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勤 易 嵐
(江蘇省中醫(yī)院腎科、鄒燕勤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江蘇南京210029)
慢性腎小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簡稱慢性腎炎(CGN),是一組原發(fā)于腎小球的疾病,其起病隱匿,臨床表現(xiàn)多樣,輕重不一,病情遷延,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出現(xiàn)腎功能減退、貧血、電解質與礦物質代謝紊亂等情況[1],最終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而危害生命。慢性腎炎是最常見的腎系疾病,現(xiàn)將筆者在臨床的辨證治療體會與大家分享。
1.1 腎氣不足,發(fā)病之本 慢性腎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原發(fā)于腎小球的一組免疫性疾病[1]。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與其自身的遺傳因素和生活環(huán)境失調有關。這正與筆者所強調的腎炎發(fā)病的內外因相一致。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攝失宜,加之勞倦過度、房事不節(jié)、七情所傷等因素,均可導致臟腑功能受損,機體抗御疾病的能力下降。腎為五臟之根本,慢性腎炎患者的臟腑功能虛損是以腎氣不足為根本。腎氣不足,即抗御腎炎發(fā)生的免疫功能受損,這是慢性腎炎發(fā)生的根本內因。而感受外邪、毒物損傷是慢性腎炎發(fā)生的外因,也是重要條件。外邪指六淫、瘡毒等邪氣;毒物損傷,包括腎毒性藥物和其他腎毒性的物理化學物質。慢性腎炎的發(fā)病起根本作用的是內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
臨床上患者常因外感發(fā)熱、肺炎咳嗽、扁桃體炎、咽喉炎、猩紅熱(現(xiàn)已少見)、丹毒或皮膚化膿等而誘發(fā),但不是所有發(fā)生上述情況的患者都會發(fā)生腎炎,有的高燒40℃、咽痛也不發(fā)腎炎,有的僅是很輕的咽部紅痛即發(fā)腎炎。這除了與病灶感染即六淫致病因素等外因有關以外,還有個體差異的內在因素,內因起著主要作用,這個內因就是人體的“腎氣”。這里“腎氣”應理解為人的體質,人體的正氣,泛指腎的氣化功能,包括人體的免疫功能等。腎氣充足的人,即使在外感六淫或瘡毒、腎毒藥物常規(guī)劑量的使用下,也不會發(fā)生腎炎。而腎氣不足之體,在外感六淫與瘡毒等邪侵襲下,病邪可乘虛而入,導致腎炎的發(fā)生[2]。所以治療中扶正補虛非常重要。
1.2 脾腎氣虛,病機之要 慢性腎炎的發(fā)病以腎氣不足為其根本內因。腎與脾,先后天相互資生,二臟在生理上相互協(xié)同,病理上也相互影響。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于調養(yǎng),脾腎虛損,臟腑功能虛弱,免疫功能失調,病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腎炎的發(fā)生。故脾腎虛損是慢性腎炎發(fā)病的病理基礎,其中尤以氣化功能虛弱最為關鍵。因慢性腎炎常見的水腫、蛋白尿、血尿等,實則為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代謝與轉化障礙的結果,而這些物質代謝與轉化的過程即為氣化運動的過程。
脾腎虛損,影響肺之通調,可致水液代謝失常而發(fā)生水腫?!鹅`樞·經脈》云:“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庇秩纭吨T病源候論》所說:“風邪入于少陰則尿血?!迸R床常見腎炎病人因咽部炎癥發(fā)作而誘發(fā)或加重血尿、蛋白尿的病例。脾腎虛弱者,肺虛衛(wèi)外不固,易反復外感,邪犯肺衛(wèi),搏結咽喉,下擾及腎,導致慢性腎炎的病情反復不愈。
脾腎虛損,??蓚案?、心等臟。脾失健運,可影響肝之疏泄,土壅木郁,氣機升降失司,氣血運行失常,精微變生濕濁痰瘀,阻滯臟腑脈絡。臨床可見于使用激素、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劑后療效差,蛋白尿不消而副作用明顯者。乙癸同源,慢性腎炎患者肝腎同病者亦較常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在慢性腎炎患者中,亦可見脾腎陽虛、水泛凌心,或陰虛火旺,或心脾氣血不足者。
在慢性腎炎的初期往往多見脾腎氣虛,病理上常見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炎、局灶增生性腎炎、早期膜性腎病等,病理變化并不嚴重。脾腎氣虛,肺衛(wèi)不固,還可出現(xiàn)肺腎氣虛的證候。若長期蛋白精微下泄,陰精虧損,或久病氣血俱虛,正氣未復而陰血虛損,則可轉為氣陰兩虛;腎精耗損,肝血亦虧,水不涵木,則可致肝腎陰虛;脾腎氣虛日久及陽,中陽虛損、命門火衰,而致脾腎陽虛,終致陰陽兩虛。故強調脾腎氣虛乃慢性腎炎發(fā)病的基本病機。應抓住脾腎氣虛階段,積極治療,防止其病變向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甚或陰陽兩虛階段演變。[3]
1.3 風水濕瘀,病變之標 慢性腎炎在脾腎氣虛為主的病機基礎上,隨著疾病演變,常易感受風邪,又可變生水濕、濕熱、濕濁、瘀血等種種病理產物,成為慢性腎炎病情反復、加重、惡化的致病因素。
外感風邪既是慢性腎炎發(fā)病的常見誘因,也是腎炎病情變化、反復的重要因素。外風還可擾動內風,導致肝風內動,出現(xiàn)眩暈、頭痛等癥,常見于腎性高血壓。
水濕是常見的兼夾標邪。水濕內蘊,久郁化熱,濕熱之邪常貫穿腎炎病程的始終,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濁與濕合,濕濁滯膩則病情纏綿難治。
腎臟是運行血氣的臟器。在病理狀態(tài)下,脾腎兩虛,氣虛血運無力,則血停為瘀;水濕停聚,使氣血運行不暢,漸致腎臟瘀阻絡傷,而濕熱、濕濁等邪均可導致瘀血的形成。正如葉天士所云“久病入絡”。瘀血內阻又可致水濕內聚,造成血瘀、水阻的惡性循環(huán)局面。
慢性腎炎的辨證,必四診明查,從望神色形態(tài),聞病氣聲音,細詢病史,到診脈觀舌望喉,無一疏漏。按照本證與標證相結合的方法,先辨本證氣血陰陽,別臟腑病位,明確本虛病性,再辨兼夾標證。
2.1 抓主癥,辨本證之病位病性 首先根據(jù)主癥,辨別臟腑病位,是在腎、在脾、在肺、在肝,還是多臟同病。如腰脊酸痛,下肢浮腫明顯者,病位在腎;四肢倦怠乏力,納少或脘脹,大便易溏泄者,病位在脾;易感冒,顏面浮腫,少氣懶言者,病位在肺;頭暈耳鳴,目睛干澀或視物模糊者,病位在肝。明確臟腑病位后,還須分清病性。凡病程長,身疲乏力者以虛證為主,病程短無乏力者以實證為主。面色萎黃,少氣乏力以氣虛為主;面色白,手足不溫,畏寒肢冷以陽虛為主;五心煩熱,目睛干澀以陰虛為主。辨明患者的病位病性后,即可明確其本證所屬。
2.2 識病邪,辨兼夾之標實證候 如面肢浮腫,舌苔白膩,脈細或細沉者,屬水濕證候;皮膚癤腫、瘡瘍,或咽喉腫痛,或小溲黃赤、灼熱或澀痛不利,或面肢浮腫,口苦或口干、口黏,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者,為濕熱證候,亦有臨床無明顯表現(xiàn),但尿檢提示蛋白尿、血尿、細胞尿、管型尿等異常,生化及免疫學檢測可見免疫功能異常,炎性細胞因子異常表達,腎臟病理活檢可見輕者腎小球毛細血管壁輕微病變,或系膜細胞輕度增殖,重者系膜細胞廣泛增殖,間質炎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壁損傷明顯,屬濕熱證候[3];腰痛固定,晝輕夜甚,舌暗紅有瘀點瘀斑者,為血瘀證候;納呆,惡心嘔吐,口有尿味者,為濕濁證候;惡寒發(fā)熱,鼻塞噴嚏,咽癢咽痛,或面部浮腫,或關節(jié)疼痛,腰脊酸痛,或眩暈,頭痛,伴蛋白尿、血尿、水腫等急劇加重,脈浮細,或弦細者,屬風邪為患。
2.3 重診查,望咽喉及舌脈辨證 慢性腎炎患者要重視咽喉的診查。咽喉不僅為肺之門戶,也是外邪循經傷腎之關隘。咽喉紅赤,喉核腫大,伴咽癢咽痛者,為風熱毒邪壅結咽喉;喉核紅赤腫大,散在白色膿點,屬熱毒熾盛,上攻于喉;咽喉部暗紅少津,乃陰虛火灼于喉;咽喉淡紅,為氣虛咽喉失養(yǎng);乳蛾反復不愈,喉核暗淡,屬痰濕瘀阻。
對于臨床癥狀不明顯的病人,重點關注苔脈的變化進行辨證,如舌淡、舌邊有齒痕為氣虛,舌紅苔少為陰虛,舌暗紅或有瘀點瘀斑為血瘀,苔白膩為濕,苔黃膩為濕熱,苔黃脈數(shù)為熱等。
3.1 益腎健脾,補氣為先 慢性腎炎的病理基礎是脾腎氣虛,故補益脾腎之氣是其治本之治。筆者認為“補腎必健脾,健脾必補氣”。益腎可維護腎氣,加強氣化功能。腎氣包活了腎陰腎陽,故補益腎氣應注意以平為要。常用川斷、桑寄生、杜仲、狗脊等平補腎氣之品。健脾可助生化之源,又可強后天而養(yǎng)先天,以達脾腎雙補之效。脾乃氣血生化之源,補氣與健脾二者不可分。
益腎健脾補氣法,取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之意,常用藥:川斷15g、桑寄生15g、太子參30g、生黃芪30g、炒白術10g、茯苓30g、生薏苡仁20g等。川斷味苦辛,性微溫,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均為平補腎氣之品,若患者腰酸較甚,加入杜仲等補腎強腰。生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具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功。太子參味甘,微苦,其性略偏寒涼,補氣健脾,兼能養(yǎng)陰生津,與黃芪相伍,可制約其甘溫益氣之溫燥之性,又可防利濕之品苦燥傷陰。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薏苡仁、茯苓甘淡滲濕、健脾利水,三者既可扶正,又能祛邪。喜用生黃芪、太子參等,此類藥物具有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還能降低尿蛋白。黃芪乃補氣藥之最,能補諸虛不足,其在腎病蛋白尿的治療上很有價值,常遣生黃芪補氣益腎健脾,行水消腫,根據(jù)病情重用至30~60g,配以小劑量防風舒發(fā)以防氣機壅滯,并助藥力布散周身。
氣虛日久傷陰,轉為氣陰兩虛證,此時須補氣而兼顧養(yǎng)陰,取參芪地黃湯之意,在補氣藥中加入生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制首烏等補益腎陰之品。氣為陽之微,腎炎后期氣虛漸損及陽,或陰傷及陽,出現(xiàn)脾腎陽虛證者,方擬右歸丸或理中丸合濟生腎氣丸加減,常用黨參、生黃芪、菟絲子、淫羊藿、枸杞子等藥,脾腎并補,溫陽藥常選菟絲子、淫羊藿等平補腎陽之藥,少用桂、附等辛溫大熱之品,以防耗真陰損真氣,陽虛證重時才用,遣方用藥上注意配伍味甘涼潤之品,以制約其辛溫之性。氣虛可兼見血虛,此時當補氣養(yǎng)血,著重健脾益氣,常用歸脾湯、八珍湯,或于補氣藥中加入當歸、白芍、制首烏、枸杞子等養(yǎng)血之品。
3.2 脾腎為主,多臟同治 慢性腎炎的治療不拘泥于腎,常根據(jù)辨證多臟器同治。包括肺腎同治、肝腎同治、心腎同治。肺腎同治,常用如下幾法:補氣固衛(wèi)法,適用于肺腎氣虛證,見于慢性腎炎緩解期,方選玉屏風散加味,藥用:生黃芪30g、太子參15g、炒白術10g、防風5g、川斷15g、桑寄生15g、茯苓皮30g、生薏苡仁30g、澤瀉15g;宣肺利水法,適用于風水犯肺證,見于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期,方選三子養(yǎng)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藥用:蘇子10g、萊菔子10g、葶藶子12g、杏仁10g、防風10g、桑白皮15g、澤瀉15g、茯苓皮30g;清熱利咽法,適用于熱結咽喉證,見于慢性腎炎外感初期,方選玄麥甘桔湯合銀翹散加減,藥用:玄參10g、麥冬15g、桔梗5g、射干10g、牛蒡子15g、銀花15g、連翹15g、制僵蠶12g、蟬衣6g、生甘草5g等;清肺解毒法,適用于肺經熱盛證,見于慢性腎炎合并呼吸道感染,方選桑白皮湯加減,藥用:桑白皮15g、炒黃芩10g、紫菀15g、款冬15g、魚腥草30g、金蕎麥30g、冬瓜仁15g、浙貝母12g(杵)、南沙參15g、麥冬15g;養(yǎng)肺滋腎法,適用于肺腎陰虛證,見于慢性腎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方選麥味地黃湯加減,藥用:南北沙參(各)20g、百合20g、玄參10g、麥冬20g、生地12g、山萸肉10g、淮山藥15g、茯苓15g、生薏苡仁20g、澤瀉15g。
慢性腎炎肝腎同病者,須從肝論治。常用方法有:清肝解毒法,用于肝功能損害見有肝經濕熱者,常用藥物有柴胡、炒子芩、半夏、制大黃、貫眾、土茯苓、垂盆草、田基黃、雞骨草、鳳尾草、蛇舌草、五味子等;養(yǎng)肝滋腎法,見于肝功能受損后恢復期,見有肝腎陰虛者,常用藥物有當歸、白芍、枸杞子、生地、山萸肉、山藥、制首烏、茯苓、丹皮、澤瀉等;平肝潛陽法,用于腎性高血壓,見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常用藥物有天麻、鉤藤、白蒺藜、夏枯草、厚杜仲、懷牛膝、桑寄生、細生地、山萸肉、制首烏、茯神等;疏肝和絡法,用于慢性腎炎合并肝膽疾病日久不愈,見有氣滯血瘀者,常用藥物有制香附、廣郁金、川楝子、佛手片、丹參、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澤蘭、澤瀉、車前子等。此外,還有疏滯泄?jié)岱?,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中使用激素、雷公藤、免疫抑制劑,療效不顯,蛋白尿不消,而藥物副作用明顯者,越鞠丸主之,常用藥:蒼術、生薏苡仁、制香附、廣郁金、合歡皮、法半夏、廣陳皮、川芎、當歸、神曲、茯苓等。
慢性腎炎久病及心者,常心腎同治。心氣虛者,常用太子參、生黃芪、炒白術、茯苓、茯神、酸棗仁、丹參、遠志等補益心氣,養(yǎng)心安神。心氣心陰不足者,常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首烏藤、酸棗仁、碧桃干等益氣養(yǎng)陰。心腎陰虛者,常遣生地、麥冬、山萸肉、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丹參等滋養(yǎng)心腎。心腎陽虛者,選用熟附子、淡干姜、仙靈脾、丹參、炒白術、茯苓皮、豬苓、澤瀉、車前子、懷牛膝等溫陽利水。若氣滯痰瘀致心胸陽氣不展,出現(xiàn)胸悶、胸痛、心悸者,喜用丹參、川芎、降香、全瓜蔞、薤白頭、炙遠志等以寬胸理氣,祛痰化瘀。
3.3 扶正滲利,輕藥重投 慢性腎炎水腫的治療當以利水消腫為第一要務。無論水腫輕重,病程新久,筆者總以健脾益腎、淡滲利水為主法。根據(jù)病情、脾腎虛證的不同,具體運用補脾腎之氣,補脾腎氣陰,或溫脾腎之陽的方法,扶正補虛治療本證,涉及心、肝、肺的虛損,常應顧及。而淡滲利水之法為必用參入之法。
慢性腎炎水腫的患者脾腎虛弱,臟腑虛損,病程長久,腫勢纏綿,若用大戟、芫花、甘遂、商陸、黑白丑等攻下逐水的藥物,或可取一時之效,但戟伐正氣,水腫勢必卷土重來,故只可緩圖,不得驟取,要注意維護正氣,取持久之效。淡滲利水的藥物,筆者習慣用茯苓皮、生薏苡仁、豬苓、澤蘭、澤瀉、車前子、米仁根、葫蘆瓢等藥物。此類藥物性平味淡,滲濕利水的作用平緩,但作用持久,能起緩消其水的作用。并常伍以太子參、生黃芪、炒白術等補氣健脾之品,利水而不傷正。此實屬扶正利水法,利水不傷陰液,不傷正氣,增強了體質,有時也起到快速利水消腫之效果。對于水腫腫勢明顯的陰水患者,筆者采用“輕藥重投”的方法,即作用輕緩的淡滲藥物投以重劑。如茯苓皮常用至50g,生薏苡仁用至30g,米仁根常用15~50g,豬苓常用30~40g,澤瀉20g,車前子30g(包)、葫蘆瓢50g等。這些藥物不僅淡滲利水,而且有健脾補益的作用。
3.4 清熱利濕,貫穿始終 清熱利濕法貫穿慢性腎炎的病程始終。濕熱壅結上焦,咽紅,咽干,咽喉腫痛,干咳,舌紅苔黃者,選用黑玄參、麥冬、桔梗、射干、牛蒡子等清利咽喉,常合銀花、連翹、炒子芩等清熱解毒。濕熱蘊結中焦,伴腹痛腹瀉,納谷不馨,舌苔黃膩者,常用制蒼白術、藿香、佩蘭、馬齒莧、鳳尾草、車前草、薺菜花等健脾化濕清利。濕熱流注下焦,尿頻尿急尿痛,血尿,尿液渾濁者,常遣石韋、萹蓄、瞿麥、蒲公英、紫花地丁、車前草、荔枝草、蛇舌草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女子下焦?jié)駸?,出現(xiàn)帶下色黃量多有異味,外陰濕癢,尿中白細胞較多時,常選用椿根皮、蜀羊泉清利解毒。濕熱浸淫肌膚,皮膚瘡癤腫痛,每遣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地膚子、白鮮皮等清利解毒,消腫祛風。濕熱損傷絡脈,血溢于外,伴見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者,視血尿情況選用大薊、小薊、小槐花、生地榆、水牛角片、白茅根、薺菜花、仙鶴草等清利止血。清熱利濕藥大多苦寒,臨證時注意苦寒清利而不傷陰,不可清利過度。
3.5 活血化瘀,層次分明 筆者治療慢性腎炎,常說“久病必和絡”。和絡法屬于活血化瘀的范疇。筆者根據(jù)瘀血程度的不同而分別運用活血和絡、活血化瘀、逐瘀破血的方法。常以此法治療腎炎蛋白尿而獲效。常用的藥物分為三類:病輕者用輕藥“和絡”,病久者用“活血化瘀”藥,頑疾可用蟲類藥?;钛徒j常用當歸、赤芍、丹皮、丹參、雞血藤、澤蘭等,用于瘀血證較輕者;活血化瘀則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川芎、參三七、益母草、茺蔚子、懷牛膝、川牛膝、乳香、沒藥等,用于病程久,有瘀血癥狀者;頑固性疾病常用蟲類藥祛風活血,破血逐瘀,如僵蠶、蟬衣、全蝎、地龍、水蛭、蟲、蜈蚣,亦用成藥大黃蟲丸等,用于病久又瘀血證明顯,而一般草藥不易見效者。凡有小毒的藥用小劑量,控制在藥典用藥范圍。對于頑固性蛋白尿、水腫,投草類藥效差時,投以蟲類藥可獲效。且運用活血藥時,辨證方中常伍以補氣理氣之品,氣行血行,氣順血暢。
3.6 祛除風邪,以增療效 祛除風邪法包括祛風利咽法、祛風除濕法、祛風通絡法等。祛風利咽法,適用于風濕熱毒壅結咽喉,咽喉不利者,常用藥:玄參、射干、桔梗、牛蒡子、制僵蠶、蟬衣等,熱重加黃芩、炒山梔。牛蒡子中提取的牛蒡子苷元具有較強的抗炎及免疫調節(jié)活性,并可抑制尿中總蛋白的排泄。祛風除濕法,適用于風濕痹阻而見關節(jié)疼痛等,常用藥:青風藤、雷公藤、雞血藤、桑枝、片姜黃等,雷公藤用于臨床治療腎臟病的作用已經臨床證實,其中提取的雷公藤多苷片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青風藤中提取的青藤堿被藥理實驗證實具有明顯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祛風通絡法,適用于頑固性蛋白尿、水腫,常用藥:全蝎、蜈蚣、水蛭、蟲等蟲類藥,有抑制腎臟免疫反應、抗炎、降低尿蛋白的作用。上述蟲類藥不僅活血化瘀,還能搜風剔絡,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用于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蛋白尿、水腫??扇⌒?,對于病理類型為膜性腎病、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者尤常使用。此外,蟲類藥、祛風藥的藥性偏于燥烈,使用時多配伍柔肝養(yǎng)血、解毒調和的藥物。筆者在臨床長期運用中,患者無藥物毒副反應出現(xiàn)。
3.7 護咽固衛(wèi),重視外邪 慢性腎炎病情復發(fā)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感受外邪,肺衛(wèi)失和。肺衛(wèi)不固者,每易感受外邪,咽喉是外邪循經傷腎之門戶。外邪循經擾腎,可使水腫、蛋白尿、血尿等復發(fā)或加重。對于此類肺腎氣虛,衛(wèi)表不固,易反復外感者,注意補氣固衛(wèi),參入玉屏風散,以防外感。若感受外邪,風熱壅結咽喉,出現(xiàn)咽喉紅腫疼痛者,常選玄麥甘桔湯和銀翹散加減以清熱利咽。外邪入里,肺經熱盛者,則選桑白皮湯以清肺解毒。外感后期或有慢性咽炎者,常感咽喉隱痛,咽部暗紅,則用麥味地黃湯養(yǎng)肺滋腎,并參入清熱利咽之藥以清除余邪,并配合金銀花、南沙參、胖大海、生甘草等泡飲頻服,局部可用錫類散吹喉,以增加療效。護咽固衛(wèi),防止外感,祛除外邪,是穩(wěn)定腎炎病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維護腎氣的重要措施。
尹某,男,45歲,南京溧水人。2014年12月31日初診。
患者雙下肢水腫間作1年余。尿中泡沫增多,尿常規(guī)示蛋白尿、血尿,24h尿蛋白3.75g,尿紅細胞4.7×105/mL,多形型,腎功能正常。就診時患者雙下肢浮腫,腰部酸脹,咽紅,納可,夜寐安,夜尿1次,脈細,舌苔黃。辨證屬脾腎氣虛、濕瘀內阻,治療以標本兼顧為治則,益腎健脾、補氣活血清利為大法。處方:
川續(xù)斷15g,桑寄生15g,枸杞子20g,女貞子20g,生黃芪50g,太子參30g,炒白術10g,生薏苡仁30g,茯苓皮50g,豬苓15g,石韋20g,黃蜀葵花30g,玉米須30g,制僵蠶20g,牛蒡子15g,蟬衣6g,全蝎4g,地龍10g,水蛭4g,炒當歸15g,赤白芍(各)10g,車前子(包)30g,小紅棗10g。常法煎服。
經10個月的治療,患者24h尿蛋白從3.75g(感冒后最高4.48g)降至0.46g。持續(xù)治療至2017年底,患者尿常規(guī)及24h尿蛋白定量均維持正常。
按:本案為慢性腎炎的病例,臨床表現(xiàn)以水腫、蛋白尿為主,患者拒絕腎活檢,要求中醫(yī)藥治療。中醫(yī)辨證屬脾腎氣虛,濕瘀內阻,治療以標本兼顧為治則,益腎健脾、補氣清利、活血通絡為大法。方中以川斷、寄生、枸杞子、女貞子補益腎氣、維護腎元;生黃芪、太子參補氣健脾益腎;炒白術、生薏苡仁、茯苓皮、豬苓、玉米須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石韋、黃蜀葵花清熱利濕解毒;制僵蠶、蟬衣、牛蒡子、全蝎、地龍、水蛭等祛風通絡活血;當歸、赤白芍等活血和絡,養(yǎng)肝柔肝;車前子清熱通利,引藥下行入腎;小紅棗解毒和中、調和諸藥。全方補氣扶正、清熱利濕、祛風通絡,藥證合拍,故取得滿意的療效。對于難治性蛋白尿、水腫,常運用此法而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