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浩
(廣東省重工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城市居民的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日益發(fā)展,城市內的交通問題儼然成為了制約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為了促進城市經濟貿易的進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城市地鐵作為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已成為城市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我國地鐵建設起步相對較晚,各方面條件仍有所欠缺,在地鐵建設中存在多種顯著問題,為了提高人們的地鐵乘坐等多方面體驗,本文中剖析了部分頻發(fā)問題,初步分析了其產生原因及日后的應對措施,給出了可行中肯的建議。
中國的城市發(fā)展起步晚,故地鐵建設工程的起步也較為落后,不僅是施工材料的優(yōu)劣,在地鐵車站的建筑設計中,往往缺乏有新穎構思的設計者,其專業(yè)素養(yǎng)往往欠佳,在進行設計工作時沒有將城市特色、人文精神與建筑相聯(lián)系。在綜合觀察多個地鐵車站內乘客進出站路程的流線設計再到整體車站的平面設計,明顯可以看出各個地鐵車站的平面空間形式大致相似:一眼望去,全是四四方方的標準式建筑,基本上都有長長的或低矮的矩形的站臺和站廳,甚至裝飾材料也大致相同,如此雷同的建筑形式很難體現出當地區(qū)域的建設特點,以及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設計品味,拉低了乘客的出行體驗。
地鐵車站作為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應該要更好地服務于人,故其功能性要集中體現在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上。要實現以上設想,必須把車站的平面功能化設計和車站內部的細節(jié)設計相聯(lián)系,充分結合各自的特征,如此方能使車站發(fā)揮多方面功能,更加便于大家的使用。若沒有考慮到上述設計,則會造成乘客的不便,例如不少地鐵車站內部都缺少衛(wèi)生間,實例即為上海軌道交通二號線,其車站沒有設置衛(wèi)生間,導致建成后只能在站臺上搭設十分簡易的亭子以作衛(wèi)生間,乘客使用起來十分不便。因此如果在設計時沒有充分把握地鐵車站的平面設計,則會出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后期問題。
地鐵作為人們出行的交通方式之一,地鐵站更可以被賦予更多的功能性和實用性,成為人們生活必要因素的復合體。然而在眾多地鐵車站中,其功能較為單一——只是作為普通的交通站點,導致它僅具有交通功能,缺乏多種功能的開發(fā),對如此龐大的工程設施來說,不免為一種資源浪費。
地鐵的坐落環(huán)境往往經濟貿易發(fā)展迅速,環(huán)境優(yōu)美,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如果在地鐵車站入口引進更多的商業(yè)元素,不僅會極大地方便乘客緊急購物需求,也會為地鐵經營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一舉兩得。目前雖然也有部分地鐵車站采用這種方法,不過其他地鐵車站仍需多多改進。
在地鐵車站的建筑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車站所在地理位置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具體城市的規(guī)劃部門對地鐵車站布局的統(tǒng)一要求,從而將車站主體、地鐵通道、通風口及地面出入口等基礎設施合理規(guī)劃,統(tǒng)一布置。統(tǒng)籌車站的布局時,要注重城市交通道路與周邊經濟貿易情況的相契合和更為緊密的互動,從基礎上將,車站布局也要方便建造時的施工進行,盡可能地減少周邊拆遷,從而降低造價,實現良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充分結合與當地鐵路、地鐵、公交等交通方式的換乘,建造車站時就預留出換乘通道,以便乘客選擇各自合理的換乘方式,使換乘客流組織合理、盡量避免出現路線交叉,造成人流擁堵。線路穿越十字路口交通要道跨路口設置的車站,應結合規(guī)劃條件在不同象限設置出入口。在部署地鐵車站標準站的站位與出入口之時,選擇施工工法完畢后,還應考慮以下的影響控制因素,例如:①車站站址周圍的建筑和環(huán)境情況;②綜合因素對客流的吸引力度;③附近地面上的交通情況;④工程實施處的地質條件;⑤城市當地的地下管線布局。
在進行地鐵車站建筑的設計時,一般會在車站站廳層的兩端設置有設備和管理房間,車展中的主要管理房間會分布在站廳層兩端,在設置的管理房間設備中,會留出一條消防通道以能直通地面,方便緊急情況時人員的逃離和疏散。地下二層是車站的站臺層,站臺層的兩端同理也會設有設備區(qū)和管理房間,相關管理工作者則會在此層負責樓梯間和車站站廳兩端的設備處。
車站的集散廳一般被布局在站內的公共區(qū)域,會具有多個出入口,以此實現對乘客的集散功能,出入口會有樓梯和電動扶梯相組合,以便殘疾等特殊人群進出車站。除此之外,在集散廳的各個出入口處還會設置垂直電梯,方便普通乘客快速抵達目的層。同時集散廳被檢票機和小型柵欄劃分成為兩個區(qū)域——付費區(qū)和非付費區(qū)。乘客可從入口自由活動進入到站廳層的非付費區(qū)域,而要進入到付費區(qū)域時,就需要自行購票或者刷地鐵卡通過,經安檢檢驗或刷卡機進入內部的付費區(qū)域。乘客進入到集散廳后,可自行通過樓梯或電動扶梯或垂直電梯等方法經過站廳層,進入站臺層,乘坐指定地鐵。若要下車出地鐵站,乘客則只需要進行相反步驟即可輕松完成出站。
由此可見,只有將地鐵車站內部的各個區(qū)域范圍劃分清楚,賦予其各自的功能和出入方式,才能較好地實現乘客出入站和乘車的方便和有序。
當前地鐵建造的貫徹理念是“以人為本”,需要做到把乘客體驗放在第一位,在乘客出行時,能夠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優(yōu)質地鐵帶來的不同一般的舒心服務。
地鐵車站作為人流量極大的公共空間,其內部藝術也在蓬勃發(fā)展,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裝修設計更是地鐵車站建筑的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構成,也是車站藝術在建筑設計中得到的延續(xù)和升華,因此采用獨特的人文藝術理念去營造更吸引人的地鐵是至關重要的。車站內部的裝修設計要在保證風格統(tǒng)一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突出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建筑特點,為地鐵車站的建筑帶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從而給乘客們帶來獨具一格的美的體驗,心靈中得到溫暖和滿足,進而愛上地鐵這種出行方式,作為交通方式的首選。
人性化理念還應體現在地鐵的識別度與舒適度中,舒適度越高的地鐵,其室內范圍的布局處理越細致,基礎設置配置越齊全,空間組織越有序等,都更有助于使乘客的心情愉悅。地鐵作為地下空間,尤其需要注意空氣的清新和采光的科學,盡量降低在封閉空間內的噪聲,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地鐵車站。在有必要時,可以跟地面設置連接處相互連通,例如用天窗采用自然光等,其對于改善地鐵環(huán)境益處極大。
隨著各大城市的現代化發(fā)展進程,地鐵作為城市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經成為了城市中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方便和日漸完善的服務。每個城市的地鐵都有不同的車站建筑,在其設計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眾多問題,導致地鐵車站的體驗沒有達到較高水平。地鐵的車站建筑設計是一個全民工程,離不開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努力建設,其仍需要被不斷研究,為打造高品位、高品質的城市地鐵蓄力。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現代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日益追求識別性、多功能性和鮮明化,致力于使之成為展示城市文化和公民精神面貌的最佳窗口,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