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微
【摘 要】目的:探究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缺期感染患者中的表達情況。方法:以急性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均在化療后存在粒細胞缺乏的情況,時間為2016年1月-2018年5月,例數(shù)為20例,其均接受化療干預,對其粒細胞缺乏期的TNF-α、IL-6水平進行檢測分析。結果:ALL患者與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明顯高于粒缺期未感染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TNF-α、IL-6檢測,可較好對其粒缺期感染進行判斷。
【關鍵詞】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急性白血??;粒缺期感染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2
化療是為急性白血病患者實施治療的主要方法,患者在化療后若出現(xiàn)感染的情況,則可導致其治療失敗,甚至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死亡的情況。因此,采取有效方法來對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感染情況進行判斷,并為其實施有效治療干預,十分必要。細胞因子是絲裂原、免疫原或其他刺激,對細胞誘導所產生的可溶性蛋白質,其在感染發(fā)生中,可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大量研究顯示,TNF-α、白介素對感染的診斷和評估,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本研究主要對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缺期感染患者中的表達情況作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以急性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均在化療后存在粒細胞缺乏的情況,時間為2016年1月-2018年5月,例數(shù)為20例,其均接受化療干預,對其粒細胞缺乏期的TNF-α、IL-6水平進行檢測分析。
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其年齡范圍為15歲-59歲,年齡均值為(33.85±4.81)歲,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其中AL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9例,AML(急性髓細胞白血?。┗颊?1例;感染患者7例,未感染患者13例。
1.2 方法 采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靜脈血,采集量為3ml,實施離心處理,離心速度為每分鐘3000轉,離心時間為10min。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通過化學發(fā)光法對IL-6水平以及IL-6水平檢測。
1.3 觀察指標 對ALL患者和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作觀察分析,并對比粒缺期感染者和未感染者TNF-α、IL-6水平的差異。
1.4 數(shù)據分析 數(shù)據通過SPSS21.0軟件,作統(tǒng)計學處理,TNF-α、IL-6水平等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為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AL、AML患者TNF-α、IL-6水平分析
ALL患者與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粒缺期感染者、未感染者TNF-α、IL-6水平分析
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明顯高于粒缺期未感染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 討論
急性白血病患者若在化療后粒缺期出現(xiàn)感染的情況,則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其出現(xiàn)敗血癥的幾率,甚至可使得患者出現(xiàn)呼吸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的情況。目前,細胞因子主要可分為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生長因子、趨化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不同的細胞因子,其之間相互制約和促進,形成細胞因子調節(jié)的相關系統(tǒng)。細胞因子不僅可參與機體的生理功能中,且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參與病理過程[2]。細胞因子對相應的免疫細胞激活,從而出現(xiàn)相關的效應,其中IL-6、TNF-α能夠對肝臟合成急性期蛋白進行促進,其可以稱之為促炎細胞因子,能夠在炎癥反應中起到直接參與或間接參與的作用,使得機體更好將病原微生物清除,若其水平較高,則會對病理性損傷介導。機體在受到微生物感染后,其體液中會產生較多的細胞因子,促炎性細胞因子釋放失控,會導致出現(xiàn)病理性損傷,若損傷程度較輕,則可出現(xiàn)局部炎癥,若損傷程度嚴重,則會出現(xiàn)MOF、SIRS等,因此細胞因子的持續(xù)時間、升高水平、變化趨勢等,可對其是否存在感染、感染程度以及預后情況進行評估[3]。
本研究顯示,ALL患者與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明顯高于粒缺期未感染患者。有研究顯示,對于全身性感染患者,其血清中的IL-6水平與其疾病死亡率之間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全身性感染死亡患者的IL-6水平均在500ng/L以上。也有研究顯示,對于IL-6水平在1000ng/L以上的患者,為其實施腫瘤壞死因子單克隆抗體干預,可明顯提高其生存率。
綜上所述,TNF-α、IL-6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缺期感染患者中的表達水平較高,TNF-α、IL-6可對患者是否合并感染進行判斷,從而為患者接受針對性的治療干預提供依據,以此促進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缺期感染患者預后的改善。
參考文獻
徐智勝.IL-6、IL-10、IL-18、IFN-γ等在兒童噬血細胞綜合征中的檢測意義[D].溫州醫(yī)科大學,2013.
牛國敏,尹松梅,張復華等.PCT、TNF-α、IL-6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缺期感染患者的表達[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9):27-29.
羅偉,劉軍民,孫洪波等.BIRCP聯(lián)合常規(guī)檢測在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應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3):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