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本文力爭梳理日文書稿中常見的問題類型,并結合日本官方出臺的一些規(guī)范文件,總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供編輯參考使用。
關鍵詞:日文圖書 編輯規(guī)范 中日文混排 書寫
近些年國際版權貿(mào)易活動日益繁榮,加之國內(nèi)讀者的需求更趨多元,出版物的品種構成更加豐富。市面上既有日漢雙語形式的辭書和教材教輔,更有與日本相關的學術專著、大眾讀物、文學對照讀物等。雙語類圖書自不必說,即便是面向非日語讀者的純中文圖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定比重的日語字詞及日式表達。要編輯這類圖書,需要一定的日語功底,更需要豐富的編輯經(jīng)驗。日本文字大致由“假名”和“漢字”構成。盡管兩者都緣于中文漢字,而且有些字詞既可以寫成假名也可以寫成漢字,卻在實際語言環(huán)境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特征和使用規(guī)范,需要相關文字編輯熟悉和掌握。
一、漢字編校規(guī)范
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漢字字形。據(jù)考證,漢字在日本已經(jīng)有1700多年的歷史,此后日文漢字的字形等不斷發(fā)生演變。因此,跟中文漢字一樣,日文漢字也存在新舊字體的問題。為了規(guī)范漢字使用,日本教育廳于1981年出臺了《常用漢字表》,又于2010年出臺《新常用漢字表》,作為出版、教學的漢字書寫指南。在編輯日文書稿時,一般以上述漢字表為指導,對于漢字表中未涉及的“表外漢字”則應該以一般國語辭書的表記規(guī)則作為參照。
其次,中日文混排時常見的漢字相關問題有字體混用、字形混亂等。日文常用排版字體為明朝Mincho、黑體Gothic等。編排時,切不可使用與中文相同的字體,更不能簡單地以中文繁體字取代日文漢字。
比如“繪畫”一詞,中文繁體字是“繪畫”,日文明朝字體是「絵畫」,如果選用日文宋體字就是“絵畫”。幾種書寫十分相近,卻有著微妙的差異。近些年經(jīng)常在一些引進類圖書的封面上見到用宋體字排日文的案例,既不規(guī)范也不美觀。
此外,由于中日文漢字的字形相似度很高,所以在中日文混排的雙語辭書中,需要在編排設計上加以區(qū)分,以免給讀者造成視覺上的混淆。比如中文例證“喜歡讀書”和日文對譯“読書が好きだ”之間,或者以“/”“|”等符號相隔,或者采用不同的顏色。這種情況是其他雙語辭書所見不到的。
二、假名編校規(guī)范
假名根據(jù)字形的不同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據(jù)出現(xiàn)的位置分為“振假名”(用于注音)和“送假名”(用于詞尾)。有關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使用規(guī)則,詳見后述。這里先總結書稿中振假名和送假名的一般處理原則。
1.振假名
其一,振假名用于表示漢字的讀音,其標記位置根據(jù)圖書的不同類別而有所不同。在分欄版式辭書中,振假名多在相應漢字詞之后以括號括起;在通欄版式圖書中,振假名多出現(xiàn)在相應漢字詞的上面。
其二,既然是注音假名,其字號應該盡量小于正文字號。出現(xiàn)在字詞上面時,其注音一定要與單漢字一一對應。比如「日本」與「日本」,相較而言,前者準確反映了單字的讀音,是規(guī)范的做法。
其三,不是所有的日文漢字都需要注音。對于初級入門學習者而言,漢字注音有助于總結拼讀規(guī)律,加深記憶;對于有一定基礎的中高級學習者而言,為常用漢字、簡單漢字、符合一般拼讀規(guī)律的漢字加注讀音,不僅浪費版面,還會給使用者造成困擾,因此需要注音的漢字僅限于難讀字詞、多音字詞、特殊讀音等。非日語學習類圖書中出現(xiàn)日語漢字時也不必多此一舉。
近年來,我國從日本引進了不少日文辭書。由于原版辭書的讀者對象是日本本土讀者,所以其注音假名較少。而對于非母語學習者而言,很多漢字如若不加注讀音就只能借助其他工具書進行二次檢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查閱和學習效率。因此,對于引進版工具書,一定不能“原版引進”,而應該考慮到本國受眾的實際情況做適當“改良”。
2.送假名
作為出現(xiàn)在詞尾的送假名,其書寫方式也具有多樣性。對此,昭和四十八年(1973)日本內(nèi)閣公布《改定送假名的書寫方法》,對日語假名的標記體系做了進一步規(guī)范,我們在編校日語書稿時都應該遵守該規(guī)范。
送假名的作用不容小覷。日語存在很多多音字,憑借送假名就可以區(qū)分發(fā)音和意義等。比如一個“下”字之后就可以后續(xù)以下幾類送假名。
「下がる」? ? さがるsagaru? ? ? ? 向下,下降
「下りる」? ? おりるoriru? ? ? ? ?降落,下車
「下さる」? ? くださるkudasaru? ?請給我
為了提高一般語言生活的效率,現(xiàn)在很多場合都習慣將第三種「下さる」用平假名「くださる」表示,但是前兩種漢字書寫依然較為普遍,因此編輯在審稿過程中一定要火眼金睛,以免因一“字”之差釀成錯誤。
此外,由于《改定送假名的書寫方法》只針對法令條文、公文、報紙雜志、出版物等一般社會生活,并未涉及科技、藝術等專業(yè)領域,也不適用于個人用字習慣問題,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日語經(jīng)貿(mào)術語中存在很多漢字復合詞,這種情況就很少出現(xiàn)送假名。如一般不寫作「貨物引き換え証」,而要用「貨物引換証」表示。
三、漢字與假名的選用規(guī)則
前文主要概述了日文漢字和假名各自的書寫規(guī)范。而日文的書寫習慣是多變的,漢字和假名的使用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一是緣于人們追求簡潔、快速的心理需求,二是出于提高閱讀效率的需要。如果將所有能轉(zhuǎn)換成漢字的字詞全部用漢字表示,會顯得非常生硬;如果將能寫漢字的字詞全部用假名表示,會顯得比較“低幼”(日本童書多半用假名而非漢字)。至于一個字詞究竟應該用漢字還是假名,用哪種假名合適,對于較為規(guī)范的書稿而言,日本出版界多以日本新聞協(xié)會頒布的《新聞常用漢字表》為基準,大致有以下幾種規(guī)則,僅供參考。
1.動植物名稱傾向于用片假名
比如“貓”一詞,其書寫形式經(jīng)歷了“貓→ねこ→ネコ”的轉(zhuǎn)變。因為這些詞都是原汁原味的日語詞(和語),最初借助漢字只是為了表意,沒有表音功能。而寫假名比漢字更省時省力,片假名比平假名更具有辨識度。所以對于動植物名稱的書寫,日本現(xiàn)代國語詞典一般采用片假名。當然,前兩種寫法也是被認可的,只是同一書稿一定遵循統(tǒng)一的原則。
2.多音字(詞)習慣用平假名
日語中一字(詞)多音的情況也較為常見,形同而音義不同,如果用漢字表示會給讀者帶來困惑,甚至產(chǎn)生歧義。如「抱く」一詞有「いだく」「だく」兩種讀音,前者表示地理位置上的“環(huán)繞”以及抽象概念“懷有……心情、志向等”,后者表示具體的肢體動作“摟、抱”。在例句及文章中出現(xiàn)時,直接用平假名更加方便閱讀。
再舉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後」一詞有「あと」「のち」兩種讀音。兩者均表示“……之后”,前者多用于口語,后者多用于書面語,但受個人用語習慣、具體語境等影響,二者的區(qū)別較為模糊。所以書稿中出現(xiàn)該詞時,用假名比用漢字更為直觀。
3.輔助動詞習慣用假名
輔助動詞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用于固定句式中的補助動詞,一種是接在其他動詞后面構成復合動詞的情況。因為主要動詞多用漢字書寫,所以起補充說明作用的輔助動詞可以用假名以示區(qū)別。如「お召し上がりください」中的「ください」作為「召し上がる」(吃喝)的補助動詞,習慣用假名書寫。而復合動詞前面的動詞一般用漢字,后面的動詞一般用假名表示。如與「走り続ける」(繼續(xù)跑)相比,「走りつづける」更為常用。
4.假借字(詞)習慣用假名
日語中的假借字只是起表音作用,無表意功能。隨著日本人漢字水平的逐年退化,假借字首當其沖被假名取而代之。所以無論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教科書,還是工具書中,已經(jīng)很少看到「目出度い」「然し」「所謂」這樣的形式。倘若用原漢字書寫,估計很多日本人都不能正確讀出來。
此外,上述原則只適用于規(guī)范書稿,有些書稿受文體、個人用字習慣等影響,會有不適用上述原則的情況,需要區(qū)別對待。
四、結語
以上主要梳理了圖書編輯在處理日文圖書以及包含日文字詞的一般圖書時要注意的問題及解決思路,并未涉及數(shù)字、標點符號、文本翻譯等方面,而這些也是編輯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希望作為今后的課題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潘鈞.日本漢字的確立及其歷史演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黃新路.日語圖書的編輯工作[J].出版科學,2007,15(2).
3.張欣.日語圖書的編輯方法談[J].編輯之友,2011(9).
4.張俏巖.淺談日漢雙語圖書編輯中常遇到的幾個問題[J].出版廣角,2012(12).
(作者單位系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