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
(黑龍江省安達市畜牧獸醫(yī)局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黑龍江 安達 151400)
全世界各地都能夠發(fā)生該病,近幾年我國該病的感染率逐漸升高。自然感染情況下,豬具有8~10天的潛伏期,但不同豬場和不同年齡豬之間感染存在一定差異。該病暴發(fā)的一個前兆是發(fā)生應激,如頻繁進行引種;多次接種疫苗;長距離運輸、濕度過高、晝夜溫差過大、混群、轉群、飼養(yǎng)密度過高等;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類添加劑;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豬群中存在圓環(huán)病毒病、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等;飼料中存在過量的霉菌毒素;感染引起腸炎的其他病原體,如豬痢疾、沙門氏菌等都能夠誘發(fā)增生性腸炎。另外,白色品種豬,特別是長白、大白品種以及白色品種雜交的商品豬更容易感染該病。
急性型。該型比較少見,主要是4~12月齡豬發(fā)生。往往突然出現發(fā)病,表現出嚴重腹瀉,排出黃色或醬油色的稀薄糞便,或者排出血樣糞便,且后軀通常附著糞便,很快由于嚴重虛脫而發(fā)生死亡。也有部分病豬皮膚變得蒼白,沒有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就突然倒地死亡。
慢性型。該型比較多見,通常是10~20周齡的豬容易發(fā)生,尤其是體重為40~75 kg的豬更易發(fā)生,發(fā)病率通常為 15%~30%,但病死率只有1%~2%。一般在轉群、更換飼料時出現發(fā)病,如果沒有繼發(fā)感染其他疾病,病豬體溫基本正常,并表現出輕微的臨床癥狀,豬場內有幾頭豬發(fā)生腹瀉、間歇性下痢,排出不成形的糞便,呈豆渣糊狀,有時其中存在血液或者壞死的組織碎片,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通常只采食幾口飼料就停止,機體消瘦,皮膚蒼白,弓背彎腰,生長發(fā)育不良,嚴重時甚至變成僵豬。病豬從發(fā)病到死亡通常經過10天左右。
亞臨床型。盡管病豬能夠長時間存在病原體,但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較難引起注意,但是其飼料利用率明顯降低,生長速度明顯減緩,飼養(yǎng)成本增加。
剖檢病死豬能夠發(fā)現回腸、盲腸、結腸前部的腸管直徑增粗,腸系膜、漿膜發(fā)生水腫,腸壁變厚,腸壁漿膜面出現腦回樣的花紋,腸黏膜形成分枝狀皺褶,黏膜肥厚、濕潤,有時存在顆粒狀的炎性滲出物。小腸內存在凝血塊,結腸內存在混雜血液的糞便。腸腺上皮細胞大量增生,沒有發(fā)育成熟的腸腺上皮細胞呈現畸形排列,類似分枝狀,正常的腸黏膜結構被腸腺取代,其中含有大量嗜中性細胞以及壞死的細胞碎片。另外,十二指腸、空腸黏膜內的淋巴細胞數量有所減少。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通過人工提取勞森菌的脂多糖,或者勞森菌經由超聲波處理后作為包被抗原,采取直接ELISA或者間接ELISA對感染勞森菌或者免疫接種疫苗的豬血清中抗體水平進行檢測。該方法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單、經濟適用、敏感性高、結果準確等。
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T)。該法可使用已知抗體來檢測未知抗原,也可使用已知抗原來檢測未知抗體。該法的優(yōu)點是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是一種用于檢測病原的方法。
PCR診斷。該法主要是根據勞森菌染色體DNA或者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來設計引物,以提取的動物糞便樣品DNA作為模板,經由PCR或套式PCR使相應基因片段進行擴增,經過電泳即可判斷結果。該法能夠直觀顯示動物糞便中含有細菌,其靈敏度要比病理解剖、組織染色、細胞接種培養(yǎng)、免疫組化等方法高,且操作比較簡便、特異性高、省時,現在已經是確診豬增生性腸炎最常用的方法。該法所用的被檢材料既可是增生的腸道病料,也可以是糞便或者腸內容物,因此既可用于檢測動物死后的病料,也可用于生前診斷。
加強飼養(yǎng)管理。豬場最好采取全進全出,盡量確保豬群穩(wěn)定,飼養(yǎng)密度合理,保持營養(yǎng)均衡,增強機體抵抗力。豬出欄后,豬舍要進行全面沖洗、徹底消毒,并經過一段時間的空置。調控圈舍溫度、濕度、密度適宜,盡量避免發(fā)生運輸、轉群以及突然更換飼料等應激。引種必須嚴格遵循10周的隔離觀察。
藥物防治。豬在運輸、轉群、換料時要使用藥物預防,可在飼料加入125 g/t 80%泰妙菌素(支原凈)、2000 g/t 15%金霉素飼喂整個豬群,連續(xù)使用1周,間隔1個月再用藥1周。另外,也可在飼料加入200 g/t強力霉素混飼,連續(xù)使用1周,間隔1周后再連續(xù)使用1周,能夠有效預防發(fā)生該病。對于發(fā)病豬群,可在飼料中加入500 g/t阿莫西林粉、500 g/t替米考星,連續(xù)使用1周。個別癥狀嚴重的病豬,要同時按體重肌肉注射0.1 mL/kg呼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