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集》的舊本為《二程全書》,是我國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家程顥與程頤兩位兄弟全部著作的匯集,多為語錄體,乃二程平日與師友門下講學論道的記錄。近代學者王孝魚以清代涂宗瀛所校的《二程全書》為底本,參照明清其他刻本,進行標點和??保尸F(xiàn)出當今存于世、廣為流傳的《二程集》。
程顥與程頤為嫡親兄弟,河南洛陽人,均出生于黃州黃陂縣(今屬武漢市黃陂區(qū))。程顥(1032—1085),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道學(理學)的奠基者。程頤(1033—1107),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為程顥之胞弟,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二人都曾就學于周敦頤,合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共創(chuàng)“洛學”,世稱“二程”。二程學說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來為朱熹繼承、發(fā)展,形成“程朱學派”。
二程在書中第一次把“理”作為宇宙本體,闡述天地萬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問題,奠定了以“理”為中心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其中,在語言上,程顥發(fā)明極致,善于開發(fā)人,程頤即事明理,尤其耐人咀嚼;在內(nèi)容上,程顥識仁、定性,程頤的性即理、主敬、體用一源等許多重要哲學概念和命題,都是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為后世所沿用,對宋明哲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二程集》。例如《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一》的一句話:“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用來強調(diào)“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這句話原文為: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對這句話的引用,習近平總書記意在強調(diào):領導干部從走上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公與私的考驗;領導干部手中掌握著公權力,掌管著公共資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權,是起碼的政治道德和為政操守,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yè)觀。
除此之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引用“不日新者必日退”一句。該句出自《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五》一書中的程頤之語:“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币馑际?,君子一定要做到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進步,要保持一顆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才能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跟上時代的腳步,到達共同富裕的理想彼岸。
跟著總書記讀《二程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理學著作,更為今天的國人提供很多提升自我素養(yǎng)、自我能力的哲學思考。
(作者:張婧,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編輯)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