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雨
摘要:詩是一種詞語凝練、結(jié)構(gòu)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語言是傳遞詩情畫意的載體,引導(dǎo)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語言是鑒賞古詩詞的必要途徑。在賞析古詩詞語言凝練性的教學中,應(yīng)指導(dǎo)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從詞性的角度入手分析是較好的切入點。
關(guān)鍵詞:詞性;古詩詞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1-0093
一、從數(shù)量詞、名詞賞析
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庇械膶W生質(zhì)疑鶯的叫聲能傳千里嗎?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鳖}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焙挝臒ǖ恼f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shù)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yīng)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抓住“千里”這一數(shù)量詞,體會這首詩既寫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又寫了江南的廣闊、深邃和迷離。作者在這里用兩副耳目來看、來聽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實見實聽,心里的耳目虛見虛聽,虛實結(jié)合,馳騁千里,才能寫出“江南春”。用“十里”,顯然與詩題“江南春”相距甚遠。
二、從動詞賞析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薄跋^臥剝蓮蓬”中“臥”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譽,一字用得恰到好處,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體現(xiàn)了古詩詞語言的凝練性。小兒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diào)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動詞不僅能豐富詩句的含義,還能使詩句顯得活潑而灑脫,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悅”和“空”,都是使動用法。作者在這里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忘情塵俗的抽象意境。如何在這十個字中生動而不枯燥地表現(xiàn)出這種深妙的禪悟呢?作者把“悅”和“空”活用為使動詞是很有道理的。若將句子改為“山光鳥性悅,潭影人心空”似也能通,但這里“悅”和“空”只充當一般的形容詞,詩句顯得平淡。把“悅”和“空”活用為使動詞,詩句就顯得輕松而灑脫。一首詩中能構(gòu)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tài)的具象動詞。鑒賞詩歌要特別重視推敲詩中的動詞,因為一個好的動詞能夠撥活整個詩句,在鑒賞詩歌時需要特別重視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寫忽然聽到叛亂業(yè)已平定的捷報,歸心似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句中“穿”“下”“向”三個寫動態(tài)的詞,將有漫長距離之隔的四個地方,一氣貫穿起來,表達了詩人聽到勝利消息后想象還鄉(xiāng)行程的迅捷而異常欣喜的心情,用詞極其準確:從巴峽到巫峽,峽窄且險,舟行如箭,故用“穿”字;出巫峽到襄陽,有一程水路,順流舟疾,“下”字傳神;從襄陽到洛陽,全為陸路,用“向”字即朝著一個方向,也頗見匠心。
三、從形容詞賞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中的“綠”字曾經(jīng)修改多次。詩人最初用“到”,后改作“過”,又改作“入”等,最后才選定這個“綠”字?!熬G”受到了贊譽。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jīng)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熬G”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據(jù)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xiàn)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jié)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綠”本來是顏色的形容詞,用在《泊船瓜洲》這首詩里就成了動詞,把“江南岸”的動態(tài)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達出來了。既能表達春風來了,又能表達景物的變化。
從古詩詞語言詞性的角度來看,總體而言,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詩詞語言是高度凝練的,一字只差,表達的意蘊是千里之遙,能否較客觀解讀古詩詞對掌握一些古詩詞語言的凝練性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石門實驗中學 52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