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丹丹
凌源市位于遼寧最西部,是遼冀蒙三省交界處,為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屬半濕潤區(qū)向半干旱地區(qū)過渡地帶,春季干旱風大,夏季自然降雨集中,秋季短促清爽,冬季漫長嚴寒,多年平均降雨量545.5 mm,且多集中在7月至9月,無霜期140 d,干旱是主要氣候特征。
凌源市屬半干旱低山丘陵區(qū),自然降水的地域差異明顯,經濟發(fā)展滯后,耕地面積4.16萬hm2,其中坡耕地 1.5萬hm2,農作物以傳統玉米大田等為主,產值低。近年來,在政府支持下,大棗經濟類發(fā)展較快,中草藥市場也趨于穩(wěn)定,價格逐年攀升,大棗建園與白蘚復合經營成為值得推廣的技術之一。
3.1 兩種生物學特性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大棗,為鼠李科,棗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果實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yǎng)成分,經濟價值較高,喜光和干燥氣候,耐寒、耐熱又耐旱澇,根系發(fā)達,萌蘗力強,耐煙熏。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的微堿性或中性砂壤土生長最好,花期5月至6月,果期9月至10月,本地常年氣候干燥,雨季在7月至9月,正是大棗果實快速生長和接近成熟的季節(jié),這種氣候適合大棗生長。白蘚,蕓香科,屬多年生草本,花色鮮艷,高0.3~0.9 m,根肉質粗長,淡黃白色,喜生長在肥沃或中等程度的壤土中,忌水淹,根皮入藥,價值較高。
3.2 生物學原理及技術應用 遼西地區(qū)光照充足,自然降雨分布不均衡,晝夜溫差明顯,大棗和白蘚均為本地原生鄉(xiāng)土植物,適應本地氣候條件,在耕地栽培、水肥管理等都優(yōu)于自然野生環(huán)境,抗性強并能生長良好,可粗放經營管理,具備高產高效的基本條件。大棗栽植后,前1~3 a以培養(yǎng)主干枝和側枝為主,郁閉度較低,棗樹根系也以深根性為主,樹根水平0.5 m外種植其他草本植物,不會對棗樹生長造成不良影響;白蘚稍喜陰,喜肥沃土壤,根系主要在0.3 m以內,在新植棗園種植生長,棗樹起到遮陰作用,促進白蘚生長,白蘚生長3 a后,為優(yōu)質中藥材,新植棗樹與白蘚在光照、水肥、地面后期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互補性,效益較高。
4.1 選地、施肥及整地 選擇坡耕地或耕地,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較肥沃的沙壤土、輕黏壤土或壤土,有灌溉條件更好,如不具備灌溉條件,特殊干旱條件可壟作澆水;整地前,每667 hm2均勻撒入1 500 kg農家肥,在栽植上一年秋季或當年早春進行旋耕,深度一般以0.3 m為宜,為作壟打好基礎,視地塊條件,整地后留出灌溉水渠、步道,灌溉長度一般為15 m。
4.2 棗樹栽植 選取大棗一二級嫁接苗,春季樹液流動前,一般4月中旬栽植,栽植前將樹苗根系泡水12~24 h,剪去二次枝,剪平劈傷根系,初植密度2 m×3 m,3 a后,最終保留密度3 m×4 m,栽后及時澆足水分,灌溉時連同林間空地一起澆水,3 d后,進行白蘚直播;再過一段時間進行幼樹定干,高度0.6~0.8 m,促進基部主芽萌發(fā)棗頭,中心干長到0.8~1 m、主枝到0.7~0.8 m時,剪除頂尖,促使側枝生長,栽后第2 a,剪除主干二次枝,培育二層主枝。
4.3 白蘚直播栽培 每667 m2播種量5~6 kg,白蘚屬深度休眠種子,一般經冬儲催芽處理,可提高出苗率。新植大棗行距3 m,中間種植白蘚,采取大壟雙行,便于人工操作,即中間種植3組計6壟白蘚,每組的雙行行距0.3 m,每2組間距的寬度0.5 m,白蘚邊行到棗樹行距0.55 m,種植白蘚開溝深度2.5 cm,穴狀撒入種子,穴間距30 cm,覆土厚度2~3 cm,鎮(zhèn)壓10~15 d出苗。
4.4 后期期及田間管理 園內每年2~3次松土、鋤草,視自然降雨狀況澆水,苗高4~5 cm時,留定植苗,株距30 cm,6月中旬追施尿素,施肥量每667 m2施25 kg,棗樹每株0.1~0.2 kg,將化肥均勻撒在白蘚雙行的兩壟中間,施肥后及時澆水。栽植第2 a后,在3月末及時灌溉返青水,緩解早春干旱,11月上旬,澆上凍水。
棗樹移植3 a后,主側枝培育成型,每667 m2產量可達60 kg。白蘚生長3 a后,秋季采挖,去除莖葉和須根,洗凈放入開水鍋內,煮至無白心,撈出曬干即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