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容玲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為向往與中國通商的西方國家?guī)砹藷o限商機。英國、法國、荷蘭、瑞典、美國等國家的商船相繼來到中國進行貿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對歐美海上一口通商后,全國進出口商品都集中在廣州十三行,經(jīng)由十三行商人而銷往各國。尤其是絲綢、瓷器、茶葉等出口量大增,成為十三行行商的主要經(jīng)營品。開海貿易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這一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及工藝品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風”風靡歐美。為滿足西方人的愛好和需求,手工藝人在外銷畫、外銷瓷等工藝品上描繪了大量絲、瓷、茶生產(chǎn)制作等相關內容。清代外銷藝術品見證了這一時期中國絲、瓷、茶文化的西傳,對歐美國家的文化及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國內部分博物館也開始注重清代外銷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舉辦各類展覽,國內外博物館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多。因此國內才得以見到較多的實物,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研究。
早在16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商人經(jīng)澳門來到廣州通商,大批的耶酥會士來到中國內地進行傳播天主教的活動,如著名的耶酥會士羅明堅、利瑪竇等人。他們不斷地學習中國的文字和文化,翻譯和詮釋中國古典經(jīng)籍,向歐洲傳播。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國儒家哲學、農(nóng)本思想、古典經(jīng)籍、古典文學、語言文字、中醫(yī)中藥、工藝美術、繪畫和建筑藝術、中國風俗等在西方國家廣泛傳播,影響是非常深遠的1。
在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的地位,中國茶葉、絲綢、瓷器是出口最大宗商品。茶葉是歐洲利潤最高的產(chǎn)品,絲綢又是能賣得高價的服飾材料,它們重量輕、裝載量大、便于運輸,瓷器則是遠洋商船最理想的壓艙貨物,它重量大、不怕潮、無異味,裝載在船艙底部,既可防止絲綢、茶葉受損,又保證了船只的平穩(wěn)航行。18世紀,飲茶風氣在歐洲流行,茶葉出口量逐漸躍居中國出口商品首位。以1792年廣州出口絲、瓷、茶為例(見表1),英國、法國、瑞典、丹麥、荷蘭、美國從中國進口貨物量巨大,以至于清政府以為從中國出口的這些貨物是西方國家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中華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原不仰賴別國貨物。中國特別盛產(chǎn)茶葉、精美瓷器、絲及其他物品。皆為爾國及其他歐洲各國必需之物2”。
表11792 年廣州出口貨物圖表(節(jié)選)3
伴隨著絲綢、茶葉和瓷器三類大宗商品貿易,中國的工藝品也源源不斷地銷往西方國家,甚至形成了專供外銷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如外銷瓷、外銷畫、外銷銀器、外銷漆器、外銷扇、象牙雕刻制品等。英國人威廉??耍╓illiam Hickey)于1736年在廣州,他在游記中記載了當時十三行附近店鋪里的各種工匠和手工藝:“有玻璃畫工、制扇工匠、象牙工匠、漆器匠、寶石匠及各種各樣的手藝人”4。清代外銷藝術品工藝精美,種類繁多,呈現(xiàn)出中西文化交流與影響的獨特藝術審美,曾經(jīng)在西方國家一度掀起“中國風”的社會時尚。據(jù)福布斯《1825-1830年的廣東商鋪》記載,1822年,廣州十三行一代有5000余家專營外銷商品的店鋪,約25萬匠人專門從事外銷工藝品的生產(chǎn)和制作5。
清代外銷藝術品由于大部分是專門為歐美市場制作的,從出口流傳至今,在國外傳世量較多。還有些被收藏在歐美國家各大博物館里,國內近年才見得多。與絲、瓷、茶相關較多見的外銷藝術品主要是外銷畫、廣彩、廣繡等。
18、19世紀,外銷畫的生產(chǎn)集中在廣州十三行,有布本油畫、象牙油畫、玻璃畫、通草水彩、紙本水粉、線描畫等,種類多樣。其中,19世紀是通草水彩畫生產(chǎn)和外銷最為繁榮和鼎盛的時期,數(shù)量十分龐大,而且所描繪的題材極為廣泛,反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可謂當年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態(tài)的全景圖6。國外有很多博物館收藏有清代外銷畫,遍及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瑞典等多個國家,也都是清代與中國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絲、瓷、茶生產(chǎn)加工及瓷器店、茶葉店、絲綢店等是外銷畫中常見的題材,反映了當時西方世界對從中國出口的絲、瓷、茶的喜愛及了解其生產(chǎn)加工制作的愿望。
歐洲人在逐漸形成飲茶風氣的同時,對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焙制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7、18世紀時已經(jīng)有不少外國人撰文探討茶葉的歷史和功用,例如英國宮廷牧師J.O.奧文頓于1699年撰寫的《論茶性與茶品》,較為全面地介紹了飲茶知識,大力宣傳飲茶的益處,對推動飲茶風氣在英國社會的傳播起了一定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飲茶已經(jīng)在英國社會各階層中普及,真正成為全民飲茶的國家7。下面這幅圖是19世紀中晚期廣州懷遠驛永泰興制作的通草水彩善惡報圖冊背面的英文廣告單(圖1),列出了店里售賣的通草畫共有30種題材。其中第15項為絲綢織造及養(yǎng)蠶,第17項為茶葉種植和茶葉貿易,可見是當時比較暢銷的題材。
圖1 懷遠驛永泰興英文廣告單
歷史上廣州十三行區(qū)域的主要街道包括靖遠街、同文街、豆欄街,這里有各種各樣出售瓷器、茶葉、絲綢、外銷畫、外銷扇等工藝品及各類日用品的商店、雜貨店。由于住在廣州的外國人只允許在商館區(qū)內活動,因此這幾條街道是商館區(qū)內供外商娛樂購物的地方。永泰興是當時比較知名的外銷畫店,位于廣州十三行附近的懷遠驛。廣州博物館館藏有一張永泰興通畫店通草畫8(圖2),畫面上可見永泰興店里有外國人正在選購通草畫,還有外國人正準備進店的情景。
圖2 通草水彩永泰興通畫店(廣州博物館藏)
1、與茶葉相關的外銷畫
茶葉的種植和加工工序是外國人非常感興趣的。這是一套制茶工序外銷通草畫(圖3),共12幅,包括種茶樹、給茶樹澆水、摘茶葉回屋、挑揀茶葉、采茶、曬茶、炒茶、烘茶、揀茶、秤茶、茶葉裝箱、搬運茶葉箱、秤茶、品茶、賣茶,反映了茶葉種植過程以及茶葉貿易。
圖319 世紀末通草水彩茶文化圖(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此外,還有描繪茶葉店的外銷畫(圖4),下面這張圖片描繪細致,可見店鋪招牌,為茂隆號茶葉店,店內出售有各省名茶,如福建武夷、廣東古勞、浙江紅梅等9。由于廣州成為唯一的對歐美海上通商口岸,全國各地的貨物運到十三行出口,因此各地的茶葉也在此匯聚。在外銷畫中還可見茶葉運輸、裝箱等寫實畫面。
圖4 茂隆號茶葉店(1830年,照片來自于Martyn Gregory)
圖5 茶葉裝箱外銷(約作于1800年,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下圖是一幅茶葉裝箱圖(圖5),在一家商行里,有五十多位工人正在忙碌地給茶葉裝箱,用腳踩壓實,一名商人模樣的中國人和一名西洋人正在洽談生意。關于茶葉裝箱的方式,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荷蘭東印度公司醫(yī)生倫巴德,撰寫了一篇文章對中國茶葉在長途航運過程中變質的原因進行實驗分析,得出廣州的苦力用腳將茶葉在茶葉箱中踩實時滴下的汗水正是使茶葉變味的罪魁禍首10。但這也并沒有影響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英國。
2、與絲相關的外銷畫
這是一套制絲工序通草畫,共12幅,詳細描繪了從采摘、養(yǎng)蠶、上簇、灸箔、牽經(jīng)、絡絲、染色、解線到織絲等制絲工序。
圖6 通草水彩絲織文化圖(19世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收藏有完整的制茶、制絲及制瓷圖,這三套繪畫不僅描繪了生產(chǎn)制作過程,還包含了水陸運輸、入貨倉庫、行商等內容,明顯是為外銷而作。其中制瓷圖20幅,約創(chuàng)作于1770-1790年;制茶圖12幅,約1800年作;制絲圖16幅,約1870-1890年作。其中制絲圖描繪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男耕女織的生產(chǎn)模式,是西方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社會極好的圖像資料,此外還細致地描繪了工人從絲廠將絲線一袋袋供運至絲行,再由絲商賣給外國人的情景,來滿足西方人的興趣。此外,大英圖書館藏也有19世紀中期中國女子抽絲線、解絲線、打絲線、繡花、織布等內容的外銷畫(圖7)11。
圖7 制絲及貿易圖(吳俊,1870-1890年制,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藏)
3、與瓷器相關的外銷畫
關于瓷器制作過程的外銷畫在多地博物館可見。如大英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海事博物館、荷蘭萊瓦頓瓷器博物館、瑞典倫特大學圖書館、法國恩寧美術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美國皮博迪艾塞斯博物館、美國費城美術館、德國安騰堡斯卡坦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美國底勒亞溫特德博物館12。這套香港海事博物館收藏的清代瓷器制運圖(部分,圖8),共16幅,非常清晰寫實地描繪了在景德鎮(zhèn)燒好素白釉瓷為胎,然后運到廣州,由廣州的藝人施加彩繪后入爐烘燒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再賣給外國人的一系列過程,這就是在清代大量外銷出口的廣彩瓷器。
圖8 清代瓷器制運圖(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中國瓷器自16世紀以來,一直是國外最暢銷的產(chǎn)品,除了海上交通的發(fā)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充滿了東方元素,因此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逐漸演變成為奢侈品以及王公貴族生活的必需品。清代是中國外銷瓷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廣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專為外銷需求而誕生。廣彩瓷器始于清康熙晚期,是以運到廣州的景德鎮(zhèn)產(chǎn)的素白釉瓷為胎,由廣州的藝人施加彩繪后入爐烘燒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大約在清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逐漸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在清道光至光緒時期發(fā)展最為成熟,顏料種類眾多,形成了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的風格,3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廣彩瓷器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特征,又融入了受到西方人喜愛的藝術風格及題材,器形“式多奇巧,歲無定樣”,并能根據(j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定制的各種大碗、冰壺、溫盤、碟、茶具(杯碟、奶茶壺)等。18世紀以后,歐洲社會飲茶成風,中國瓷器以其結實輕便、易于清潔的優(yōu)點,逐漸取代當?shù)氐奶站吆湾a銅制品,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茶具和餐具13。此外,由于歐洲市場對茶葉的喜愛,各國都形成了飲茶的風氣,尤其是英國,到18世紀晚期已誕生了舉世聞名的英式下午茶,飲茶時加入牛奶和糖,并搭配面包、蛋糕等。因此在現(xiàn)存清代出口的廣彩瓷器中常??梢姴璞P、杯碟、奶茶壺、糖罐等和飲茶相關的器具。18世紀的富貴人家,以瓷杯飲茶來表示社會地位,并且喜愛被描繪,以作為夸示或紀念(圖9、圖10)14。
圖918 世紀英國家庭飲茶習俗蔚然成風
圖10 利奧塔(Jean-Etienne Liotard)的靜物畫,顯示出18世紀歐洲使用的中國外銷瓷,有茶具、餐碟等(1781-1783)
圖11 廣彩描金人物徽章紋橢圓形大茶盤(清道光,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這件廣彩描金人物徽章紋橢圓形大茶盤(圖11),高8cm,直徑51×37cm。是英國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erke)爵士為“紀念亨利八世1513年馬刺戰(zhàn)役勝利”,于1813年左右在廣州訂制的紀念品。該徽章圖案為圓形,環(huán)內有架著木棍躍起的公羊和展翅的百靈鳥?;照麓蓪儆谟啛?,繪有歐洲皇室、貴族、團體等徽章紋,清代有很多歐洲貴族都在廣州訂制過徽章瓷,大多制作精美。這件茶盤的盤底圖案是賀壽圖,繪有明裝文武官員賀壽及女眷人物形象,口沿繪有種茶、采茶、篩茶、炒茶、賣茶、裝箱、運輸?shù)纫幌盗胁枞~生產(chǎn)加工工序及貿易的圖案,反應了此時西方人尤其是上流社會貴族對茶葉及茶文化的喜愛。
絲綢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西方”輸出的重要產(chǎn)品,影響深遠,并由此產(chǎn)生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西方了解中國,首先是從絲綢開始的。清代廣州是生絲、絲綢外銷的重要口岸。由于廣州對歐美一口通商的政策,從廣州出口的絲綢量的劇增,刺激了江浙和珠三角地區(qū)桑蠶養(yǎng)殖和絲織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珠三角為例來看,生絲、廣緞、廣紗、莨綢(香云紗)等馳名海外。清代廣繡發(fā)展進入全盛時期,此時廣繡藝人在題材、色彩運用和物象的表現(xiàn)上,開始融入和吸收了西洋的藝術風格和明暗透視及光線折射的原理,這種中西結合的廣繡繡品深合西方人的審美趣味,一度引領歐美的社會時尚15。明末清初廣東大家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道出了十三行貿易時期絲織業(yè)的興盛:“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這一時期出口的廣繡包括服飾、披肩、外銷扇等生活用品,以及繡屏等裝飾品(圖12)。1772年前后,廣繡披肩在歐洲的銷量達8萬條16。
圖12 清末紅緞地廣繡金線繡花卉紋對襟漢式氅衣(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
圖13 西洋母女Mrs.and Miss Revell肖像(玻璃畫,1780年)
現(xiàn)懸掛在美國麻省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亞洲外銷藝術畫廊中有一幅創(chuàng)作于1774年的玻璃畫(圖13),畫面上描繪的是兩位身著中國絲綢服飾、裝扮成中國女性形象的西洋女子,背景則是廣州珠江沿岸風光。據(jù)記載,這兩位是英國人亨利·李維爾的妻子和大女兒。亨利·李維爾于1757年第一次來廣州,之后在廣州連續(xù)19年出任東印度公司駐省大班17。從這幅玻璃畫可看出,當時中國風正流行,歐洲婦女非常喜愛中國的絲綢服飾,甚至將自己裝扮成中國大家閨秀的模樣。
清代康熙年間雖然實行了開海設關政策,到乾隆年間又將西方國家的貿易限定在廣州,對中西貿易和外國人在中國的行動控制是越來越嚴格的,外國人想要了解中國內部的情況并非易事。例如,到廣州口岸進行貿易的西方人,只允許居住在十三行商館區(qū),而十三行商館于位于廣州城外。外商每個月只有固定的三天才可以到指定的地點參觀游覽,在貿易季節(jié)結束后還要回到澳門居住。西方國家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國,但是卻比較少機會深入了解。美國第一艘來到中國的商船“中國皇后號”的大班山茂召在日記中寫到:“在這個國家,政府嚴格限制其民眾和來訪的外國人之間的交往,在單個城市的市郊,遵守該國體制或者當?shù)鼐用竦娘L俗習慣,收集信息的機會既不經(jīng)常,范圍也不廣。歐洲人受到的限制也非常嚴格,除了碼頭,他們只能出入位于市郊的、本地商人較多的幾條街....歐洲人已經(jīng)在該地居住了10年,但是10年來的見識和剛來的第一個月差不多…沒有歐洲人可以終年待在廣州。在貨船離開廣州、與中國人算清賬目以后,他們常會前往澳門(每個國家在那里都有獨立的代理處)。他們會在那里等待下一批商船的到來,然后再返回廣州”18。
因此,外銷藝術品中如外銷畫,成為了外國人了解中國最直接的圖像,被大量帶入到西方各國。尤其是與絲、瓷、茶相關的清代外銷藝術品,見證和推動了絲、瓷、茶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和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的茶葉及飲茶文化在清代風靡歐洲,豐富了歐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至今。由于茶葉在歐洲的銷路很好,各國來華商船都爭著購買茶葉,茶葉甚至一度成為歐洲各國爭相要壟斷的商品。荷蘭人開啟了東西方茶葉貿易的大門,但是18世紀中葉以后,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茶葉市場。1773年,英國頒布《茶葉法》,引發(fā)了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派軍隊鎮(zhèn)壓,由此而引發(fā)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梢姴枞~貿易在當時的重要性。
此外,從現(xiàn)存大量蘊含茶文化題材的外銷畫、廣彩茶壺、茶杯等外銷可看出,清代茶葉貿易不僅給歐洲國家?guī)砹司揞~的利潤,茶文化也在歐洲得到廣泛傳播。茶豐富了英國人的生活社會文化生活,還形成了極具特色、聞名世界的英國下午茶,成為英國文化的象征符號之一。而英國人也推動了茶文化在歐洲的盛行和持續(xù),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和荷蘭、丹麥、俄國也有喝茶的風氣19。茶在當今的影響已遍布全球,目前飲茶國多達160個,飲茶人口約為30億左右,種茶國為50多個,茶從中國走向世界,豐富了全世界人民的社會生活20。
二是清代外銷畫蘊含的一系列中國制瓷、制茶、制絲的內容和信息,滿足了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國制瓷、制茶、制絲的工藝的愿望,是當時西方人研究這三大工藝最直接的圖像資料。18世紀至19世紀,歐洲國家探索和研制中國瓷器,并掌握了燒制瓷器的技術。如德國麥森公司,在十八世紀時研制模仿中國瓷器的裝飾特征及人物形象,尤其是模仿清代康雍乾時代與外銷瓷相似的瓷器,并在歐洲市場獲取了巨大的成功。此外,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紛紛開始投入重金學習燒制瓷器,誕生了德累斯頓瓷器、塞夫勒瓷器、卡波迪蒙蒂瓷器、韋奇伍德瓷器等著名的歐洲瓷器。此外還有不少歐洲國家試圖模仿中國種植茶葉和制造絲綢的例子,如瑞典科學家、博物學家、世界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曾試圖栽培茶樹;瑞典隆德大學植物園園長林德貝克(1724-1803年),曾試圖在隆德制造絲綢,嘗試在隆德植物園種植桑樹,并培育蠶蟲21。
三是以外銷瓷、絲織品等為代表的外銷藝術品引領了歐美的社會時尚,在西方國家掀起“中國風”。早在16、17世紀,中國瓷器就在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成為珍貴的奢侈品,尤其是法國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最熱烈,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都癡迷中國瓷器,對法國的建筑、家具及工藝品都產(chǎn)生了影響。18世紀,“中國風”在歐洲盛極一時,當時歐洲各國王室都以收藏中國瓷器為榮。例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宮殿側,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西班牙馬德里城的皇宮,設有瓷器陳列室,國王腓力二世收藏的中國瓷器有3000多件。此外,在德國柏林夏洛特堡宮(圖14)、奧地利美泉宮等都陳列有大量中國瓷器22。
清代外銷的絲織品也曾引領歐美社會時尚。法國路易十四時代,宮廷男女服飾都以刺繡、拆裥、蝴蝶結做裝飾,貴婦高跟鞋的鞋面也是用中國絲綢、織錦為面料,有些貴婦甚至穿著中國刺繡的服裝、披著中國刺繡的圍巾、口袋里裝著中國刺繡的手帕。17、18世紀,在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隨處可以見到中國絲綢的蹤影,尤以披肩、絲裙和繡袍為多。18世紀,英國貴婦們使用著中國刺繡藝人繡的雙面圍巾。還有一些時髦的貴婦與小姐將設計、剪裁好的服裝,通過東印度公司運送到中國,請中國刺繡匠師刺繡23。
綜上,清代,在中西貿易中,中國絲綢、瓷器、茶葉向西方的大量輸出,促進了絲瓷茶文化在西方國家傳播,推動了外銷畫、廣彩瓷器、廣繡等清代外銷藝術品大量出口,這些含有絲瓷茶題材的外銷藝術品,見證了中國的絲、瓷、茶文化對歐美國家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18、19世紀輝煌的中西商貿及文化交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