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帆
(福建省建甌市芝山中心小學,福建 建甌)
所謂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習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文章學習的前提,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寫作的目的和思路,明確其中要傳達的核心要義,并對情感方向有一個把控。由于小學生年紀小,對于文章的理解經常不夠深刻,在朗讀過程中因技巧的缺乏也會影響整體閱讀的質量。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科學的方法引導他們,讓學生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并在朗讀中有所收獲。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能夠將文章讀特別得流暢、沒有錯別字,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小學生上學時間短,很多字詞還沒有學習到,在朗讀中難免遇到生僻字,影響閱讀的質量和效果。基于這樣的情況,語文教師必須夯實學生的基本功,提高學生的識字量,保證發(fā)音的準確性。也就是說,教師應該選擇適宜學生閱讀的文本,文章中的生字盡量要少,一旦遇到還沒有學習到的詞匯,則要幫助學生進行積累。尤其是1~3年級的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更是不多,作為教師要做好指導教學,通過長期的積累打好他們朗讀的基礎。另外,教師也可以在遇到生字詞較多的文章時進行泛讀,先將生字詞進行講解,再組織學生朗讀。
小學生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是專家學者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特點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文本,適應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很多文章都包含深刻的情感,起到塑造良好思想的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夠流暢地讀出文章,還要通過朗讀幫助他們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更好地完善自我。所以,指導學生有情感地朗讀是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師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朗讀中分析作者對五星紅旗所抱有的情感,然后讓學生了解紅旗誕生的歷史,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等到教學《金色的魚鉤》的時候,則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朗讀時應該帶著怎樣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朗讀能力。
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需要精心營造與朗讀內容相關的特殊情境,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內容,并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引導他們在自由想象下進行朗讀。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語文課文時,與朗讀內容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出特殊的情境,通過對小學生想象能力的激發(fā),將他們帶入課文內容所描寫的意境中,引導他們深度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意義。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準確把握語文課文的意境,然后與小學生的想象能力、知識水平、年齡特征和生活體驗等相結合,精心營造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節(jié)。在朗讀實踐中,教師靈活引導學生,讓他們在特殊的意境下朗讀課文,推動其對文章的學習和理解,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與朗讀能力。
我國在新頒布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應該不斷向外擴展,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光靠課上時間和教材上的文本是遠遠不夠的。要擴展學生的眼界,豐富朗讀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資料。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整合好課外資源,選擇適宜學生朗讀的課外讀物,并將其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在業(yè)余時間也能夠鍛煉自己的朗讀能力。同時為了給學生朗讀學習提供展示的平臺,教師還可以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上臺講講自己朗讀的文章,總結一下自己在朗讀中學到的知識,以便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為朗讀學習提供更多的方法。
總之,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基礎、最核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有效地開展朗讀教學,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具體而言,要打好基礎教學,通過指導教學讓他們明確文章蘊含的情感,豐富朗讀的材料,并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