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產品定價多合理,就算是行業(yè)最低的價格,哪怕就賺1毛錢,都會有客戶覺得貴了,偏要和你討價還價,這就是人性。
哪怕你多真誠地說:“這真的是成本價了,我真的一分錢都不賺你,就賺一個人氣?!币驗樵谙M者眼中,無利可圖那就不是生意人,就得討價還價。所以,你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降價,讓大家感覺到占便宜。
那除了降價之外,我們就沒有其他妙招了嗎?當然不是,見招拆招就是一個絕招。
一、產品價格的真相。
每個人衡量一件事物都有一個標尺,同樣,消費者買東西更是如此,在消費的時候,客戶有三個標尺。
1、只看價格。
例子:因為成本漲,商家不得不漲價,同樣一份四川回鍋肉上次是15元,現(xiàn)在漲到18元,當然你會覺得貴了。
例子:同樣一瓶農夫山泉,小區(qū)副食店賣2元,火車站小攤位賣3元,當然貴了。
事實在那,就是貴了,我自然不會選擇消費。
2、喜歡挑剔
例子:你這又不是名牌,賣我500元太貴了。
例子:你這衣服又沒加羊絨,賣我1000元?太貴了!
所謂沒對比就沒傷害,你只有便宜的理由,沒有向我賣貴的權利。
3、沒錢消費
例子:阿瑪尼、香奈兒想賣嗎?想,太貴,消費不起,但是月薪只有不到5000元,還是選擇X寶爆款吧!
例子:去星巴克叫一杯咖啡吧?好貴,還是算了,去樓上的肯德基賣一杯速溶咖啡吧!
收入的總額限制了你的消費能力,這同樣是貴的理由。
產品貴不貴,不是你去權衡,是消費者說了算,從而決定消費的購買行為。這就是價格的真相。
二、一招搞定只看價格的消費者:
其實,應對只看價格消費的人,方法很簡單——玩價格對比。
網購的朋友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商家會標一個高的原價然后劃掉,下面標一個現(xiàn)價,這擺明地告訴你:你看這件衣服,我以前賣多少,現(xiàn)在只要多少,沒騙你。
當然,你想玩的比較有逼格,也可以學珠寶店的來一個“鎮(zhèn)店之寶”用它的昂貴價格來襯托店內其他產品的性價比。
還可以用套餐組合來降低消費者“貴”的認識,產生劃算的錯覺。比如裝修配家具的套餐組合,比如衣服套配組合,當然玩得牛逼的是家門口的麥當勞、肯德基,套餐永遠比單點劃算,店員第一句話總是:“單點還是套餐,我們這新推出了一組XX套餐……”
三、玩手段,讓品牌變成名牌
你說我不是名牌,那我就花錢讓品牌變名牌。請明星代言,在電視黃金檔刷洗腦廣告,讓懶于思考的消費者到處見到我的品牌,讓你在心理上覺得賣貴點怎么也是合理的。這樣的“玩人氣”邏輯,我們可以來看看香飄飄的廣告語:”一年賣出7億多杯,杯子連起可繞地球兩圈,連續(xù)6年全國銷量領先。給大眾的印象是賣那么多,肯定不差。
當然,把店開到名牌店旁邊,也會顯得很有牛氣。比如開在LV旁邊的包子店,怎么看都給人一種高大上的牛氣感。
四、把產品賣到消費者心里去
消費者有購物的沖動,不僅緣于收入的高低,而是因為我們在內心給自己設置了消費權限。比如這樣的預算:每個月房租700元、飲食800元、交通300元、通訊100元、娛樂600元、購物1000元……
那么找房子超過這個價格200元就會嫌貴,交通餐飲預算超支了,就會少去娛樂消費。
同樣的產品換一種品類,大眾就不覺得貴了,比如保健品腦白金把補品當禮品來賣,火的一塌糊涂,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禮品越貴,越有檔次,這也符合消費者的禮品消費設定權限。
那么,如果當消費者覺得貴,不妨用上以上三招中的任何一招,改變大眾的消費認知權限,你就可以讓客戶乖乖買單。 (文章來源網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