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
摘 要:本文試圖從禪宗的現(xiàn)量境和寂靜界來探討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美學風格,并闡述禪宗與詩人人格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關(guān)鍵詞:王維;詩;禪;現(xiàn)量境;寂然界
現(xiàn)量指感覺器官對于事物原真態(tài)的直接反映,純以直覺去量知色等外境諸法的自相。如眼見色、耳聞聲、未加入思維分別,毫無計度推求等作用?,F(xiàn)量境一切現(xiàn)成,不假推理,它是原真的,即時呈顯的,未經(jīng)邏輯理性干預的境界。如“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保ā缎烈膲]》)山中辛夷開了,落了,沒人知道開時有沒有欣喜,落時有沒有悲傷。它只是默默的開放,默默的凋零而已。甚至詩人也是無動于衷的。他沒有形容花開時是否艷麗,花落時是否慘淡,詩人只是呈現(xiàn)出這一片斷,一個簡潔、客觀的世界。力求保持他接觸物象時未加概念前的物象、事象與現(xiàn)在的實際狀況。使讀者能夠在詩人引退的情況下,重新印認詩人初識這些物象、事象的戲劇過程。明人胡應麟評之曰“讀之使人身世兩忘”。詩人在一種無心無執(zhí)的自然狀態(tài)下,對自然現(xiàn)象界中的景物做隨目可及又真實平常的事象直現(xiàn)。又如那首膾炙人口的《山居秋暝》,更是我手寫我見,我見即我心。清吳喬說:“右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極是天真大雅;后人學之,則為小兒語也?!泵髟率窃?,清泉是詩,詩與王維相遇在澄凈的直覺觀照中,色空俱寂。從而開創(chuàng)了“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的美學境界。
現(xiàn)量的觀照,正是不要想而要看,在“看”中“直面于事物本身”的剎那,人“自失”于對象之中,空諸一切,心無掛礙。但詩人是不可能做到時時“自失”于對象之中的,因為這其中還隔著詩,隔著孤獨。因為詩佛終究還是凡人,不能像佛一樣大徹大悟、無心無住。雖然宗教的禪宗作用于王維,使他首先是一個禪者,其次才是一個詩人。但在后世眼中卻恰恰相反,王維首先應是一個詩人,一個成功的詩人,其次才是一個禪者,一個失敗的禪者。因為禪引人走向空寂,滅除情志;詩引人走向生活,抒發(fā)情志。吳站壘《中國詩學》說:“詩從本質(zhì)上說是抒情的,抒情詩的產(chǎn)生是人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對立,獨立反省的意識,一面通過意識的反光鏡認識世界,一面又從反射到心靈的世界圖象中審視內(nèi)心的秘密?!倍U宗講的是精神主體高度自覺獨立,大徹大悟,自由自在地與宇宙本體的本然狀態(tài)高度圓融契合,最高悟境是“默語無際,不言言也”。顯然,王維并沒有達到這一境界。他還寫詩,所以他還不能對一切外境不生憂樂悲喜之情,不沾不滯,不塵不染,心念不起。他所能做的就是轉(zhuǎn)過身背對那喧嘩的社會,面向靜寂的自然,面向真實的自我,更面向清幽的孤獨。
寂然界是證悟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所以佛家稱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說什么“觀寂靜法,滅諸癡聞”,“一切諸法皆是寂靜門”。而所謂坐禪、禪定都為了達到這一境界。詩人在一個絕對孤獨的環(huán)境中玩味與體會自然與世界的同一。孤獨與寂寞在這里并不是無助或渺小的表征,而是通往禪悟與菩提的必由之路。所謂心與境寂,道隨悟深。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寂寞于陵子,椐槔方灌園”等等,詩中的幽寂和孤獨表面上是對紅塵的忽視、放棄或批判,骨子里則是對于個人的人生價值的肯定,而人的價值實現(xiàn)首先在于自由。自由包括實踐的也包括心靈的。禪宗以“心”為本體,涵容萬物,浮云般不受系縛,其內(nèi)涵是心靈的自由。“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誰也不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凄清的伴隨著他。年輕時的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的豪情;中年時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柔情,還有宦海沉浮的壓力與苦悶都早已消失在禪門的一片空寂之中了。正如他自己的那首詩“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fā)變重髻。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fā)》)只是他欣賞著環(huán)境的冷漠,體驗著內(nèi)心的孤獨,而這些全都化作了詩中空靈靜寂的美學風格。最終,詩成菩提,人入孤獨。王維也因此獲得了“詩佛”的美稱。
參考文獻
[1] 鄧安生.王維詩選譯[M].巴蜀書社出版,1990.
[2] 吳言生.禪宗與詩歌境界[M].中華書局,2001.
[3] 羅小東.王維的禪修內(nèi)涵與詩歌創(chuàng)作[J].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4] 胡敬君.在人境中追求孤獨和寂寞[J].青海社會科學, 2002年第4期.
[5] 吳言生.禪詩審美境界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
[6] 彭氏子.唐代的山水詩與佛心禪意[J].佛教文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