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偉,顧遜
現(xiàn)代商業(yè)的發(fā)展使人們對購物的方式和環(huán)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在追求商品的高品質的同時,更加關注企業(yè)的形象及銷售的環(huán)境。櫥窗成為生產銷售企業(yè)的眼睛,通過眼睛能看到企業(yè)的靈魂。櫥窗展示設計以形象、色彩、光線、材料和有限的空間運用自由和多樣的藝術形式手段將商品隱含的信息展示出來,通過視覺有效的吸引人們的視線,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
櫥窗是商業(yè)社會的窗口,是商業(yè)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它獨特的展示位置和廣告宣傳的性質決定了它的設計必須具有真實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櫥窗是新產品走向市場的第一步,作為一個重要的廣告形式,充分發(fā)揮商品形象的吸引力。因此,櫥窗展示的商品一般都是精品,它更加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使消費者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新產品的特點,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達到了促銷的目的。櫥窗位于店鋪最醒目的位置,是和顧客溝通的橋梁,各種富有藝術創(chuàng)意的櫥窗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注重展示品牌魅力和文化,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一個良好的形象和社會地位。
好的櫥窗設計是吸引消費者進店消費的法寶,一個成功的櫥窗可以反映一個品牌的個性、風格和對文化的理解。櫥窗展示一定要圍繞商品的屬性和形象展開,體現(xiàn)出品牌的風格和特性,這樣會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櫥窗設計不僅能夠促進消費,帶來經濟價值,一個好的櫥窗設計也是一件藝術品,反映出強大的藝術表現(xiàn)力。櫥窗設計的產生是商業(yè)發(fā)展的結果,服務它的同時又服從于它。因此,櫥窗設計在整個商業(yè)空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色彩是視覺傳達中十分重要的形式要素,是直接向人們傳遞感覺力度極強的媒介物。在任何設計中,色彩是構成美感的最重要元素,色彩傳遞的速度最快,具有誘目性,不僅可以吸引顧客有效的認識商品,也能讓顧客從中感受到物體的美感,引發(fā)心理性趣和購買欲望。
色彩的相貌給人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色彩的冷暖感受,暖色調給人溫暖的感覺,冷色調則給人一種理智和沉靜的感覺,不同色彩相混合,給人們帶來的感受也是復雜的。所以在設計中要著重考慮色相的作用和意義。
運用色彩來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在展示設計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因為在人的視覺感知上,色彩比形態(tài)更具有沖擊力。人的視覺生理對色彩更感興趣,因為色彩以其彩度和明度引起視覺的關注。在色相上,暖色系比冷色系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明度上,明度大的色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純度上,純度高的色比純度低的色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不同顏色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例如,紅色給人量感大、距離近、溫度高、令人興奮與充滿活力的感受;黃色光感強、重量輕,給人醒目、希望的感受;綠色的視覺感受更舒服,所以綠色象征著生命、休閑與自然;藍色代表著海洋與天空,使人聯(lián)想到宇宙和未來;白色則給人純凈、明快的感覺,所以象征著醫(yī)療和衛(wèi)生;黑色量感最大,給人的感受是穩(wěn)重與沉默。經過測試,人在視覺記憶中顏色比形狀更容易記住,色彩在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因此,有的品牌在櫥窗設計中大膽使用純度高的顏色,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色彩和文字的結合能夠引起過往人的興趣和聯(lián)想,強化了大眾對企業(yè)品牌的印象。
櫥窗設計的色彩表現(xiàn)及應用形式多種多樣,豐富著商業(yè)空間的氛圍,其中色彩設計的定位應緊緊扣住品牌的理念和特性,并不是說顏色越豐富大膽就越好,要對商品的性質、面對的消費者進行深入透徹的認識和把握,以此來確定最終要采取的設計形式和色彩搭配。
櫥窗展示中的色彩必須要建立在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和諧的基礎之上,在統(tǒng)一中再尋求變化,才能形成風格,產生趣味,訴說情感。并且色彩在選擇上要與整體店面到達和諧一致,整個店面空間要整體考慮,最終才能引發(fā)美的感受。
櫥窗展示是為商品服務的。所以,色彩設計的對象應該以烘托空間氛圍和突出產品的展示為主。設計師應該給予必要的關注,不能把精力過于放在強化空間上,從而忽略了展示的產品本身。
無論哪一種色彩,如果僅有統(tǒng)一而缺少變化,都會變得缺少生氣沒有趣味。因此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感受不到顏色帶來的刺激感而感到乏味。所以,在櫥窗設計中,在顏色統(tǒng)一的前提下,要有一些變化,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駐足欣賞。
當代的展示設計中,對照明以及材質色彩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越來越重視,市面上有許多表面裝飾材料,但設計還是應該盡量把照明和材質本身的利用放在第一位。這種做法即可以減少材料的重復使用和加工時間,還能給人們帶來色彩效果的新感受。
參考文獻:
[1]許超.劉華年.楊英,展示設計.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9.
[2]張景然,世界櫥窗設計精華.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1.
[3]繆維,店面櫥窗設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