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月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124)
《奔跑吧兄弟》節(jié)目是由韓國綜藝running man演變而來,購買版權后在中國大陸上檔,該節(jié)目中幾乎所有模塊如撕名牌游戲、摸暗箱游戲、水上彈跳等都是對韓版的簡單模仿。阿多諾曾在研究流行音樂這個文化工業(yè)典型產品的過程中,更是把它斥為標準化與偽個性化。眾所周知,中國大陸娛樂節(jié)目較多,但是原創(chuàng)內容較少,電視臺一是看重中國市場的龐大,二又急于上檔節(jié)目追求利潤,于是這種直接原版購買版權的方式再快捷不過了,大量播出同質化的娛樂節(jié)目,體現出對傳媒政治與文化功能的冷漠與排斥。雖說外國綜藝引進國內后多多少少會結合中國本土文化,但這種表面上的本土文化結合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都是一種偽個性化,由于大眾文化的傳播快,受眾多,這種表面的個性化會快速轉變?yōu)橐环N標準與模式,可以被無限套用與模仿,可以說這種偽個性化與簡單模仿更加凸顯了大眾文化背景下的浮躁,對于作為文化傳播者的電視臺或者說一檔節(jié)目的制造者來說,他們肩負著向受眾傳遞文化符號、信息的責任,他們直接影響了受眾的文化語境與文化氛圍,受眾就在這些綜藝節(jié)目中困頓、沉溺,仿佛置身于楚門的世界。[1]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具有商品化與物化的特征,具有虛假性與欺騙性,而《奔跑吧兄弟》節(jié)目內容正呈現出這一特點,有人甚至戲稱該節(jié)目的預告永遠比正片精彩。該節(jié)目通過后期的剪輯,包括成員之間刻意放大言語沖突等行為來制造話題、炒作,由于收看這些節(jié)目的群體多為學生群體與女性,通過CP話題的炒作滿足了這一部分受眾瑪麗蘇言情的要求,節(jié)目通過特效制作、后期剪輯讓受眾看到導演想要受眾看到的,可以說該節(jié)目正體現了在文化傳播背后的操縱者的所作所為,所有的文化表征與意義建構都是由節(jié)目幕后的傳播統(tǒng)治者說了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顛倒是非,呈現出強烈的虛假性與欺騙性,隨著媒介的發(fā)展,大眾媒介顛覆了個人在文化生產中的地位并且壟斷了文化生產的絕對權力,那么要想達到某種效果就極其簡單了,其中的虛假性與欺騙性不言而喻。
該節(jié)目中為了制造笑點,明星不遺余力地塑造個人人設,在綜藝節(jié)目中,蠢萌成了笑點,聰明在綜藝節(jié)目中反而不是好事。主持人鄧超在其中一期節(jié)目中學霸的“霸”字不會寫,制造了滿滿的笑點,戲弄模仿代替了古典音樂,嘻嘻哈哈上躥下跳成了“霓裳羽衣”。在“媒介奇觀”的邏輯主導之下,娛樂節(jié)目把狂歡推向極致。在大眾文化背景下,人們一直強調文化雅俗共賞,但是雅與俗是有主次地位之分的,在娛樂至死的精神觀念主導下,俗文化搖身成為“主流文化”,在娛樂節(jié)目中,雅卻被邊緣化,但社會的發(fā)展必須靠主流文化與主流價值觀念來推動,《奔跑吧兄弟》節(jié)目在娛樂過后卻鉆了主流價值觀念的空子,每期節(jié)目用最后的總結來升華節(jié)目,作為文化傳播者的媒體與節(jié)目制造者肩負著弘揚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職責,這要求他們加強對節(jié)目品質的理性判斷,而不是作為一個任務在每期節(jié)目最后一筆帶過。傳播者運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剪輯、視覺沖擊讓人們過渡沉溺在這種媒介奇觀之下,受眾漸漸失去自己的思想,被節(jié)目牽著鼻子走,所以受眾在看完類似綜藝后總會有一種無聊狂歡過后的空虛感,漸漸失去對現實世界的理性精神,娛樂至死成為自我安慰的宣言。[2]
文化工業(yè)時代把一切藝術品都變?yōu)榱松唐?,文化作為人類內心精神沉淀的外在表現,是為了推動社會發(fā)展與凈化心靈的,可是商業(yè)化的外衣將文化變?yōu)榱伺c利益直接掛鉤的中介,娛樂節(jié)目中添加的各種文化形式不是自然而然的表現,而是為了提升收視率,文化對心靈的洗禮變?yōu)樾Q食。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強加給受眾的東西,受眾只是一味地接收媒介信息并且麻木不仁地受其擺布,在如今電視節(jié)目的炒作性剪輯來看,確實有這種欺騙性的存在。對于文化傳播主體來說,一定要讓理性回歸,不能被收視率、利益各種表象蒙蔽,文化傳播主體的身份就意味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對于受眾來說更是如此,讓理性回歸,過度娛樂永遠只能停留在精神表層而永遠無法直擊心靈深處。
在工業(yè)文化語境下,趨利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撐一些事物前進的動力,但一切都需要在理性判斷下協調發(fā)展。在獲取利益與傳播文化的雙重需求下,經濟利益與現實文化的比重需要協調好,保證節(jié)目的品質,又保證節(jié)目獲取經濟支撐的來源。同樣,受眾也需要協調,娛樂節(jié)目應該是對于真善美的愉悅體驗,而不是我們滿足獵奇心理的方式,娛樂是必不可少的,在繁忙的現實世界里,我們需要媒介為我們提供片刻的“逃避場所”??傊瑹o論是受眾還是文化傳播主體,都要協調好各方因素。[3]
精英文化似乎成了少數人的特權,大眾文化好像成了與精英文化對立的一種文化形式,大眾文化代表了大多數人,而精英文化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少數優(yōu)秀人物的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沒有孰是孰非,精英文化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這就導致了其余大眾自然“抱團”與之對抗,或者說大眾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從一開始就從自我內心拒絕向精英文化靠近,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都是這個社會需要的,畢竟社會的階層性是無法消除的。《奔跑吧兄弟》等一系列綜藝節(jié)目就是大眾文化的產物,如果說大眾文化能既擁有被大眾接受、通俗易懂的特性,又能有向精英文化靠近的趨勢,那么這絕對能在一定程度遏制泛娛樂化的出現?,F如今央視出品的一些綜藝節(jié)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jié)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以綜藝這種節(jié)目形式靠近受眾,讓受眾接受,傳遞中國精華的文化內涵,這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有機結合。
《奔跑吧兄弟》作為大眾文化的典型產品,它完完全全反映出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緣由,這種文化產品呈現出了強烈的欺騙性與虛假性,節(jié)目形式的偽個性化與簡單模仿使社會文化朝著單一、一成不變的方向發(fā)展,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是有其合理性與正確性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始終保持著法蘭克福學派天生悲觀的論調,悲觀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社會永遠都是前進與發(fā)展的,主流文化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因此,我們要保持這種理念,當社會文化朝向虛假性與欺騙性發(fā)展時,我們就要進行批判,同時也要永遠保持對社會前進發(fā)展的強大信念,這樣法蘭克福學派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我們也能保持批判精神而不被大眾文化左右。
[1] 鄭端.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及其現實意義[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7(04):38-43.
[2] 代海燕.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反思[D].中國石油大學,2008.
[3] 江媛.戶外真人秀節(jié)目《奔跑吧兄弟》熱播后的冷思考[J].新聞世界,2015(0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