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賢
(甘肅省靜寧縣界石鋪中心小學)
1. 作文指導模式化。學生習作前,教師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審題、立意、選材、編擬提綱等幾方面的詳盡解說,這已經(jīng)成為僵化的課堂作文指導模式。學生還沒有開始寫作便被諸如“首尾照應”“情節(jié)曲折”“立意深刻”等條條框框限制,結(jié)果導致許多學生視習作為“苦差”“畏途”,縱然寫出來,也是“千人一面”,毫無個性,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
2. 習作沒有自主權(quán)。教師、編者是考官,教師是判官。前者握有命題權(quán),“寫什么?由你去猜?!焙笳哒莆赵u價權(quán),“怎么寫?寫得怎樣?”只有教師一個人評說。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好“依樣畫葫蘆”寫“遵命作文”,等待并接受評判的結(jié)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怎么能寫出有個性的作文呢?
1. 把積累作為學生作文學習的肥沃土壤。目前,我們所處的是科技信息突飛猛進的時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如果僅從課本上和課堂上獲得一些知識,這是不能適應我們這個時代要求的。尤其是寫作,必須有新的觀點、新的信息、新的思維、新的技巧,才能體現(xiàn)其社會意義,不能用死的語言、死的思維、死的素材來寫死的文章。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多讀有意義的課外書,多看報紙雜志,多從各種現(xiàn)代媒體獲得信息,堅持摘錄、寫日記、寫“生活感悟”,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1)摘錄。摘錄可以是抄摘,可以是剪貼,還可以用電腦儲存。凡是學生喜歡且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東西,鼓勵他們用最省時省力的方法把它“摘”下來。
(2)生活感悟。“生活感悟”可以是寫一段話,也可以是寫一句見解獨特的話,總之是有感而發(f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觀察能力和領(lǐng)悟能力。日積月累,使其逐漸形成學生對生活的獨特的看法,為寫作積累新的思想觀點。
2. 多種訓練形式,激發(fā)寫作興趣,點燃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1)游戲作文。玩是兒童的天性,要學生對作文有興趣,首先要讓他們玩得有趣。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玩玩打電報,掰腕子等游戲;做做燒不破的手帕、紙橋載重等實驗。游戲、實驗完畢,及時引導學生寫下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面對同一題材,由于個體的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寫出的文章一定會內(nèi)容豐富,各有特點。
(2)想象生活作文。每個孩子頭腦都盛著諸多奇思和妙想,需要的是我們老師給予他們釋放的機會。我們啟發(fā)學生想象的內(nèi)容,可以是克隆經(jīng)歷,可以是未來生活,可以是新的發(fā)明,可以是編的童話,可以是穿越時空的歷史人物后傳,可以是“假如……”等等。
3. 鼓勵表達獨到見解,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用眼睛去看世界,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把自己的思考和獨到見解寫出來。通過寫作梳理自己的想法,促使自己的認識更深刻。對于學生的觀點,教師應給予鼓勵并加以引導,使學生樂于站在獨特的角度去思考,敢于打破常規(guī),從多角度,多層面認識問題。
對學生來說,習作是自己生活的寫照,如果因為學生在認識水平上有差距,說了真話,就把他們的習作否定得一無是處。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為自己的作文“立意正確”而“編故事”;為了使自己的文章有文采,便學會了做裁縫,東拼西湊編美文,從而失去了個性。在作文評價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自主評價。學生初稿完成后不可能盡善盡美,作文教學應遵循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不應以教師的修改代替學生的寫作實踐,文章中的錯誤只有自己認識了才會彌補。
(2)小組評價。從心理學上講,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想要充分展示個人存在價值的基本要求,而這個要求必須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下才能實現(xiàn)。學生都希望展示自己的才能,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批評者、創(chuàng)造者。同學對他人作文的仔細審視,精心推敲,這樣極大激發(fā)了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
3. 評價激勵。對學生習作中個性化的內(nèi)容、語言,教師要把熱情的夸獎之語、欣賞之情送給學生,讓學生驚異于自己的能力,為自己而自豪。對作文一直寫得不夠出色的同學,不妨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將學生前后完成的習作進行對比,指出這種精彩的根本原因所在,也讓學生了解到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寫真實,寫生動,究竟怎樣的語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同。
倡導個性作文,就是要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習作提出的具體要求,又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在高年級作文教學中,就盡最大的努力去樹立學生“個性”的旗幟,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本文系平?jīng)鍪薪逃茖W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2017]PLG190)《作文個性化教學策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