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俠
我生活在一個風(fēng)情萬種,有著厚重歷史積淀的小城。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錯落在周圍的幾個方位。古老的楚城墻殘留著幾處斷垣。秦時明月漢時風(fēng),掠過彌漫著現(xiàn)代氣息的天空。恐龍蛋化石遺址,埋葬著一個比人類更為遙遠的白堊紀時代。站在城市的邊緣,帶著審視的目光,你會發(fā)現(xiàn),它像極了一本厚重的線裝書,寓意無窮。
唯獨你,值此一生,成為永恒。一個地域的情結(jié),從小根植在心靈深處,八百里伏牛山,它是我家鄉(xiāng)的地域。我嘗試著撫摸它的心跳,是灌河水滋養(yǎng)著它。在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心地帶,這個美麗的山城——西峽,就像是一幅酣暢、浪漫、錦繡的畫卷。
西峽的山和水
故鄉(xiāng)極像一首詩和一幅畫,晚霞飄落之后變得極為朦朧和詩意。故鄉(xiāng)人的日子過得很平靜,很優(yōu)雅。他們仿佛知道,造物主給他們的這方天地,就是讓他們享受生活的平靜。平靜到每天都在重復(fù)著千篇一律的日子。
故鄉(xiāng)的河流卻并不平靜,河水在八百里伏牛山中奔流不息,日夜流淌著故鄉(xiāng)許多人的夢。故鄉(xiāng)人的夢就像故鄉(xiāng)的河,九曲十八彎,生命不止,奔騰不息。
故鄉(xiāng)的詩意蘊含在西峽的每一座山峰上和每一條河流里。故鄉(xiāng)的美,不僅僅是巍峨蒼茫的群山,還有縱橫飄逸變化萬千的水。家鄉(xiāng)的水是清幽和奔放的交織,家鄉(xiāng)的水是淺吟和豪邁的組合。
多年之后,在外游蕩過的我,感到自己的內(nèi)心里有著一種無法稀釋的情愫,折磨著我的靈魂。有時聽到一些熟悉的聲音,都會想起自己小時侯的故事來,每每靜夜睡不著,躺在床上,心底便唱起了故鄉(xiāng)那古老的歌謠。月亮很近,星星很遠,故鄉(xiāng)的歌謠始終讓我走不出一種很真切、很貼近的聲音。那便是故鄉(xiāng)的詩意。
故鄉(xiāng)在秦嶺以南,高高的秦嶺像一面巨大的屏障,阻擋了許多寒流,使家鄉(xiāng)春意盎然的時間自然延長,素有“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葉落遲”之稱。三條國道在西峽相互交匯,寧西鐵路隆隆的火車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西安至南京的高速縮短了龍鄉(xiāng)與都市的距離,更有滬陜高速穿越全境。故鄉(xiāng)停泊在長江流域,當一只只白鸛,順著南方的河流飛翔到鸛河上空時,南方濕潤柔和的空氣帶著些許飄搖的雨絲,把西峽的土地悄悄地濕潤了。因此,西峽的山水既帶著北方的雄渾與磅礴、大氣與浪漫,又帶著南方的濕潤和婉約、清秀與嫵媚。
被譽為“綠色王國,天然氧吧”的西峽,被群山環(huán)抱著。老界嶺生態(tài)旅游區(qū)群山疊翠、林海蒼莽、四季景色異彩紛呈。它不僅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浩浩長江、黃河在中原的分水嶺。伏牛山主峰犄角尖,薈萃了八百里伏牛山的旖旎和壯美,是我國豐富的生物物種基因庫之一,千年銀杏、千年杜鵑、國寶連香等隨處可見。被譽為“中原神農(nóng)架”的野人谷,曲徑通幽。燃燈寺紅墻畫棟隱于翠柏之中,晨鐘暮鼓響徹云霄,經(jīng)音佛樂余音裊裊,朵朵白云纏繞山腰。在西峽流傳著一句民謠:“東蓮花,西燃燈,中間有座阿婆城。”“阿婆城”在今西峽縣城的西北角,當年為唐武則天所建,今叫紫金城(小城),給燃燈寺帶來幾分神秘。當然它也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蘊,西周初年為古若國屬地并設(shè)為白羽邑,公元前524-506年曾為許國都,秦時制析縣,古史曰:“陸通秦晉、水達吳楚”、“山產(chǎn)百貨風(fēng)行,千里萬商云集”。更留下了許多圣哲賢達的傳奇蹤跡:孔子回車返魯,屈原苦諫楚王,武則天建造行宮,李自成兵屯西坪操場,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蘇轍、司馬光等都曾游歷于此而留名作,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曾出任西峽縣令留下了一百多首歌頌西峽山水田園的佳作。
山巒是一個地域的風(fēng)骨,而水則滋潤著一個地域的靈魂。
故鄉(xiāng)的詩意流淌在河流之上。鸛河、淇河兩大河流,匯集了溝壑峰巒中的清泉溪流,經(jīng)漢水潺潺湲湲注入長江?!爸性谝黄钡臉?,攪動著十九公里的雪白浪花,在蜿蜒曲折的河流中,大家盡情地搏浪闖灘,戲水嬉鬧。不經(jīng)意間,湍急的河水早已打濕了衣服。放眼鸛河兩岸,奇石勝境,琳瑯滿目。自然落差達2000米的龍?zhí)稖?,瀑密、潭幽、水澈、石奇、林茂,使人目不暇接。石門湖使西峽北部崇山峻嶺間形成了高峽平湖的又一景觀。山水畫廊宛如漓江,被稱為小三峽。一線瀑飛流直下,鳳凰泉四季噴涌,群山環(huán)繞碧波蕩漾。山映湖中,山水相連,美不勝收。秀水灣的竹筏,篝火晚會,在湖光山色中勾勒出豪邁的寫意水墨畫。
故鄉(xiāng)的詩意跌宕在嵯峨神奇的溶洞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使伏牛山遍布千姿百態(tài)的溶洞。蝙蝠洞、荷花洞、老君洞、地下河、栩栩如生的鐘乳石星羅棋布,實屬中原僅有,北方獨特。張揚著鬼斧神工的自然玄機,出神入化,如人間仙境。在西峽伏牛山腹地新發(fā)現(xiàn)的放射性溶洞群,更是令人稱奇。里邊奇形怪狀的石鐘乳、石筍全部呈半透明狀態(tài),像一尊尊潔白無瑕的玉雕,經(jīng)燈光照射,滿洞晶瑩剔透。
恢宏和寧靜編織出西峽這片皇天厚土的粗獷與靈秀,氤氳出了西峽這片土地的靈秀和飄逸。
望著郊外那一畦畦碧綠的莊稼,還有那一群群悠閑的牛羊,聆聽著遙遠的地方傳來布谷鳥的啼聲,還有那一聲聲蟬鳴,我的腦海里就會展現(xiàn)出那熟悉的景致,便會想起自己在故鄉(xiāng)的日子。我的故鄉(xiāng)從一個村莊開始。我清楚地記得,夏天里,從樹葉間吹來的涼風(fēng),清爽有致。田地里正在茁壯成長的莊稼,在陽光的沐浴下,散發(fā)著那股特有的沁人肺腑的芳香。
故鄉(xiāng)的詩意在村莊里。太陽是暖暖融融的,風(fēng)是柔柔和和的,花喜鵲和麻雀跳躍在墻頭上、樹葉間,嘰喳亂叫,空氣新鮮,令人沉醉。故鄉(xiāng)的人會生活,逍遙自在。
故鄉(xiāng)的詩意在鸛河邊,在時代廣場的空氣里。每當夜幕降臨,廣場上空華燈齊放,地上星光閃爍,五彩繽紛的噴泉隨音樂起伏噴涌。跳舞的人群,做健身操的小團體,或漫步林蔭小道,或在亭臺休憩。燈光噴泉交相輝映,小橋流水、跑道、園林、池塘里漫游的觀賞魚,悠然自在,一番“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景象。
為了生計而勞作的繁忙和噪雜,都在呼嘯而過的日子里,變成了這首主旋律上跳動的音符。湖光山色之間,疊印著奮斗者揮舞的手臂,這片土地的容顏,被創(chuàng)業(yè)者們裝扮得圖畫般艷麗。我只能說,我愛這片土地。地域的風(fēng)光帶來的銳氣,在我們的心里充滿生機。我愛這片土地自強不息的骨氣。
“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我愛這片土地,它沒有大都市的喧囂,卻鑲嵌著蔚藍色的萬里碧空,那瀟灑漂浮的云朵,編織成與隱隱草坡、泱泱綠水交相輝映的瑰麗圖騰。
故鄉(xiāng)的詩意在土地里,在村莊里,在河水里,在古樸的民情與縷縷繚繞的炊煙里,更在我的心底里。我的心底里,感覺到處都是故鄉(xiāng)馥郁的麥田,還有剛剛萌芽的草味和油菜花的香味,散放著沁涼的香氣。嗅著這香氣,故鄉(xiāng)的人披著晚炊的煙靄,在田野里,在河水旁,心里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甜蜜的顫動,輕松而恬靜地散著幸福的步子。晚霞也追逐而來,渲染著故鄉(xiāng)情韻的氣氛。是啊,故鄉(xiāng)依山傍水,故鄉(xiāng)人就應(yīng)該有許多如詩如畫的生活。當我面對微紅的爛漫醉在恬靜的風(fēng)韻中時,故鄉(xiāng)的那份根深蒂固的泥土氣息,便柔韌于心中。故鄉(xiāng)的那根情絲,似乎正親切地呼喚著我的乳名,牽動著我滲入骨子里的那份土氣,猶如埋藏在心底的一顆種子,浸在心泉里豐潤著,一拱一拱地抽芽。
故鄉(xiāng)的山水將自然的和諧與淳厚,還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渲染得無比豐饒而美麗。
“離鄉(xiāng)離土不離音,改名改字不改姓”。鄉(xiāng)音和姓氏一樣,像胎記烙印在游子的身上,張揚著一個人的招牌,陪伴終生。
“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倍嗌汆l(xiāng)情就因聞聽鄉(xiāng)音而被煽動。故鄉(xiāng)的人情世故簡單如一甕陳年老窖,置身其中,不由得你不心醉。不管游子的旅程走得多遠,生命的根本永遠銘植在故鄉(xiāng)。
初見紫荊花
過善水廣場,入太清谷,伴潺潺水聲,沿小徑漸入幽境。不經(jīng)意間,驀然看到漫山遍野的一片姹紫嫣紅,有些訝異,有些驚喜。原來這就是紫荊花!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意外邂逅?!半s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韋應(yīng)物寫《見紫荊花》時,想來也是四月天。在我的眼前是這樣一番景象,嵯峨險峻的山廓,滿目的鵝黃蒼翠之間,點綴著一團團一簇簇粉紅色的紫荊花,輕柔飄逸如落霞般。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與老子騎青牛的肅穆莊重豁然不同的,是入太清谷以后的自然隨意。純原生態(tài)的太清谷,野人谷,植被茂密旺盛。紫荊花就在那種渾然天成的畫廊中,自由旖旎著,彌漫著沁人肺腑的清香。老君洞的野生紫荊花有10萬余畝,具有花株密、花期長、花型好、面積大等特點。在中原地區(qū)非常獨特。受高山氣候影響,紫荊花由山下而上逐次開放,形成了花期較長、變換多姿的奇特景觀。
紫荊花,又名烏桑花。傳說中,烏桑是天宮的神樹,烏?;ㄊ翘炫畟兩⒒〞r的專用花。烏桑全身皆寶,花能駐顏美發(fā),葉能洗浴爽身,根能益壽延年,因為這種神奇的天宮神花能賜福、降祥、保太平,所以它成了王母娘娘最喜歡的花,為了不讓它流落人間,她把花種裝在羊脂玉瓶中,秘密貯藏。除了她和紫霞仙子,誰也不知道花種放在什么地方。后來紫霞仙子私自下凡,化名織女與牛郎結(jié)為夫妻。盛怒之下的王母將紫霞仙子帶回天庭,關(guān)在一個小屋里,讓她每天紡織,以示懲戒。紫霞仙子天天垂淚,茶飯不思,王母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允許她每年七月初七與牛郎鵲橋相會一次,還讓她繼續(xù)照看天宮里的烏桑樹。紫霞仙子從牛郎那里得知,鄉(xiāng)親們得了一種怪病,全身瘙癢,頭發(fā)干枯,得了怪病的人狂燥不安,無心耕種。紫霞仙子偷偷取出了裝滿烏桑花種的羊脂玉瓶,將烏桑的功用告訴牛郎,讓他將種子帶回凡間,遍植廣種,用烏桑治好鄉(xiāng)親們的病。后來,鄉(xiāng)親們用烏桑的葉和根泡水沐浴全身,怪病竟不治自愈,人們重回健康,村子里又恢復(fù)了恬淡安適的景象。人們?yōu)榱思o念美麗善良的紫霞仙子,就把這種花叫做紫荊花。因為民間流傳這種花的花語是“矢志不渝,不離不棄”,所以紫荊花被許多年輕人當作愛情的信物,送給自己最心愛的人。
抬起頭,靜靜地聆聽紫荊花的花語,對著滿樹粉紅色的花朵綻放一個最美麗的笑容。這一瞬間,紫荊花烙上了我的心底。
進野人谷,撲面而來的是峽谷里的風(fēng),挾帶著潤澤的溪流,痛快淋漓。沐著清爽的峽風(fēng),站在絕壁棧道上,看霧靄托著遠峰,深秀如蓬萊仙島,升空的感覺、飛天的意念,會讓你久積于身心的疲憊蕩然無存。瀑布或輕盈飄逸,或狂放豪邁。置身崖頂,俯瞰腳下,驚魂的感覺如此真實,這種懸空的感覺真真切切,把你引向一個未知的天空。你的視野開始無限伸展,遍野的紫荊花構(gòu)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蔚為壯觀。
云霧時而飄逸揮灑,時而駐足凝眸,與連綿的山峰構(gòu)成的脊線纏綿流連,像是大自然造就的一處天然大舞臺。潭則多為石潭,經(jīng)過億萬年瀑布的沖擊、打磨,有的像圓碩的水缸深不見低;有的像巨大的玉盤清澈透明,空靈得能辨清巖體上的紋理、脈絡(luò)。飛瀑成潭,潭滿則瀉,瀉則成瀑,瀑潭相連。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野人谷別具一格的地理風(fēng)貌,也造就了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特點。沿途茂林修竹、小橋流水,環(huán)境優(yōu)美,是一處隱逸于紅塵之外的“桃源樂土”。 它帶給你奇妙的幻想,幻想著自己是一個隱者,尋一方凈土,寄情與流觴曲水,以閑云野鶴為伴,以清風(fēng)明月為伍。閑,則觀花賞月,聆聽風(fēng)聲鳥鳴;靜,則一杯香茗,一卷書,一抹斜陽,一壺酒。
在古代,紫荊花被用來比擬親情,象征兄弟和睦、家業(yè)興旺。
站在紫荊樹下,那一樹的紫荊花,搖曳多姿,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自成一格。感覺到它溫柔的氣息,感受花語中濃濃的親情與淡淡的思念,心里泛起無法言說的歡喜。紫荊的花很小,很香,極素雅,一花五瓣,下面一瓣特大,左右對稱似蝶形,形如一群翩飛的蝴蝶,淡淡地沁著香氣。
沿小徑攀緣,跨越斧立的峭壁,繞過盤根錯節(jié)的植被和藤蔓,山上、路旁、溝沿到處都能見到紫荊花的美麗身影,枝葉扶疏、花團錦簇,紅云微嵐,一片綺麗。一叢叢、一簇簇,錯落有致地盛開于懸崖、峰腰。荊,多枝杈,曲度美,去皮后光亮可人,古代婦女把它做成梳妝簪髻的發(fā)釵,稱為“荊釵”。紫荊原為落葉喬木,經(jīng)栽培后通常為灌木,花簇生于老枝上,野生紫荊可高達15米,人工栽培的也有一人多高,藍天白云,沁入肺腑的清香,極目所望的翠綠,好一幅天然大寫意。
離開那一樹繁華,紫荊花的花語依然在夢中呢喃。每一個人對于花,都會有自己的偏愛。紫荊花不是我最鐘愛的花,但卻是我記憶中常開不敗的,最絢麗的那一朵花。舊時的光陰在一片片濃綠和一瓣瓣粉紅中飛舞如蝶?;ㄩ_花落間,我也悄悄地告別了那些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人,告別了歡樂和眼淚,黑夜里靜待清風(fēng)明月作陪,待雨露來時,洗盡鉛華,明月珍珠,別有一番妖嬈。我靜對著一輪明月和這一樹繁花,安靜地想著我的人生。羨慕著草木無情,只管隨著季節(jié)的變遷,花開花落,一榮一枯,世事浮云,無牽無掛。唯有紫荊花的花語在風(fēng)雨中守候成永遠,唯有每年春天的那場花瓣雨中氤氳著當年的溫暖!紫荊花依舊笑春風(fēng),紫荊花的花語在風(fēng)中彌漫成心香無數(shù)。
美麗鄉(xiāng)村白廟
沿環(huán)城傍水的濱河路前行,穿過大橋經(jīng)獼猴桃觀光大道,向西十幾里,就進入了美麗鄉(xiāng)村前營。美麗鄉(xiāng)村前營,以它獨特的風(fēng)姿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前營村白廟居住區(qū)的農(nóng)耕文化,鄉(xiāng)土主題建設(shè)更是吸引了大批的人慕名前來參觀游玩。絡(luò)繹不絕的人流、車流,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
道路兩旁異彩紛呈的彩燈,與綠色的長廊,搭建出渾然天成的田園風(fēng)光。走在城市與鄉(xiāng)村接壤的綠色長廊里,感受久別的鄉(xiāng)土氣息,心中總會涌動著異樣的情愫和感動。
沿整潔的柏油馬路行駛,白廟村從前方迎面而來。村口石砌的墻壁上鑲嵌著兩個圓型磨盤,“白廟”兩個字帶著古樸與堅實出現(xiàn)在面前。
走在通往白廟的路上,一石、一磚、一瓦、一木,無一不讓我品味出滿滿的家鄉(xiāng)味道。青磚紅瓦上的“印象老家”,沖擊著你的感官。古木匾坊門框,樹皮蓋頂,匾額上雕刻著“記住鄉(xiāng)愁”,兩邊柱子上掛著成串的玉米棒,喚醒了游子的心。
相繼出現(xiàn)在視野里的農(nóng)具,耕作用品,給了我太多的驚艷,它就像農(nóng)耕文化的柵欄,緩緩打開一扇厚重的門,把古老的歷史重現(xiàn)。
水轉(zhuǎn),路轉(zhuǎn),文化廣場古老的編鐘架、巨型算盤、草棚、糧倉、一座座雕塑,走進你的視野,向人們展示著早已失傳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前期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飽含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都能讓你給孩子們講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打鐵、修鞋、磨刀、剃頭理發(fā)、編竹筐、泥瓦匠、木工、鍛造磨盤、彈棉花,這些青銅雕像,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勞動場景。
文化廣場旁邊的巷口,屋旁一架轆轤井,“飲水思源”幾個字,讓你能感受到泉水的甘甜味道。墻角幾個陶罐,門前幾扇磨盤,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諧。
巷口“老家真好”幾個字,似乎在牽引著你回家的腳步。
漫步巷道,更多的場景一一呈現(xiàn)。
木工工具展示墻上,木錛、鑿子、刨子、鋸、板斧等等一應(yīng)俱全??粗矍暗墓ぞ?,記憶中做床打柜子的景象浮現(xiàn)腦海,鼻端甚至有淡淡的松木香飄過。
斗笠、蓑衣、草鞋、魚簍,幻化成一幅絕美畫面:清清河水里,一蓑笠翁,從手持的魚叉上,取下鮮活的魚兒,放入腰間懸掛的魚簍,紫黑的臉膛,泛著幸福的微笑。
另一面墻邊展示的工具,讓你仿佛看到了麥子從收割到裝倉的整個流程。一排鐮刀、耙子、木锨、叉、割麥子打麥粒用的工具,邊上放著一部手搖揚灰機。揚灰機上寬下窄的方斗倒上夾雜著麥糠跟灰土的麥粒,方斗下面有個控制流量的擋板,打開擋板,麥粒流下來的時候,通過手搖的風(fēng)扇葉吹走麥糠灰土,下面出糧口就是干凈的麥粒,用袋子接著就行。
獨輪車、紡花車、織布機、大桿秤、鍘刀,這些久違的古董一樣的工具,是五六十年代最美好的記憶。
酒壇、石磙、石磨、一串辣椒、一辮蒜頭、幾吊玉米,夾雜著用豆子、花生、小麥粘成“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字樣的曬籮,簡直讓人挪不開腳步。
它們帶來遠古時期的生活氣息,帶給我們溫暖的回憶。
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源,歷史淵源,早在先秦時期民間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這些描述農(nóng)村生活景象的記載?,F(xiàn)在都一一地再現(xiàn)。
看著身邊摩肩接踵的人流,心也跟著一起飛揚。夢里向往的地方,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
居住地農(nóng)民那自豪幸福的笑,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讓你也忍不住要咧開嘴角笑,舒展在每一個人臉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歌謠不老,歲月如梭。
家鄉(xiāng)的變化就是世界的變化,家鄉(xiāng)人的心里有多寬,整個世界就會有多大。
歷史在這里停留、輾轉(zhuǎn),留下風(fēng),留下云,留下一些不能留下痕跡的記憶。留下一代代的人群,不知疲倦地唱著古老的歌謠。也在西峽游子的心中留下一道永遠的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