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祺
摘 要:針織成型服裝是伴隨著由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世界編織技術的進步而發(fā)展起來的。通過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局部編織工藝的運用實例,了解到局部編織工藝的運用手法受到編織技術、大眾審美和流行的影響。對這一工藝的理論和實例進行梳理可以為創(chuàng)新性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服裝;針織成型;局部編織
局部編織( 通常簡稱局編)又稱楔形編織,它是針織成型服裝中重要、且運用廣泛的一種編織方式。在編織時,使有些編織織針暫時退出編織,但針上的線圈不從針上退下來,當需要時再重新進入編織,以形成特殊的織物結構。并可根據需要,隨時使停止織針恢復工作從而編織出各種形狀的編織方法。針織成型服裝是伴隨著由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世界編織技術的進步而發(fā)展起來的。工業(yè)革命以后,機械編織逐漸代替了手工編織,20世紀電腦橫機時代到來,所以本文以此為分界點,從手工編織和電腦橫機編織兩大方面來討論局部編織工藝技術發(fā)展對針織成型服裝設計的影響。
一、二十世紀70年代之前的局部編織設計
針織品的歷史由來已久,國外最早期的類似針織制品為現存于英國雷士德博物館內,埃及古墓出土的5世紀羊毛襪。之所以稱之為類似針織技術,是因為它不是由傳統(tǒng)兩根棒針編織而來,而是由更為原始的、與棒針編織原理非常相似,被稱為“Nalbinding”的方式編織而來,它同樣也是線圈相互串套,只是編織工具為一個編織環(huán)。襪根形狀部分就是由局部編織工藝編織而成,所以我們可以說,局部編織工藝是伴隨著針織品的出現而出現的,之后逐漸出現的針織手套和針織帽子,分別是用運用局部編織工藝來實現手套的分指編織,和帽頂的合攏編織。都是局部編織工藝的不同編織方法的運用而形成的??梢园l(fā)現,在早期主要是將局部編織工藝運用在實現結構成型方面,而還未運用在表面組織裝飾性編織中。到了16世紀歐洲,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各國男女都盛行穿戴有切口裝飾的服裝,會將外層的服裝面料切開一道道有規(guī)律的口子,切口裂開露出內衣或襯料,兩種不同材質和色彩的面料交相輝映,產生特殊的裝飾效果。由于外觀新奇,人們爭相在衣裙、褲子、外套甚至手套、鞋帽上大做切口裝飾。由于裂口的流行,但針織服裝的特性又不適合直接切口,這就產生了用局部編織的方法在衣身上直接編織開口,并且每段連接處還用不同的組織圖案來進行裝飾,可以說利用局部編織工藝進行服裝表面裝飾從16世紀就已經開始了。1589年,從手工編織中得到啟示,英國人威廉·李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動式鉤針針織機,針織生產開始由手工逐漸向機械化發(fā)展,到1857年,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襪機、臺車、織帶機和橫機,這段期間,所能看到的針織服裝圖片資料,鮮少有款式上的變化,都為基本的套頭衫,只是在提花圖案上進行著改變。并且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針織衫一直都與時尚二字無關,直到巴黎高級時裝的鼻祖之一Jean Patou設計出開襟針織衫,Coco Chanel女士將針織運動衫變成了任何時髦女郎都在穿著并且偏愛的服裝,奧地利設計師Otto Weisz設計出針織兩件套,傳統(tǒng)針織衫的樣式和風格開始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局部編織工藝在針織成形服裝的編織上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開始用來進行門襟、領貼的編織。
二、二十世紀70年代之后的局部編織設計
針織服裝款式和表面裝飾圖案、組織的變化一定是編織技術發(fā)展、社會背景和審美習慣共同催生的結果。局部編織技術從一開始僅用來實現結構變化,到后來用來編織裝飾性組織,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從二十世紀中的零星出現,到二十一世紀有了爆發(fā)式的發(fā)展。
(一)70年代
1971年巴黎的國際紡機展上,意大利普羅迪公司首次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單針選針橫機,標志著橫機電子選針的開始。1975年的意大利米蘭國際紡機展,幾家主要的橫機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電子控制單針選針橫機,預示著電腦橫機時代的到來。電子選針可以根據程序隨意控制織針的工作狀態(tài),使局部編織的機器化生產成為可能。修身針織套裙是時髦主婦必備,當年的時裝畫中,可以了解到針織衫都以套裝出現,色彩圖案豐富,貼身上衣搭配細腰帶,下配多種形式的裙子或褲子,大多比較寬松,呈喇叭狀,多用局部編織來實現波浪形的裙、褲下擺。
(二)80年代
從電腦橫機出現以來,經過若干年的發(fā)展,電腦橫機功能更加完善,程序設計系統(tǒng)也日趨智能化。1987年,德國STOLL公司推出了全新產品CMS系列電腦橫機,功能齊全的CMS系列也成為了該公司20多年來不變的型號系列。這種型號的電腦橫機采用了新型的沉降片技術,更有利于實現局部編織。服裝廓形變得寬松、肥大。設計重點轉移到肩部,墊肩開始廣泛使用,總體廓形呈現箱型、倒三角形和T形。針織服裝有作為外套的趨勢,毛衣與裙子的組合成了女性的日常穿著。在圖1組圖中可以看到80年代針織服裝由70年代的套裝出現轉變?yōu)閱我簧涎b,并且廓形寬松肥大,流行用墊肩強調肩部造型,整體呈現箱型和底擺收緊的三角形,并習慣用異色飾邊來進行裝飾。營造出一種新時代女強人的感覺。局部編織多用來編織弧形領邊以及編織立體凸起形狀來裝飾衣身。
(三)90年代
“織可穿”電腦橫機出現,雙針床和局部編織工藝的結合進行服裝各部位一體編織,完成后就是一件完整的服裝,不用進行縫合。再就是多針距技術的出現,同一塊織物上可以形成不同密度的織物外觀,豐富了織物的花色效果。在服裝造型上,人們又一次摒棄傳統(tǒng)的建筑式服裝對人體的束縛,開始追求自然的、沒有拘束的、舒適的和鄉(xiāng)村田園式的美感。各種休閑裝、便裝和運動裝普及于日常生活中。針織女裝廓形的重要特征之一還是延續(xù)80年代的超大寬松,但是不再使用墊肩來強調肩部造型,而是使用裝飾性的夸張領部結構和復雜的針織肌理。如圖2組圖中,款式都為寬松休閑,肩部線條柔和。大多都在服裝表面裝飾有豐富的肌理或圖案。運用局部編織的方法來編織環(huán)形翻領,或在衣身上編織折角條紋形狀,具有幾何藝術感。
(四)21世紀至今
由于針織產品更新速度快,對組織花型的設計水平和編織復雜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多種新型電腦橫機的出現為針織服裝的創(chuàng)新設計實現提供了可能。粗針號電腦橫機的出現,使許多在以往看來只能手工編織的紗線開始投入機器編織生產。21針的極細針號電腦橫機能編織出極其細膩,具有特殊質感的織片,并且使提花圖案有了更多種顏色的可能。超長機型電腦橫機最大實現幅寬244cm的織片編織,具有極高的效率和靈活性。這些都能夠為局部編織工藝編織特殊效果提供條件。
設計與流行開始成為刺激消費最有利的手段之一。為了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服裝廓形與裝飾的組合變化令人目不暇接,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更新發(fā)展速度。在這一市場環(huán)境下,局部編織工藝結合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思維,衍生出了繁多的精彩作品。圖3中,利用局部編織工藝形成了放射狀結構圖案效果,極具動感。圖4中,利用局部編織工藝直接在衣身上編織出領子與門襟為一體的波浪邊,浪漫精致。在利用局部編織工藝編織裙子時,通常是采用橫織豎用的方法,所以裙長受到了橫機幅寬的限制,而長機的出現,實現了整體編織長裙的愿想,如圖5。
三、結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針織成型服裝總是處在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而影響服裝變化的因素除了人們生活所處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以外,科技的發(fā)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局部編織工藝的運用方式逐漸從單一結構編織運用發(fā)展到結構與組織并用。隨著消費者不斷提高的審美和需求,局部編織工藝與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結合,出現了大量豐富多彩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郭鳳芝.針織服裝設計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2]Richard Rutt. A History of Hand Knitting[M].U.S: Interweave Press,1987.
[3]Lela Nargi. Knitting Around The World[M].UK: Voyageur Press,2011.
[4]李當岐.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