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山祭》的現(xiàn)實主義品格"/>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歸本真 反思異化
      ——王蓬《山祭》的現(xiàn)實主義品格

      2018-02-10 00:26:32

      (西北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回歸本真 反思異化
      ——王蓬《山祭》的現(xiàn)實主義品格

      王 平

      (西北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摘要】王蓬先生的長篇小說《山祭》直面歷史的沉重,抓住時代的脈動,呈現(xiàn)出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品格。這種現(xiàn)實主義品格首先是通過民俗造境與運用方言來還原人性本真,這是作者堅持文學語言本土化的自覺追求,并在這種堅守中深入地剖析了時代變革中傳統(tǒng)文化與理性文明的碰撞。其次,小說對生活原型進行延伸,以非英雄化的平民敘述刻畫了特殊歷史時期,“食”與“色”的糾纏與人性的異化。最后,以高度的審美智慧與思想深刻性,直面抗爭,展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歷史哲學。

      【關鍵詞】王蓬;《山祭》;現(xiàn)實主義品格

      長篇小說《山祭》基本成書于八十年代,是現(xiàn)實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發(fā)展時期,是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的一次偉大實踐。小說以小宋老師十幾年的經歷為主線,展現(xiàn)了“四清”與“文化大革命”中觀音山的生活變化,折射出歷史與人物命運的浮沉,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王蓬先生崇尚現(xiàn)實主義,王汶石先生也稱這是一部嚴格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1]271小說呈現(xiàn)了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品格,“在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反映和創(chuàng)造始終是辯證統(tǒng)一的?!盵2]38不僅反映那個時代的變革,也根據(jù)自身的經歷與審美體驗對生活進行提煉,還通過還原人性本真,延伸生活原型,直面抗爭并反思歷史,以靈動的筆法將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完美結合。

      一、 還原本真:立足陜南的人文關懷

      《山祭》通過民俗與方言等方式來還原人性的本真狀態(tài)。以民俗描寫為傳統(tǒng)文明造境,借觀音山山民還原了一定地理條件下,特殊時期人們的生存實際,展現(xiàn)出在社會制度變革中,新舊文明的交織與發(fā)展。在發(fā)揮方言文學功能的同時,傳達出對陜南人民的深厚感情,并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指向性。不管是文明還是文化,這種還原本真的傾向性最終都指向了人文關懷,關注的是人的主體價值。

      (一)以民俗造境深化文化思考

      民俗是地方文化的縮影,《山祭》中描寫了很多民間習俗,展現(xiàn)了陜南文化的各個側面。以民俗造境,主要展現(xiàn)了陜南飲食中吃“刨膛”的古風,特殊婚姻狀況“招夫養(yǎng)夫”與“嫁兒留女”等習俗。不僅增加了文本的生動性、真實性,對小說風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巴跖钚≌f之所以呈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陜南獨具風情的民俗傳統(tǒ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3]贊揚了民風淳樸之外,對生活中的一些語言、行為進行了思考,有著對文化認知的深度以及對人性的悲憫。

      觀音山山深路險,消息比較閉塞,在生存條件比較惡劣的情況下,原始社會中聚居同食的現(xiàn)象偶有保留,這既是人性本真的一面,也是物質文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不得不如此,這種風俗帶有某種來自自然環(huán)境的強迫性?!凹壹以棕i,人人可吃,頗有點兒像原始先民們有屋大家住,有飯大家吃的遺風?!盵1]60吃“刨膛”時,場面是熱鬧的。這種幸福感是傳統(tǒng)民風淳樸的生動展現(xiàn),卻是建立在物質匱乏時期的物質之上的滿足。

      對于“招夫養(yǎng)夫”的特殊習俗,從冬花和小宋老師的結局就可看出,冬花和小宋老師之間沒能延續(xù)“招夫養(yǎng)夫”的傳統(tǒng),實質上是精神文明戰(zhàn)勝物質文明的象征。這種結果固然有冬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小宋老師無私的祝愿,也有人物個性化的一面,就像冬花自己所說的自己有手有腳能夠養(yǎng)活一個家,維護的是一個獨立女性的尊嚴,但也要看到正是社會發(fā)展的文明程度讓一個女子也能撐起一個家,物質與生存不再是人們擇偶與做出選擇的唯一標準。

      文中有一些行為細節(jié)描寫了山民的生活狀態(tài),透過行為可以透視文化。“有的四仰八叉躺在太陽底下、翻起褲腰尋虱;有的不避兒女開著粗野的玩笑;而有幾對男女張狂嬉笑,干脆摟抱在一起扭打耍鬧……”[1]39“小兄弟猛給長嫂塞塊肥肉;兩妯娌扯著耳朵給堂哥灌酒……”[1]63面對這些,小說的主人公小宋老師初來乍到是不太理解的,接觸久了,才心生感慨:

      我也覺得忽然理解了他們。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這么嚴峻的生活,荒山野嶺,孤苦寂寞,你讓他們干什么呢?似乎他們除了該唱山歌,就該開粗野的玩笑,就該擁抱扭打在一起,也該赤膊袒露,無拘無束。[1]39

      這里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我”是知識分子小宋老師,也是作者的代言人。從人物行為方式上,對地方文化進行解讀,坦誠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并沒有帶任何偏見,被山民的天真爛漫所感染,但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山民的文化貧瘠狀態(tài),是對于地方文化的思考。

      小說人物的語言也透視出人們的文化狀態(tài)。南春官作為觀音山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深山中算是有見識的人,但依舊能看出其文化程度不高,他積極擁護辦學,但是說的話卻前言不搭后語:“辦,早該辦了,王莽在位年間,孔子還有三千弟子。毛主席是真龍?zhí)熳?,臣民們得有點兒文墨……”[1]19完全弄錯了孔子、王莽的歷史年代,語言也半文半白。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南春官在思想觀念上雖追求進步,但也因為信息封閉,語言中新舊文化交織,這也正是那時人們的思想狀態(tài)。山民們是重視教育,渴望文化的,辦學的課堂簡陋,但是“連供祖先的條凳都抬來了?!盵1]21這個細節(jié)描寫可以看成是封建思想與理性文明的交鋒,通過對民俗與生活方式的描寫展示了對文化的關注,對文明的思考。

      (二)運用方言提升文化認同

      《山祭》中的方言是一大特色,是順應方言文學潮流的一次探索,并充分發(fā)揮了方言的文學功能,為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活力。方言的運用不僅有利于塑造人物和再現(xiàn)語境,也展現(xiàn)了地方文化的風采,有助于提升讀者對于陜南文化的認同。

      運用一些陜南方言進行文學書寫,認識并肯定了陜南方言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胡適先生曾經論述方言土話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xiàn)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xiàn)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話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盵4]這段話充分肯定了方言塑造人物的文學功能。小說中“凄惶”“懶熊”等詞語以及在稱呼后加上“吔”“哎”等語言方式,不僅增加了語言特色,而且形象生動。比如,在一段對話中:“你背時的發(fā)財?!薄拔野l(fā)個卵呦,財都叫你栽崖的發(fā)啰?!盵1]P61兩個粗漢的形象躍然紙上,從對話中還能看出其熟悉的程度。

      運用一些陜南方言進行文學書寫,也是對陜南文化的認同。周振鶴、游汝杰先生在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時曾這樣說到:“語言是文化產生和發(fā)展的關鍵,文化的發(fā)展也促使語言更加豐富和細密,二者之間互相促進。”[5]3山歌是《山祭》運用陜南方言的集中體現(xiàn),小說中描寫小宋老師隨著山民們一起出坡時的“鑼鼓草”,表現(xiàn)了在山歌鼓舞下人們的干勁十足,展示了山民積極樂觀的生存狀態(tài),語言化為了生產力,是陜南方言語言力量的直接體現(xiàn)。

      小說的方言運用,還注意到語言隨著時空變化而變化這一現(xiàn)象,展現(xiàn)陜南方言巨大的包容力。正如王友平所說:“母語應該受到時間空間的雙重界定,即時間方面的傳統(tǒng)性和空間方面的本土性?!盵6]106從山民的方言運用的比例中,還能看出觀音山山民的思想文化狀態(tài)。比如南春官交代辦學堂的話:“明日格、有娃兒的大人,都靈醒些,早點做飯,讓娃兒吃了來念學堂,將來也好吃一份皇糧,榮宗耀祖,建設國家……”[1]21“明日格”“有娃兒”“靈醒些”都是方言,“皇糧”“榮宗耀祖”多是封建社會的提法,但是“建設國家”卻是社會主義“新詞”。

      在《山祭》中,傳達的是尊重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價值。以詩意化的筆觸還原了觀音山樸實山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描繪了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以民俗造境并運用陜南方言進行文學書寫,增強了人文書寫的親切性與趣味性,對于文化狀態(tài)的剖析也沖淡了教科書式的說教。同時,也將擴大陜南文化的影響力。

      二、 延伸原型:非英雄式的異化書寫

      將藝術扎根于現(xiàn)實幾乎成為王蓬先生創(chuàng)作的自覺,“日后,當我開始練筆習作時,觀音山的一些人物與事件自然成為原型素材?!盵1]288王蓬先生提煉生活中的原型,在《山祭》中,瞎癱老漢的形象包括割竹掉了煙袋鍋的細節(jié)描寫,以及青菜女走在路上被走火的槍藥打掉半個頭顱的悲慘故事,都是作者聽來的。而龐聾得吃掉一個豬頭,甚至郭懶王茅屋臟亂差的情形及后來山民割竹的描寫都是作者在觀音山的親身經歷。除此之外,還對原型進行延伸書寫。這種書寫首先是非英雄式的,不管是作為知識分子小宋老師,還是小說中鐵骨錚錚的漢子姚子懷,都不是傳統(tǒng)的英雄形象。姚子懷擊殺土匪的英勇事跡是為了替母報仇的個人行為,從形象到行為都不是英雄式的。瘦小的形象,在愛情與仁義的糾葛中都是人性沖淡了神性。在非英雄式的書寫中作者深入延伸原型,對人與人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自我關系都進行了異化書寫。

      (一) 人與人關系的異化

      觀音山的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輕松愉快。但是當“四清”運動與文化大革命開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發(fā)生了變化,人性在某種程度上被扭曲,作者深刻地剖析了階級革命運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

      鄰里之間的感情被異化。一直備受人們尊重的老獵手姚子懷被用以酷刑,被“熏拱豬子”“洗手洗澡”,這些是用來對付野牲口的做法,顯然人已經不再是人,而被當作動物來對待。而大聲贊同這一切的甚至還有之前那個對姚子懷滿是敬畏之心的小宋老師,作為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更是作為姚子懷的準女婿,被所謂的革命成果沖昏了頭腦,呈現(xiàn)出人性惡毒的一面。曾經的最高行政長官南春官被辱罵毆打,與革命運動之前,全村的人其樂融融吃“刨膛”的景象形成了強烈對比。

      面對突如其來的政治形勢與變故,親人之間的感情被異化,人們不知所措,人心變得麻木,親情也變得不堪一擊。當姚子懷等人被批斗時,他們家人的反映讓人觸目驚心,細思極恐?!皩τ谀洗汗俸凸P祥挨打時,爹呀媽呀的凄慘叫聲,大多數(shù)人竟無動于衷。就連被批斗者的家屬,也表現(xiàn)出驚人的忍耐和膽怯。呼喊打倒他們親人的口號時,他們也順從地舉起拳頭。就連冬花,我特別注意到,她盡管臉色蒼白,嘴唇顫抖,卻也依然把好像不是自己的手臂舉向空中……”[1]112這與共同打獵,相依為命,圍著火塘講故事的父慈子孝的景象截然相反,人與人之間不再有感情的維系。

      作者的刻畫是極為成功的,有著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理震撼力,讓讀者深切地體會到這場運動對人造成的傷害。

      (二) 人與物關系的異化

      人與物關系的異化,主要是寫物質與精神的對立,這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書寫的特征之一?!艾F(xiàn)代主義作家在其創(chuàng)作中……認為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反倒成為了物質財富的奴隸,人主宰不了物,而是物控制了人、主宰了人、制約了人?!盵7]11在特殊的社會條件下,觀音山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貧窮的物質生活限制了人的選擇自由,每天為食物而忙碌讓人們變得呆滯。對于物質的需求遠大于精神的滿足,生存成了首要選擇。

      小說突出表現(xiàn)了“食”與“色”的糾纏?!吧背蔀楂@得“食”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是通過“爛白菜”與郭懶王的鬧劇為代表的?!盃€白菜”以姿色換取糧食,燒柴等一切物質生活資料,是生活中主要的“家民經濟”。后來,也用同樣的手段和蔡萬發(fā)勾結換取地位上的優(yōu)越性。作為丈夫的郭懶王只要有吃有喝也由著妻子胡鬧,對其行為表示默認,最諷刺的是他招搖地穿著妻子換取的翻毛領大衣作為身份的象征。

      在物質貧乏到極致的情況下,婚姻也成為生存的需要,而不是愛情水到渠成的結果。郭懶王為了郭家財產入贅,狗女子貪圖身體的愉悅間接氣死爹娘。特殊婚姻形式“招夫養(yǎng)夫”,也是因為人的生存威脅而進行繁衍的形式。

      通過人與物的異化書寫,描寫人的基本欲望,透過赤裸、粗俗的人物對話和行動描寫,人的原始本能存在得到了展現(xiàn)。饑餓讓人們忘記謙讓與禮數(shù)。蔡萬發(fā)組織大家修梯田的慶祝宴上,全然沒有文章開始時吃“刨膛”的歡樂?!按笕撕⒆尤I慌了,全都去占板凳、搶筷子,亂糟糟的一片,毫無秩序謙讓……孩子在夾縫中求生,大人在加速中滿足……”[1]165糧食的匱乏、物質的貧困交織著精神文明的貧乏,揭示了那個時期殘酷的社會現(xiàn)狀。

      (三) 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

      在外界重壓之下,人與自我的關系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人異化為非人,完全失去了自我而成為非我?!盵7]12以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人性,展現(xiàn)人性深處的黑暗才能最終引導人性走向光明。

      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主要表現(xiàn)在階級斗爭成為一切最高指示。老陳滿腦子的階級斗爭,所有事情都要上綱上線,連住在郭懶王家里都當作是階級考驗?!澳懿荒茏∵M這樣的房子,是有關階級陣線的大是大非問題;是關系工作組能不能在農村站穩(wěn)腳跟的問題;是搞好這次‘四清’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性問題,也是對每個工作隊員階級立場一次嚴峻的考驗……”[1]86這樣的老陳總是少了一些個人思想,缺少人情味,而更像是政治理論復讀機。

      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最突出的是小宋老師。通過對比“四清”前后小宋老師對觀音山民俗文化及人物截然相反的認識,可以看出小宋老師內心充滿糾結與自我矛盾,這正是其失去自我,陷入彷徨,最終走向異化的非我狀態(tài)。

      對于民風、民俗前后認識的自我矛盾。小宋老師對于吃“刨膛”的看法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最開始認為是“天國里舉行的酒宴”[1]63,后來為了歸納總結觀音山階級斗爭的蛛絲馬跡,把吃“刨膛”當作是敗壞風氣的壞習俗:“這兒的舊風惡俗也不少,國家一再提倡節(jié)儉,艱苦奮斗??蛇@兒卻興吃‘刨膛’,一家人吃還不算,邀全村人來大吃大喝,抹殺階級陣線,腐蝕群眾意志……”[1]91階級斗爭思想成了小宋老師的一切,為此不惜抹殺自己的一切意識以迎合政治需要。

      對于愛情的認識自我矛盾。小宋老師在運動開始前把“葫蘆地”當作是愛情圣地,后來卻成為檢舉揭發(fā)姚子懷復辟資本主義的證據(jù),這是對愛情的徹底摧毀。最開始因為愛情留意冬花和子懷的行蹤,到后來卻變?yōu)楸O(jiān)視,“姚子懷全家一切‘異?!男袆?,全上了我的‘記事本’,隨時要向工作組匯報,因為要打倒兇惡的敵人,必須準備充足的彈藥……”[1]106曾經對姚子懷的認識由對傳奇人物的崇敬到成為岳父后的膽怯,最后當作了仇恨的敵人。對于冬花,心生愛戀偷偷注視到監(jiān)視,雖然這其中內心感情幾經輾轉,但還是擔心是“美人計”,是階級斗爭中壞分子拉自己下水的武器。

      王蓬先生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對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性進行剖析能夠引發(fā)讀者深入靈魂的思考。鄺鄭洪教授認為:“寫實小說從人為滿足生存需要所從事的各種層面的活動中,全面地透視了人性的本真狀態(tài),理直氣壯地披露了人性的丑惡及在特定生存條件下的人性異化。”[8]從文本人物的異化書寫來看,《山祭》也無愧是一部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

      三、 直面歷史:反思批判的歷史哲學

      現(xiàn)實主義的本質是革命的,即再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批判精神應該貫穿于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渡郊馈返臍v史震撼力就在于能夠直面歷史,不僅涉及陜南在先秦魏晉時代的歷史,還將重點放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這段歷史上。并以自身的歷史哲學去思考國家發(fā)展與個人命運的關系,對政治運動中的破壞行為進行批判。在藝術處理上使時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文中較少直接提及具體時間。時間的表述被社會政治運動的名詞所取代,這就在無形中強化了社會政治運動的書寫,讓讀者聚焦歷史事件,將認識進一步深化。

      (一) 反思國家發(fā)展與個人命運

      在社會發(fā)展中,國家與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關注個人命運在整個社會的浮沉,并揭示出不合理的現(xiàn)實存在是每一個文學家不可推卸的責任。王蓬先生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除了關注文化對人的影響,還將人放在社會政治運動中去描畫,力求找到國家發(fā)展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聯(lián),以便找到更好的途徑促進人的發(fā)展。

      在小說中,作者敘述了國家變革影響人物命運。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叫“宋土改”,帶有極強的歷史氣息,這是國家變革影響人的直觀反映。除此之外,觀音山的整個歷史演變都是以宋土改的視角來敘說,而宋土改出現(xiàn)在觀音山,離開觀音山都是國家政策的需要。人物命運和國家變革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是透過一個人的命運展示觀音山的命運,并以此映射千千萬萬個國家變革中的中國農村的命運。

      作者還注意到了國家發(fā)展與個人提升的不同步現(xiàn)象,并訴諸于筆墨進行揭示。社會物質的發(fā)展和社會意識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二者總體保持平衡,但也存在上下波動的現(xiàn)象。小說中觀音山的山民對“四清”運動,對于階級斗爭或者是社會主義理想的看法完全是對物質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思想境界的提升。批斗姚子懷、南春官、郭鳳祥時,“他們對姚子懷當過土匪,南春官做過陰陽先生,郭鳳祥做過奸商,以及‘分田單干’的重大事情沒顯出多大興趣。單是會計郭鳳祥克扣救濟糧和救濟款,三間大瓦房垮了,居然又蓋起三間大瓦房;隊長南春官多吃多占,下壩趕集,隨便開會,坐在那兒歇氣乘涼,天天還記十分工;姚子懷年年打滾牲口多,會搞女人……就把他們激怒了?!泵總€人的憤怒都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而憤怒,“多數(shù)民眾對于人類基礎生活的自覺,是現(xiàn)實主義的根本精神?!盵9]6王蓬先生深刻挖掘了民眾對于基礎生活不平等的現(xiàn)象,完全秉承了現(xiàn)實主義的根本精神,揭示出了民眾的怒火不是因為被批斗者的“政治成分”對社會主義的威脅,更不是為了資本主義的復辟而反抗,將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上升到了歷史的高度。

      作者對于國家強盛與個人犧牲之間的思考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入。面對修建漢中到安康這段鐵路,作者肯定了其中的功績,“這本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萬代的好事?!盵1]153“但古往今來,愈是名垂千古的業(yè)績,就愈容易同一些卑小人物的悲劇聯(lián)系起來。……恢弘偉大與卑微渺小,名垂千古與無聲無息,國家強盛與個人犧牲,似乎總有一種無法了卻的不解之緣?!盵1]153這段話雖然是暗示蔡萬發(fā)以權謀私派姚子懷去修鐵路,以便自己接近孤身在家的冬花,但也從側面說明了國家的強盛伴隨著個人的悲劇與犧牲。法國作家斯達爾夫人曾說:“好的悲劇應該先把心撕碎,然后使它更加堅強”。[10]161那些為國家發(fā)展而犧牲的個人將無限激勵后人,作家進行個人命運的悲劇書寫,也將為歷史發(fā)展與人物命運的和諧發(fā)展提供有益借鑒。

      (二)批判政治運動中的破壞行為

      作者能夠認識到政治運動形勢的變化,并敢于對運動中用人不當、改革不切實際的個人的破壞行為進行深刻的揭示與批判。胡適強調寫實的文學必須“把社會種種腐敗醒醒的實在情形寫出來叫大家仔細看”,[11]就是強調文學的批判精神。最難得是,作者在批判之時能夠保持清醒,不被憤慨之情沖昏頭腦,就像在《水葬》結尾處所說的:“哪個朝代沒有一段該被埋葬的歷史?”[12]357能夠直面歷史進行批判,還能正確客觀地處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批判個別領導干部不切實際,盲目模仿的改革行為。政治運動中的一些卑劣人物成為運動的帶頭人,黃德發(fā)是欺男霸女的“土皇帝”。蔡萬發(fā)男女關系混亂,在觀音山期間曾經學大寨,造梯田,試圖在高寒山區(qū)種出水稻,結果在暴風雨中一切化為烏有,造成極大的勞力浪費和物質浪費。

      批判政策的朝令夕改,運動成效被注入水分。作者通過蔡萬發(fā)的口,揭示了在改革探索階段,因為尚處于探索時期,所以曾造成一些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肮饪h委一年發(fā)多少文件,全縣條田化,道路一年兩頭改。一會兒要寬,說是有利于機械化;一會兒又要窄,講是擴大耕地面積;先一道指示,路邊全部栽種水杉,講究美化公社田園;后一道命令,全部拔了種桑麻,又說得考慮經濟效益?!盵1]161而且面對上面的檢查,個別領導干部也是“事先安排布置,裝點門面”。[1]161

      批判“四清”運動中不切實際的夸大、誣陷行為。“最初人們的揭發(fā)還有根有據(jù),但也難免有頭腦發(fā)熱,平日結仇記怨、無中生有、生編夸大的情況?!盵1]112領導者以為群眾覺悟提高,階級斗爭達到白熱化時,以郭鳳祥的坦白為例,證實了揭發(fā)行為最后演變成了一場鬧劇。

      批判政治運動的初衷與結果的背道而馳。在這場運動中,教育與啟發(fā)群眾覺悟不是目的,為了運動成效,甚至有些群眾蒙受了不白之冤。瞎癱老漢講述姚子懷土匪的過往和黑女的關系以及原因后,依舊沒能挽回姚子懷服刑五年的命運。葫蘆地的去留往返與宋土改良知與愛情的回歸是相輔相成的,再次回歸到原主人手里,恰好是去之前此地被剝奪的否定與批判。

      《山祭》詮釋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作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文學真實性的美學屬性,是由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所決定的?!盵10]61真實性是文學的必要元素,在本質上規(guī)定了文學要反映社會物質的發(fā)展狀態(tài)。王蓬先生自覺地將生活中觀音山的原型進行提煉,以小村發(fā)展見大國變革?!坝^音山的種種人與事再次困擾心頭。但這時,我對那里的認識已不僅僅停留在人物與事件上了,那絕對是按一個小社會來寫;絕對應該是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1]289還能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自己的歷史哲學,“并以此來折射共和國步履的沉重與曲折;以及我們整個民族所背負的深重歷史與文化積淀……”[1]289揭示出生產力低下階段過度關注物質,精神生活較為匱乏的一面,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倍加關注。同時,也展現(xiàn)了陜南的風土人情,表達對于陜南人民的贊賞與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其思想的深刻性與藝術水平不容置疑,但從小說的編排來看,整本小說沒有目錄,沒有章節(jié)標題,不利于直觀把握小說內容。此外,小說名為《山祭》,但是“山祭”的儀式感與神秘感在很大程度上被寫實主義精神沖淡。信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虛無性,若是加大對山敬畏的虛構性描寫或可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小說的結尾略顯倉促,期待《山祭續(xù)》的出現(xiàn)。

      [1] 王蓬.山祭[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3.

      [2] 黃國柱.困惑與選擇:現(xiàn)實主義面臨挑戰(zhàn)[M].西安:解放軍出版社.1988.

      [3] 王欣星.王蓬小說與陜南民俗[J].小說評論,2016(2).

      [4] 胡適.海上花列傳·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5]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 徐曙玉.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8] 鄺鄭洪.二十世紀寫實主義文學思潮論[J].文學評論,2008(5).

      [9] [日]金子筑水.現(xiàn)實主義哲學的研究[M].蔣徑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

      [10] 郎保東.現(xiàn)實主義美學論稿[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11] 胡適.易卜生主義[J].新青年.1918(6).

      [12] 王蓬.水葬[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3.

      ReturntotheTrueandReflectionontheAlienationTherealisticcharacterofWangPeng’snovel“TheSacrificeoftheMountain”

      WANG Ping

      (Faculty of Liberal Arts,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Shannxi,China)

      Abstract:Mr Wang Peng’s novel “TheSacrificeoftheMountain”confronts the heavy history and seizes the pulse of the times, presenting a vivid and realistic character. This kind of realistic character was first shown in the description of customs , and it represented the culture of southern Shaanxi. Second, the novel has shaped the civilian image.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material and physical desires have been exaggerated, and human nature has become alienated. Finally, with a high degree of aesthetic wisdom and profound thinking, Wang Peng reflects on and criticizes the history.

      Keywords:Wang Peng;TheSacrificeoftheMountain;realistic character

      【中圖分類號】I206

      A

      1672-4860(2018)03-0043-6

      2018-03-02

      王 平(1990-),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本文是“清代紀行詩文中的絲綢之路書寫研究”(YZZ17025)成果之一。

      库车县| 梧州市| 鄂托克前旗| 石林| 开平市| 宜君县| 南岸区| 桦甸市| 壤塘县| 临清市| 西贡区| 平邑县| 紫金县| 崇文区| 五台县| 台安县| 罗甸县| 宜章县| 铜鼓县| 咸宁市| 巢湖市| 喀喇沁旗| 丰镇市| 延安市| 台中县| 黄冈市| 东丰县| 唐山市| 渝北区| 三穗县| 溧阳市| 阿荣旗| 西宁市| 和政县| 独山县| 阜宁县| 若尔盖县| 镇江市| 积石山| 乌鲁木齐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