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恒
(天長市林業(yè)局,安徽 天長 239300)
薄殼山核桃是木本油料植物,有性繁殖難度較大,發(fā)生變異的概率較高。通過嫁接繁殖是大力發(fā)展薄殼山核桃的有效措施。華東地區(qū)鄉(xiāng)土樹種楓楊資源豐富,且與薄殼山核桃有較強的親和力,二者嫁接可提高成活率,是一種很好的砧木。實踐表明,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后3 a左右即可結出果實,6~9 a后平均結實80~150 kg?;诖耍疚慕Y合實踐,對華東地區(qū)鄉(xiāng)土樹種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育苗技術做了如下研究。
薄殼山核桃皮薄,果實裂成四瓣,果殼比較光滑,是一種優(yōu)良品種,引入國內已有百余年?;ㄆ?—5月,果期7—11月。薄殼山核桃層性明顯,成齡后的薄殼山核桃樹主干長勢較緩慢,但四周主枝生長比較旺盛,樹冠多為圓筒形,對土壤有較高的要求,在15~20℃下可良好生長,特別是30°~35°N地帶適宜薄殼山核桃樹生長。我國華東地區(qū)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環(huán)境可滿足薄殼山核桃的生長需求[1]。
楓楊在華東地區(qū)分布比較廣泛,資源儲備量大,屬于高大喬木,耐濕性比較強,即使在輕度鹽堿地帶和輕度干旱地帶也能良好生長,和薄殼山核桃的生長習性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作為薄殼山核桃的嫁接砧木。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的主要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用薄殼山核實生苗作為薄殼山核桃嫁接的砧木,每667 m2需75~100 kg薄殼山核桃種子,薄殼山核桃的售價在16~20元/kg,每667 m2投入1 200~1 600元,實生苗出苗6 000~8 000株。用楓楊作為薄殼山核桃嫁接的砧木,楓楊砧木每667 m2的播種量為8~12 kg,楓楊種子價格為25~30元/kg,投入250~350元,每667 m2產苗量8 000~15 000株,當苗高1.5~2.0 m、地徑1~2 cm時,可進行嫁接。
在嫁接時用楓楊作為砧木,既能提升薄殼山核桃樹抗旱、耐寒的生長特性,又可擴大薄殼山核桃的種植面積,即使在輕度鹽堿地也可以良好生長。
雖然薄殼山核桃樹和楓楊同科不同屬,但將楓楊作為薄殼山核桃嫁接的砧木,可避免病害交叉?zhèn)魅?,從而提升嫁接后的抗病性和成活率?/p>
選擇地勢平坦。水資源充分便于澆灌的地區(qū)。對土壤進行處理,確保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保證薄殼山核桃樹的根系能良好發(fā)育。
嫁接較早的楓楊砧木核桃苗成活后,無需掰除萌蘗,可以提升嫁接后薄殼山核桃樹的光合作用,提高嫁接后薄殼山核桃樹的成活率。
大量實踐表明,在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時,嫁接時間對成活率有較大影響。如果嫁接過早,外界氣溫比較低,愈傷組織形成緩慢。如果嫁接過晚,則嫁接后薄殼山核桃樹樹液流動較快,影響愈傷組織的形成,降低成活率。華東地區(qū),嫁接時要根據薄殼山核桃樹的實際地理位置選擇合理的嫁接時間,一般在楓楊砧木萌動前后嫁接。比如,江蘇、安徽等省區(qū)可在每年4月中下旬開始嫁接,福建、上海等省區(qū)則要在每年2月上旬開始嫁接。
大量實踐表明,在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樹時,嫁接方法是否得當決定了嫁接的成活率。目前,嫁接方法有很多,包括切接、舌接、不帶木質部芽接和帶木質部芽接等。在選擇嫁接方法時,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薄殼山核桃樹的生長情況,選擇合理的嫁接方法,但無論哪種嫁接方法,嫁接前12 h必須在砧木根部刻傷至木質部“放水”,否則核桃嫁接時有傷流,不易成活。
3.4.1 切接。切接是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常用的方法,具體內容為:先從芽側下方3~5 mm處切入,達到核桃樹木質部,切面控制在3~5 cm;然后將楓楊接穗一側削成1 cm斜面,楓楊砧木5~8 cm處剪砧,并露出形成層;同時對楓楊接穗進行處理,確保切口一致,將楓楊接穗放入切口中,用塑料薄膜扎緊,并露出楓楊砧木頂部,確保其可以光合作用,以提高嫁接成活率[1]。
3.4.2 舌接。先在砧木上削出3~5 cm的斜面,并在距離削面上端1/3處順著木質紋理進行縱切,縱切深度控制在0.6~1.0 cm。然后將楓楊接穗也削成斜面,處理方法和砧木相同。對齊2條形成層進行接合,并用塑料薄膜包扎。與切接法相比,舌接法最明顯的優(yōu)勢在于砧接更加牢固,而且不會受到核桃樹萌動的限制。
3.4.3 不帶木質部芽接。先在砧木距地面以上30~40 cm處剔除一塊皮部,并向下切割出長33 cm、寬1 cm的放水口。然后取1塊長3 cm、寬1 cm的芽塊(不帶木質部)放入切口,確保切口粘結緊密,同樣用塑料薄膜扎緊,露出芽。此種嫁接法操作簡單,嫁接時無需考慮形成層是否對準。
3.4.4 帶木質部芽接。在選擇好的楓楊砧木上向上45°切一刀,在切口上方2.5 cm的位置向下切一刀,和上一刀交匯,剔除切下部分。嵌進砧木,用塑料膜扎緊,僅露出芽。與上述嫁接方法相比,此方法最明顯的優(yōu)勢在于成活率高,節(jié)約穗條。但切取芽塊比較小,操作難度較大。
3.5.1 灌排水。灌排水是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苗期管理的主要工作,對提高苗木成活率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灌排水時要根據苗木生長時期的不同,合理調節(jié)水量,尤其是發(fā)芽期,要定期澆水確保水分充裕。子葉展開后,要多量少次澆水,每5~8 d澆一次。為確保嫁接后核桃樹能茁壯生長,盡量在早晚澆水。在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排水,避免發(fā)生水澇。
3.5.2 定期追肥。嫁接苗木成活后會快速進入速生期,對養(yǎng)分消耗量比較大,需要及時追肥。定期追肥的主要目的是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裕的營養(yǎng)物質,在發(fā)芽期追基肥,在生長階段則要補施化肥。苗木子葉完全展開以后,可施加高氮型三元復合水溶性肥料,降低生產成本。在速生期多施氮肥、鉀肥和磷肥。追肥時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燒壞苗木根系。
3.5.3 截根。截根可確保嫁接后的薄殼山核桃樹在生長階段充分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就華東地區(qū)鄉(xiāng)土樹種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育苗而言,可在每年8月根系木質化之前,在20 cm深的位置截斷主根,并及時澆水,確保土質和根系充分接觸。并施加磷肥和鉀肥,確保根系快速恢復生長。
3.5.4 嫁接苗木管理。當嫁接萌芽生長到10 cm后,嫁接口基本全部愈合,此時要對嫁接口松綁,根據嫁接萌芽生長特性,可合理延遲松綁。否則,嫁接苗在風力作用下可能被損壞。在松綁前需要觀察接穗牢固情況,確認達到松綁要求后再解除綁扎物。砧木上經常會萌發(fā)芽條,生長速度比較快,養(yǎng)分消耗量大,為確保其能良好生長,要及時除萌。并做好松土和除草工作。
3.5.5 苗木出圃。一年生苗高度30 cm、嫁接口上方3 cm處直徑達到0.8 cm時可出圃。要求嫁接部位愈合良好,芽體飽滿,枝條發(fā)育充實健壯,主干直無彎曲,無病蟲害,根系較完整。
在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時,無論何種嫁接方法,都要選擇健壯飽滿的接芽,芽片長度控制在3.5~4.0 cm,寬度控制在1.5~2.0 cm。并確保內側無凹溝,芽基下部的護眼肉要略有突起。嫁接后要按平綁扎牢固。芽片上端和砧木橫切口要密切連接,提升愈合效率。綁扎時一只手要按住芽片,從葉柄下方開始綁扎,然后逐步向上環(huán)繞到橫切口,然后再綁嚴切口,為傷口愈合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薄殼山核桃的枝條葉柄及以下常有縱棱起,年齡較大的核桃樹枝條棱起更加明顯。因此,剝下的芽片內側經常會有空腔,很難和砧木密切結合。所以,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嫁接成活率,優(yōu)良接穗需要具備以下特征:其一,接穗的發(fā)育越健壯越好,選擇充實、圓潤飽滿的枝條作為接穗;其二,芽要盡量飽滿,并且副芽較好;其三,葉柄的張開角度要大,葉柄下方無穗起。因此,選擇接穗時要盡量從幼樹上采集接穗,提高嫁接成活率。通常,為得到多且好的接穗,可在第一年落葉前對良種母樹上較大的骨干枝進行端截。
砧木選擇是否合理對提高嫁接成活率有重要影響,根莖小、枝條旺盛的砧木生活率最高。一年生枝條的砧木次之,主要原因是當年生枝條形成層細胞活動能力較強,可快速形成愈合組織。
本文結合理論與實踐,研究了華東地區(qū)鄉(xiāng)土樹種楓楊嫁接薄殼山核桃育苗技術。研究結果表明,嫁接是培育薄殼山核桃的主要方法之一。合理應用嫁接育苗技術,既能提高薄殼山核桃的產量,又能實現大面積種植。楓楊和薄殼山核桃嫁接既降低了育苗成本,又使薄殼山核桃樹具有楓楊的耐旱、生長速度快等特性。但嫁接是一項復雜且系統(tǒng)的工程,全面注意嫁接方法選擇、嫁接時間控制、嫁接后苗木養(yǎng)護管理等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嫁接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