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質純
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新興媒介技術己經脫離了國界的束縛。在這個過程中,媒介也向外傳播著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在這個雙向傳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媒介。電影作為一種媒介,通過眼神、動作、音樂等方式與世界各國的人進行交流,達到其傳播目的。電影無國界,它作為一種全球文化傳播的載體,自然也承擔了文化交流的責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界掀起了一陣翻拍熱。借鑒別國成功電影的經驗,將其本土化包裝后重新推向市場,被翻拍電影往往有著高知名度、自帶流量等特征,品牌效應和“懷舊”因素最終能將翻拍電影推向成功。中國與日韓文化具有共通性,過去翻拍對象以韓國電影為主。但翻拍的日本電影僅有前不久上映的《嫌疑人X的獻身》,所以吳宇森導演對日本電影《追捕》的翻拍,是經典的延續(xù),也是對故事的創(chuàng)新。
《追捕》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涉過憤怒的河》,吳宇森版的《追捕》并不完全是重拍舊的經典《追捕》,因為涉及版權問題,與原著小說里描述的70年代的故事不一樣。吳宇森融入自己的想法,將這個故事拉到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日版的《追捕》,杜丘是一個檢察廳的檢察官,新版電影里的杜丘是一個在日本的制藥企業(yè)聘請來的中國籍國際律師,他中了奸人陷阱,一邊努力逃跑一邊為自己洗清罪名。女主角真由美,也從原版地道的日本人變成了新版里的中日混血,語言的相通,使新版中男女主角的關系變得自然。
因中日兩國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背景,受眾在對電影的理解程度上存在差異。而吳宇森導演將《追捕》中的人物角色進行了中式改良,使電影符合中國受眾的主流審美。由此可見,在翻拍電影時,不僅要注重國家與國家間的跨文化交流,使翻拍電影更適合本國受眾,。
熟悉吳宇森電影風格的人都知道,他的電影充斥著義氣、豪情、英雄、暴力美學。在翻拍日版電影《追捕》時,他既使用了原來的人物讓觀眾懷舊,又在情節(jié)上進行創(chuàng)新,打上具有鮮明“吳氏色彩”的標簽。吳宇森在電影中弘揚的是一貫的江湖道義和俠氣,他一直堅信:電影即是生活,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人情味,最后的英雄也是有人情味的英雄。吳宇森所有的電影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內核——“情義”。
“雙雄”“槍戰(zhàn)”“白鴿”是吳宇森電影的三大主要元素。在這部電影里,吳宇森加入自己最拿手的槍戰(zhàn)動作元素,把這個日本風格的推理故事變成了一個具有鮮明“吳氏色彩”的槍戰(zhàn)犯罪片。原著里戲份并不多的矢村警長,在新版中成為杜丘平行的另一男主角,二人從互相敵對到最后并肩作戰(zhàn),顯然又滿足了吳氏電影里的“雙雄”設定。白鴿飛出,是吳氏電影的標志性橋段。在新版《追捕》中,杜丘與矢村警長的槍戰(zhàn)在白鴿的放飛中更加精彩,電影中經典的一幕當屬白鴿擋住矢村的視線讓杜丘成功逃脫。
在吳宇森的電影中暴力美學經常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擅長用慢鏡頭來表現(xiàn)激烈的槍戰(zhàn),本來是觸目驚心的廝殺、格斗,卻被這樣的拍攝手法顯得清新、溫柔??催^吳宇森的電影,觀眾往往會感覺原來“暴力也可以是美麗的”,他用浪漫、詩意的手法表現(xiàn)了一個激烈血腥的場面,這其中充滿一種美妙的旋律。
與日版電影不同的是,在新版《追捕》中,吳宇森用獨特的鏡頭語言來講述了一個新故事,在打斗戲中用慢鏡頭、定格等拍攝手法,營造出鏡頭運動的節(jié)奏感,承襲了江湖風格中的俠骨柔情。在新版《追捕》中,增加了矢村警長的戲份,讓其站在了與杜丘并肩作戰(zhàn)的這條線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武俠片里“情義”的特征??傊?,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性格中既含有傲骨的氣質成分,又兼具信守諾言、樂于助人,情與理并重的豪爽武人品格。
翻拍一個已經在70年代就取得成功的電影,是取得二次成功的保障,也是對原創(chuàng)在觀眾心中地位的一次挑戰(zhàn),因為這不僅僅是電影本身版權的問題,還要面對文化差異等問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日版《追捕》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經典電影,它反映了當時的日本文化。但由于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日版《追捕》的內容表達無法讓中國觀眾真正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40余年后,受眾群體發(fā)生了改變,可能會造成日版《追捕》的傳播障礙。而經過吳宇森改編后的《追捕》,是按照中國文化的主導話語結構和中國受眾的娛樂需求及審美取向進行編碼,這樣一來,其在中國的傳播中會更加廣泛。
翻拍國外的電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發(fā)展迅猛,但存在著同質化現(xiàn)象愈加嚴重的趨勢,跟風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翻拍外國電影拓寬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視野,彌補了之前比較缺失的電影類型。除此之外,近年來商業(yè)電影的巨大利益驅使國內電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但一些電影的制作水平往往不盡如人意,故事的薄弱更是經常受到觀眾質疑。翻拍的電影通常是選用之前獲得成功,故事完整人物豐滿的佳作,翻拍也不會出錯,同時提高了本國的制作水平。
翻拍外國電影暴露了中國電影市場優(yōu)秀原創(chuàng)作品的貧瘠。尤其是近幾年翻拍電影在商業(yè)上有巨大的吸金潛力,更多的商業(yè)電影制片開始往翻拍優(yōu)秀電影方向發(fā)展,打著“致敬”的旗號一味要求還原,卻缺少時代創(chuàng)造性。這就有些用力過猛,導致濫竽充數(shù)的電影破壞了應有的市場和諧。
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翻拍電影仍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例如,翻拍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主導話語權進行編碼的,沒有考慮到其他文化背景的受眾能否通過自己的審美習慣對電影內容進行解碼,所以會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誤解、誤讀等情況,這就要求制片方在翻拍電影的過程中把握好跨文化傳播的電影語言轉譯。
翻拍電影不僅成為近段時間文藝界的主流,同時也是電影導演向經典電影致敬的緬懷方式。電影迷們喜歡追憶經典電影中的經典場景、對白和歌曲,來抒發(fā)共同的情懷,而翻拍電影既滿足了過去的回憶,又帶來了新的感受,讓觀眾們體驗到了優(yōu)秀作品的魅力。于是,翻拍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筆者認為,翻拍電影的成功之道在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積極學習他國電影優(yōu)秀之處的同時也要融合本國電影的實際情況,切記不可“照貓畫虎”,一味追求商業(yè)利益。
[1]王寶民.一場關于電影翻拍的“趣味游戲”一談邁克爾·哈內克對自己舊作《趣味游戲》的逐鏡翻拍[J].當代電影,2015(6):116-120.
[2]周文萍.外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研究—以《十二公民》等電影為例[J].當代電影,2016(5):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