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亭亭 潘曲波
(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濕地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濕地更是城市游憩場所及城市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營建濕地景觀的首要要素,濕地植物對于整個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起著支撐和穩(wěn)定作用。因此,在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植物配置成為其關鍵,特別是植物種類的選擇及景觀層次的營造[1]。本文在現(xiàn)狀調研的基礎上,對云南省昆明市撈魚河濕地公園植物景觀配置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以期為后續(xù)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提供參考。
昆明市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屬于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是著名的“春城”[2]。滇池是云貴高原最大的湖泊,被譽為昆明的“母親湖”和“高原明珠”。撈魚河濕地公園地處滇池東岸,位于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大漁片區(qū),占地面積53.33 hm2。公園內種植了大片的中山杉防護林及其他濕地植物,設置了一些慢行系統(tǒng)和科普展板,便于游客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了解濕地知識。該濕地公園是最具代表性的環(huán)境保護型自然生態(tài)濕地公園。
通過對撈魚河濕地公園進行全面勘察,對撈魚河濕地公園內的植物種類、生長勢、分布位置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昆明市撈魚河濕地公園植物包括57科96屬107種。裸子植物僅有3種(銀杏、水杉、中山杉),孢子植物僅有1種(地錢),蕨類植物2種(鳳尾蕨、筆管草),被子植物共計101種,包括雙子葉植物79種,單子葉植物22種。另外,在濕地公園中物種分布最多的科(包含5個以上的種)是菊科Asteraceae(16個屬18個種)、禾本科Gramineae(11個屬12個種)、薔薇科Rosaceae(7個屬9個種)。
撈魚河濕地公園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草本3類生活型。其中,喬木類有23種(落葉13種,常綠10種),占總數(shù)的21.5%;灌木類21種,占總數(shù)的19.6%;草本51種,占總數(shù)的48.1%。另外,水生植物有6種,藤本有2種,竹類有2種,蕨類植物有2種。根據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濕地公園中長勢較好且大面積分布的優(yōu)勢種有蘆葦、垂柳、中山杉、郁金香等,帶來了很好的景觀和視覺效果。
濕地公園是一個開放的生態(tài)型主題公園,由于濕地公園不同規(guī)劃區(qū)域的功能不同、特點不同、打造的景觀效果不同,植物配置需要從層次上、色彩上進行考慮。選擇種類豐富、季相分明且具有較強層次感的植物進行搭配,以喬木為骨干,草坪灌木為重點,根據地形、地貌等立地條件,來組合成多樣變化的空間。
撈魚河濕地公園是一個集凈化河道水質、科普教育、休閑游憩等于一體的生態(tài)濕地公園。建設目標就是兼具娛樂休閑和達到應急避險功能,所以植物景觀配置要考慮到場地的需要,根據不同的使用性質進行設計。
陸地植物景觀配置通常選擇一些適應能力較強、季相變化豐富的植物種類,以常綠樹種為基調,色葉植物進行點綴,充分發(fā)揮植物的生態(tài)效益,打造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陸地生態(tài)植物群落。
根據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撈魚河濕地公園主入口處的喬木選擇了云南櫻花、球花石楠、紅楓、銀杏、山玉蘭、黃連木和藍花楹等觀賞性較強、季相豐富的樹種,灌木選擇了紅花檵木、萼距花、海桐、龜甲冬青等常綠以及具有不同花期的灌木樹種,草本選擇了一年生或者多年生的草花成片栽植,如金邊吊蘭、黃冠菊、龍翅海棠、羽衣甘藍等。雖然基本上滿足了喬灌草的種植搭配模式,但是其群落景觀配置雜亂,季相色彩不明顯。在游客服務中心主景區(qū)處根據其功能選用了云南櫻花、球花石楠、滇樸等喬木進行行列式栽植。在局部的景觀節(jié)點,選用了云南櫻花、黃冠菊、藍花鼠尾草、南天竹等植物進行組團造景,雖然達到了良好的景觀效果,但是在植物疏密配置上未考慮到植物的生長習性,導致部分植物長勢較差。配置時需根據植物不同的生理特性以及所需的功能性、觀賞性合理搭配植物景觀。
濕地公園是以水為主體的公園,不僅可以維持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還可以增加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植物景觀配置以自然式為主,選擇不同的水生植物進行交錯搭配,創(chuàng)造出接近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植物群落[3]。
撈魚河濕地公園中的水生植物配置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①選用高大的中山杉和水杉進行樹陣式種植;②選用挺水植物蘆葦和再力花等片植或叢植于水邊;③上層選用中山杉、垂柳自然式栽植,中層選用香蒲、再力花等沼生、挺水植物,下層選用睡蓮、狐尾藻、黑藻等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整個配置模式無論是色彩體系還是景觀豐富程度方面,層次感較弱,水生植物種類較為單一,季相變化較差,凈化水質的功能也較弱。所以,水生植物景觀配置應選擇一些莖葉發(fā)達的水生植物,利用其根莖吸收水系污染物,改善水質。并增加水生植物的景觀色系及植物種類,形成良好的濕地景觀。
濕地公園的岸線植物主要是通過植物林冠線的變化、植物形體姿態(tài)以及豐富的景觀色彩來組景和造景。通過利用植被的生長高度和數(shù)量上的差異,以及不同品種的組合搭配方式,形成點線面完美結合的水生植被群落景觀。
在撈魚河濕地公園中,水岸植被景觀效果較差,雖然在其水岸邊種植了垂柳、滇水金鳳和其他水生植物,但其植物搭配模式較單一,缺乏中下層景觀及色相植物的搭配,未營造出較為豐富的植被群落景觀。通常選用耐水濕的植物,將不同的濕生草本和喬木相結合進行搭配,創(chuàng)造豐富且具有層次變化的水岸立面景觀。
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配置對整個濕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構建穩(wěn)定的生態(tài)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