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堯
(泰來縣林業(yè)局,黑龍江 泰來 162400)
我國各地區(qū)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氣候類型、土壤要求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林業(yè)栽培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因此,在林木栽培之前,相關人員需要做好栽培前的準備工作,如分析植物的適宜生長環(huán)境等。只有做到全方位的考量,才能提升林業(yè)栽培質量。與此同時,在進行樹種選擇時,盡可能選擇生命周期較長、抗病性較強的樹種,確保所選擇的樹種具有較高的成活率。
在人工造林工程中,通常林業(yè)技術人員會選擇單一的樹種進行造林,但這種造林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出現病蟲害問題,往往會導致病蟲害快速擴散或者蔓延,進而必然會導致整片林木遭受嚴重的危害。鑒于此,在進行樹種選擇時,應盡可能豐富樹種種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進行樹種搭配,不斷優(yōu)化生態(tài)結構。
2.1.1 選苗。在樹木栽培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樹苗,做好樹苗運輸過程中的管理工作,避免樹苗遭受損害,以助于提升樹苗的整體質量,確保樹苗的成活率。此外,移植樹木時,需合理修剪樹木的根系,將根系長度控制在30~40 cm,確保樹木的扎根質量。
2.1.2 栽植。完成選種環(huán)節(jié)工作后,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訂造林方案,進一步明確相關注意事項,合理確認樹木栽培的時間、地點、栽培密度等。通常,需合理設置樹木之間的間距,以避免相鄰樹木之間相互競爭,促進樹木生長。在樹木的栽培過程中,首先需要做好種植穴的挖掘工作,確保種植穴呈溝犁狀,溝深和直徑根據土球大小來確定。此外,在樹木栽種之前,需要做好肥料及水分的補給工作。通常,所施加的肥料主要由磷酸二胺與腐熟肥混合而成。做好上述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之后,需要栽植樹木并做好回填工作,并要對回填土進行壓實操作,確保樹木不會因外力作用而出現倒伏。之后需根據樹木的生長情況進行補水,保證滿足樹木的生長所需。
2.2.1 種植前的準備。栽培牧草時,種植人員要做好前期的相關準備工作,如及時翻地。當秋季來臨時,需要對翻整后的土壤澆水,以保護土壤。第2年春季,冰雪融化為土壤帶來充足的水源,保證土壤中水分含量適中。
2.2.2 種植管理。在牧草種植之前,需要以條狀施肥方式在種植地施入磷酸鈣。種植牧草時,行距控制在30 cm以內,種子的播撒深度控制在50 cm以內。播種完成后,需要做好種子的壓實工作,避免種子裸露在外與空氣接觸。
2.3.1 定植。定植是栽培管理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整體栽培效果影響極大。定植之前,種植人員需嚴格執(zhí)行相關標準及工作流程,挖好坑穴并合理施肥與灌溉,確保定植工作能夠順利開展,進而保障定植質量。定植時,棗樹樹冠矮小,適宜進行合理密植,但過于密集不利于棗樹生長和管理,因此需要根據棗樹的品種和冠幅確定種植密度。長期棗糧間作行距8.0~15.0 m,株距4.0~6.0 m,定植采用南北行。定植穴的大小一般為80 cm×80 cm×80 cm,并施10 kg以上的農家肥。冬小麥、夏大豆等與棗樹的間距需要保持在2 m以上才可以實現增產,2 m以內易出現減產現象[1]。
2.3.2 施肥。種植人員盡可能選擇有機肥作為定植底肥,林木在次年發(fā)芽之前,結合實際需要對林木施加基肥。通常,施肥期主要分為2個階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或者7月上旬追加果樹專用肥或磷酸二銨1 kg;花果生長期需要葉面噴肥4次,即花期和幼果期各噴1次0.3%尿素與0.08%稀土溶液的混合液,并在采果前后各噴1次0.3%磷酸二氫鉀。初花期對葉片進行噴水,并且在16:00或者06:00進行施肥。
2.3.3 修剪。當冬季來臨時,需要對棗樹進行修剪及定干,第1~3年通常不進行修剪,盡量多保留枝條,在第4年樹高2.5m以上時進行定干[2],并將定干高度控制在1.2~1.5 m,按照組織培養(yǎng)、短截、旋轉順序進行作業(yè)。首次定干完成后,種植人員需要做好營養(yǎng)補給工作,每年進行2次摘心抹芽,促使棗樹萌發(fā)新棗頭。但要嚴格控制修剪強度,確保棗樹樹冠分布均勻、通風效果良好、棗頭不過密或過疏、旺枝與旺枝之間結成結果枝組,提高棗樹結果量。
大力發(fā)展林業(yè)不但可以達到美化園林、凈化空氣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改善當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在林業(yè)栽培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環(huán)境狀況和林業(yè)栽培技術的標準規(guī)范進行作業(yè),做好各個時期的管理工作,整體提升林業(yè)栽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