的被動者。被動者不是出于主觀的積極意愿進入場域的,他的在場完全是出于無奈、被逼入場的。由于是被逼者,所以沒有主動性,自然不會發(fā)凝聚本心、盡全力地投入事件中,以促成事件的發(fā)展。由于不是出于本心的主動者,被動者總是半心半意,或者三心二意地對待事件,走一步停兩步,左顧右盼,不斷地盤算利益得失,然后再決定進退。因此,事件本身對其意義的大小就成了其判斷的依據(jù)。借助功利的計算,決定出力的多少,如同市場中的交易,一切要看價錢才決定是否交易。由是,被動參與者只能是活動或事件中的配角,只能是一場大戲中的跑龍?zhí)渍?無法委予重任,只能固守其被動者的地位。

      被動參與者對事件可能會有一點點動心,有一點意愿參與其中。這是由于事件本身向他開顯了一點真相,真相吸引他、誘惑他,使得他想切近它,想了解相是怎樣的。所以是真正的“相”對其發(fā)出了邀請,是真正的“相”的神奇使其產(chǎn)生了興趣、好奇心。亞里士多德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盵9]而知識都出自人們的好奇和驚贊,好奇心則是由外在現(xiàn)象世界所激發(fā)的,不是出自主觀,是對對象世界神秘的驚訝和驚贊。外在世界的神秘性誘發(fā)了人們的驚奇和贊美,這是人類知識的恒久性之因。由神秘引發(fā)的美妙之感和好奇之心又有兩種情形:一種屬于純粹知性的,另一種則歸于偶然的事件。純粹知性的領域是有規(guī)則的合乎邏輯的世界,而純偶然的領域則令人無法把捉,這種“無所適從、不知所措”的世界很難激發(fā)人的好奇心,即使是“萬無一失”的神圣世界或由必然的自然世界也不能誘發(fā)人之求索精神。只有那些現(xiàn)象中顯出本相、偶然中見其必然,雜亂無章中顯出真章、規(guī)則和規(guī)律的世界,才是人們想要探索和向往解蔽的奧妙所在。“世上萬事萬物,生滅變幻,本屬偶然,但都又那樣巧奪天工,運行于造化之中,周行不始,形成一個宇宙,動中有靜,變中有駐,萬物分殊,而又如此和諧,引無數(shù)智者欲窺其奧妙。”[10]故此,人們求知是源于對世界的奇妙現(xiàn)象的好奇,世界有許多神秘,人要對其窮根究底,要解除其神秘,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言的“去除遮蔽”,開顯真理,顯現(xiàn)原相。所以,被動參與者對事件的動心并非是純偶然的,而是偶然中具有“相”的必然性在誘惑、吸引他去走進和觀看,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真“相”,進而開始真正地了解事件的本真,從而激發(fā)其成為真正的行動者,變被動者為積極者,甚至轉(zhuǎn)化為主動者。因此,被動參與者對事件本身真相的把握或認知的多少,決定著其參與事件的態(tài)度。當他更切近地看到或認知到這個“相”時,當這個“相”向他呈現(xiàn)更多的自身時,真“相”越來越真,也就是這個“相”越來越逼近他、向他完全綻開自身時,則被動參與者就會被事件本身所激勵、激動和激發(fā),進而吸引他、推動他逐步變被動為主動地一步步地嵌入事件之中,直至完全地投身事件之中,最終實現(xiàn)由被動到主動的身份轉(zhuǎn)換,成為事件的主動參與者。

      2.主動參與者

      主動參與者是主動地進入事件者。主動者尋求積極進入活動中,其內(nèi)心向往活動,希望進入其中,并能對活動做出貢獻。對主動者來說,首先他欲求和向往進入事件之中,成為事件活動中的一員,他在心理上渴望、強烈地希望介入事件,心理上處于極為亢奮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初次約會自己鐘情已久女生的小伙子,內(nèi)心既惴惴不安,又激情滿懷,他期待、渴望仰慕已久的公主的出現(xiàn),憧憬著那一刻的幸福美景。因此,他已經(jīng)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時刻聽從召喚,隨時準備投入事件中。這種渴望的心理使他在精神上已經(jīng)準備充分了。由是,在認識上,他對活動有著肯定的認知態(tài)度,并對其價值和意義持積極正面的評價,判定參與事件本身既符合自身利益,又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愉悅,在為自己帶來好處和收益的同時,也對社會具有積極的價值?;诖?由于認知上的肯定和確認,使得他在心理上持積極態(tài)度,并不斷強化這種意識,且將這種意識與自己的理想或奮斗目標相結合,暗示這種意識就是自己理想的狀態(tài)或未來生活景象、生活圖景。所以,這種意識需要成為自己奮斗的目標,而且是具有持久性的目標。這就需要使之成為持久的信念,即把這種認知轉(zhuǎn)化為信念,用信念來定向自己的行為,來不斷地強化這種理想,通過信仰的力量不斷地呼喚精神的偉力關注和定位這一目標,永不停息地澆灌這一信念的堅實地基。在理想和信念的確保下,使這一目標意識彌久而常新,獲得無盡的精神支持力。最后,信念和理性、激情、欲望相結合,就開始召喚意志加入其行動中。于是,欲求[注]在亞里士多德的用法中,欲求指人對于任何對象物,如財富、榮譽、快樂等的主觀傾向性和由這種傾向性引出的活動;在人的欲求中,人對肉體快樂的欲求則是欲望。參見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5頁頁下注。指示著意志,欲望誘惑著意志,理性說服著意志,激情激勵著意志,信念堅定著意志,理性規(guī)范和引導著意志,它們共同組成了激勵和鞭策意志的優(yōu)美的交響樂,用和諧、美妙無比的視覺聲覺樂符極為強烈地震撼著意志,感召著意志,使它義無反顧地為目標沖鋒陷陣,即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毫不動搖。這就使得主動參與者更加激情澎湃地加入事件活動的隊伍中,并積極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主動者是一個清醒者,具有明辨是非的判斷力。他能夠洞察一切事項,明察活動之本相,判斷事件走向之大勢。作為清醒者,他通過看世界來把握世界之大勢,預測事件之走向。這種看不是一般的看或普通的察知,而是要穿透現(xiàn)象世界之表象,透視隱匿在現(xiàn)象世界之后之物,直視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定者、決定者;也可以說,它穿透經(jīng)驗常識,探求經(jīng)驗常識背后的依據(jù)。這種看是哲學的看,它源于古希臘哲學,是一種尋找根據(jù)、本質(zhì)、規(guī)定性或規(guī)律的看,有凝視、沉思之意,它要看變幻不定現(xiàn)象后的必然性或本質(zhì),看萬物的根源、本源,看規(guī)定事物的尺度、根據(jù)或邏各斯。它所探討的絕非事件本身的表象,也非經(jīng)驗常識的一般性知識,而是現(xiàn)象之后的根據(jù),規(guī)定經(jīng)驗常識的法則。一句話,就是探求超越經(jīng)驗世界或現(xiàn)象世界之外的物自體世界,為經(jīng)驗常識尋求根據(jù),為人們的信念尋求基礎,為萬物尋根求源,為歷史求規(guī)律,為人類尋找最高的行為尺度,構建人的意義的世界、文化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因此,主動者是一個善看者,這決不意味著是一種感性的覺知,而是理性的拷問和審察,是思想之思。理性和沉思是主動者的眼睛,是揭開歷史事件之神秘面紗的智慧之目,它要抖落經(jīng)驗世界的浮沉,掃除現(xiàn)象世界的迷障,以保持眼睛的洞察力和清醒而明晰的判斷力。對人而言,要使自己免除錯誤決斷,就必須具有正確的認知能力,而正確的認知能力是建立在判斷力基礎上的,所以擁有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對人而言,極為重要。因此,康德也說:“最高的認識能力完全是僅僅建立在判斷的能力之上的。因此,如果一種存在者能夠進行判斷,那么,它就擁有最高的認識能力?!盵11]事實上,阿倫特也非常重視這種判斷力,她說:“我把判斷力專門視作我們心智的一種獨特的能力……簡言之,判斷的得出與邏輯運作……毫無共同之處。我們搜尋的應該就是那種‘沉默的感覺’……在涉及實踐事務和道德事務時,這種沉默的感覺被稱作‘良知’,而良知并不下判斷;它——就像神的或理性的神圣之聲那樣——告訴你做什么、不做什么、悔恨什么。不管良知之聲究竟是什么,都不能說它是‘沉默的’,其有效性完全取決于某種權威,這種權威高于、超越于一切僅僅屬于人的法或規(guī)則。”[12]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文中明確地指出,平庸的惡,就是因為沒有判斷力——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造成的?!八⒉挥薮?卻完全沒有思想——這絕不等同于愚蠢,卻又是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犯罪者之一因素。這就是平庸……這種脫離現(xiàn)實與無思想性恐怕能發(fā)揮潛伏在人類中所有的惡的本能,表現(xiàn)出其巨大的能量的事實正是我們在耶路撒冷學到的教訓?!盵13]正因為具有這種明辨是非的判斷力,使得主動者成為行動的真正的自主者、自由者,使他能夠慎思明辨,明察秋毫,緊緊抓住行為的主動權,自覺而又主動積極地投身到事件之中,成為事件發(fā)展的積極主動者,并以自己的活動為事件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對歷史發(fā)展影響至深、至遠的無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在歷史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居核心地位的人,他們會使一個民族偉大起來,以他們的偉力,能夠力挽狂瀾,救民于水火;他們能夠縮短歷史的進程,避免歷史的許多曲折性;并且常常使得一個民族從世界歷史的附庸地位上升到世界歷史的中心,使一個民族從邊緣走向核心、從落后走向繁榮富強。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為歷史賦予形式,使歷史深深打上他們的烙印。

      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具有偉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的人。崇高的理想是成就非同尋常的人生的前提。偉大的理想和信念無論對個人、政黨甚至對民族都極具重要意義,由是,惠特曼認為: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他所說的品行及生命就是修養(yǎng);國土,指的是愛國主義。換句話說,每個社會公民,起碼要有德性和對國家、人民之愛。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是否有崇高的價值追求,乃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品格和美德的標準,也是判斷其對國家、社會、他人是否有責任的標準。如果一個人的內(nèi)在世界里沒有高尚的價值或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豐厚的內(nèi)在精神資源支撐,他的道德良知必被其他低級或猥瑣的東西所支配,他在面對利益或其他誘惑甚至邪惡時,很容易屈服;在面臨危險時刻,需要見義勇為、舍生取義時,他會畏縮不前;在需要顯示人格之偉力,展示人之高貴、崇高性的時候,他會因為利益算計而卻步不前。因為缺乏德性和沒有高尚的靈魂,也是沒有倫理底線、沒有公義和缺少良知的靈魂,在需要崇高,需要品德,需要公正、道義和擔當?shù)臅r候,他們會退避三舍,因為崇高和德性的匱乏,使其精神處于麻木和冷漠的狀態(tài)。盡管人們可以譴責他們,但總歸是無濟于事;人們不可能期望他們會對自己的國家、人民或社會有擔當或盡職責。這種人,與其說其自由過度,還不如說其就沒有自由,因為自由是具有崇高品德人們的奢侈品,只有精神高貴的人才值得擁有。造化賦予人之自由是為了使人們展現(xiàn)其有別于有生命世界的崇高性的層面的,而不僅僅是滿足其身體需求,因為那是有生命的動物一樣擁有的,精神應該追尋高于身體需求的東西,而非別的。針對如此的靈魂,人們又能怎樣?所以人們說,一個人沒有理想和信念,“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14]。要想使得我們的廟堂神圣起來,就必須建造我們通天的神像——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因此,偉大的理想往往是和偉大的靈魂結合在一起的,唯有偉大的理想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質(zhì),因為理想越是高尚,它傳遞給信念的力量就越大、越深邃和持久,在偉大或者高尚理想的感召下,信念甚至會將高尚或崇高的目的轉(zhuǎn)化為激情和力量,激勵人的意志,為理想赴湯蹈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勇往直前,理想、信念越堅定,它們帶給靈魂的動力也就越大、越深遠和悠長。它們甚至會使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正義和力量,讓血液沸騰,它們就像一個完全膨脹起來的活塞發(fā)動機一樣,隨時準備釋放無窮的動力。在這里,渺小、不純正的動機和目的根本沒有容身之所,而庸俗和低級趣味更無生長的環(huán)境,無恥和邪惡則根本沒有其胚株得以發(fā)育的土壤,這里所有的都是浩然正氣和錚錚鐵骨,有的是偉大的氣節(jié)和高尚的品質(zhì),就像《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所言“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如果說理想是一面銅鏡,它折射的是人格和品性,那么信念則是蘊含在這面銅鏡中無數(shù)金色光斑點,它們共同鑄就了理想的絢麗金光。在這種金光的輝映下,因追求理想信念而展現(xiàn)出的人性高貴性和崇高性就更加令人著迷,充滿魅力;而伴隨著許多高尚、崇高人格的理想之路,也才會顯得更加美麗多彩。

      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的高瞻遠矚者和歷史的召喚者。他們能夠洞察歷史發(fā)展的大勢和本相,把握歷史大勢的先機,并據(jù)此發(fā)動民眾,動員和召喚民眾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成就歷史的豐功偉業(yè)。他們能夠改變國民的習性,甚至徹底改造一個民族的本性,使他們從散漫、懶散、一盤散沙的狀態(tài)變成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族群,他們能夠祛除一個民族的懦弱心理,喚起他們的自信,激發(fā)起人民群眾無比昂揚的斗志和熱情澎湃的激情投入創(chuàng)造歷史的運動中去。他們常常使得一個民族脫胎換骨,從極弱極貧走向強大和輝煌,以他們無比的智慧、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一個處于歷史邊緣的民族再度向歷史的中心邁進。

      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順應歷史之洪流,引領群雄開啟歷史的新時代者。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事件的領導者和發(fā)起者,但他們所發(fā)起或創(chuàng)造的歷史事件,絕不是僅僅憑他們這些人以及他們所帶領的人民群眾,他們還要動員群雄、廣納賢才,汲取眾多聰明才智,才能共襄盛舉。對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來說,他們需要聚集各路英才來創(chuàng)造一個新歷史。他們不僅能夠慧眼識英雄,還能夠以他們的偉大事業(yè)召喚英雄來歸,使天下英豪能夠共同為偉大的事業(yè)群策群力,共謀發(fā)展;同時,他們自身所具有的偉大的人格魅力、領袖氣質(zhì)和熱情如同黑洞一般具有強大的吸附力,使得群雄聞風而至,四海歸心。除此之外,他們還采取各種舉措,廣招賢能,甚至對見識、觀點,乃至信仰不同者也能用其所長、避其短,為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他們的這種氣度和雅量不僅能汲取民智,更能吸取英雄豪杰的才智,為歷史發(fā)展注入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因為這種智慧不僅僅來自人民大眾,還有無數(shù)智者、英雄共同的智慧,它們和領導者的睿智組成了歷史發(fā)展的最為雄壯的交響樂,伴隨著這個民族開始偉大的歷史征程。

      總之,偉大的歷史需要偉大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也需要許多的歷史參與者共同推動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每個人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都扮演著自己不同的角色,角色可以選擇,但歷史不能選擇。一個人固然可以選擇當一個歷史的旁觀者,欣賞“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慢觀天外云卷云舒”,但那種壯麗的景觀卻是別人創(chuàng)造的,而旁觀者只能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一切榮辱、成功失敗都與他無關。這樣的人,無疑是歷史的棄兒,也是被時代淘汰的人,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創(chuàng)造者和歷史的主動參與者總會留下自己的足跡,在偉大歷史的進程中,后兩者無疑是歷史的中堅力量,他們將成為偉大歷史的脊梁。他們肩負著神圣的使命、歷史的重任,以其錚錚鐵骨和一往無前的精神,創(chuàng)造和推動著歷史發(fā)展,并成就自己輝煌的人生。

      而今,我們深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時代。我們身在其中,由于目光所聚焦的總是那些在眼前困擾我們的世俗而具體的問題,往往看不清這一點。如果我們能登高望遠,如果我們能夠放寬歷史的尺度,或者具有一種更為超越的歷史感,我們就會看到,在中國的大地上已經(jīng)發(fā)生的和正在發(fā)生的一系列偉大變革、偉大建設,具有突破洪荒、光照亙古的永久性意義。因此,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固然需要許多歷史創(chuàng)造者,但也同樣需要歷史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他們都是時代最可愛的人,都是時代的佼佼者,他們都會因為為這個偉大時代所付出的辛苦、艱辛,甚至生命的代價而成為那富麗堂皇的廟宇中的神像,他們永遠值得人們敬仰。著名的書畫家吳冠中先生說過,藝術只有兩條路:小路,娛己娛人;大路,震撼人心。100個齊白石抵不上一個魯迅。我們需要齊白石,我們更需要魯迅。我們成不了魯迅,但我們應該有魯迅那樣的錚錚鐵骨和對國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唯此,才能使我們的理想插上騰飛的翅膀。

      猜你喜歡
      旁觀者崇高意志
      動物的“自由意志”
      大自然探索(2023年7期)2023-11-14 13:07:52
      安全生產(chǎn)沒有旁觀者
      無名的崇高
      心聲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8
      旁觀者之眼:外媒視角下的吳忠信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0
      《西廂記》中的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
      旁觀者,未必清
      公民與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46
      關注校園暴力的旁觀者
      自由意志的神經(jīng)基礎
      3000m跑,鍾練耐力和意志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雅江县| 凤庆县| 巫溪县| 白玉县| 土默特左旗| 县级市| 闽侯县| 万山特区| 收藏| 凉城县| 若羌县| 繁峙县| 团风县| 施秉县| 青海省| 桂阳县| 黔东| 呼伦贝尔市| 哈巴河县| 永德县| 轮台县| 福建省| 丹棱县| 海林市| 林西县| 山东省| 莒南县| 库尔勒市| 南宫市| 义乌市| 棋牌| 高清| 万载县| 钦州市| 台南县| 新密市| 南充市| 棋牌| 林芝县| 阳新县|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