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蔡 強 馬文濤
(1.朝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 朝陽 122000;2.朝陽博物館,遼寧 朝陽 122000)
佑順寺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qū)新華路東段北側,是遼西地區(qū)現存最為宏偉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諾岷撰《佑順寺碑記》載,佑順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十六年(1707)竣工。主體建筑自南至北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戲樓、關帝殿、藏經閣、鐘鼓樓、大雄寶殿、東西經堂、更衣殿、七間殿及東西配房等[1]。
大雄寶殿是佑順寺中體量最大的建筑(圖一),位于中軸線中部。平面近似正方形,長20.2米,寬20.4米,通高21米,面闊、進深均為五間,占地面積650平方米。臺基高1.3米,中陛為長1.41米、寬0.78米的雕龍御路單檐歇山頂的布瓦屋面,正脊中央設2米多高的銅鎏金寶頂,戧脊上立有7只走獸。建筑南墻明間、次間開槅門,梢間設檻窗,殿頂設井口天花,八角覆斗式藻井。殿身外墻上嵌有27塊藏傳佛教石刻浮雕造像。其中,南外墻4塊,位于東西兩側梢間檻窗外側,分上下兩層:西側上為六臂白瑪哈嘎拉像(大黑天),下為明王像;東側上為吉祥怙主像(賈西巴護法),下亦為明王像。北面墻有13塊,正中龕內為多聞天王像,其東側依次為高僧像一、飛天像二、日常用具像二、力士像一,其西側依次為不動明王童子像一、飛天像二、日常用具像二、力士像一。東、西兩面墻各嵌5塊,東墻中間龕內為吉祥天母像,西墻中間龕內為地獄主造像,南側均為菩薩護法造像和千佛像,北側均為菩薩護法造像和力士像(圖二)。
圖一 佑順寺大雄寶殿外景
另外,在天王殿殿門左右兩側各有1塊石刻,分別為金剛手菩薩像和一面六臂護法像,在此一并加以介紹。
1.六臂白瑪哈嘎拉像(大黑天) 嵌于大雄寶殿西側梢間檻窗旁外側上部(南西上)。長方形,整體呈青綠色,高1.7米,寬 0.91米,其中像高1.46米,下部銘文框高0.24米。一面三目六臂,頭發(fā)直立,頭戴五骷髏冠,上飾金剛杵,三目圓睜,卷舌相,頸掛骷髏念珠,珠寶瓔珞,下著虎皮裙,六手分別持物。左側三手自上而下分別持三叉戟、顱器和一端有鉤的索,右側三手自上而下分別持金剛杵、摩尼寶和小鼓。背飾烈火光焰,兩腳赤足踏于白象王財神身上,財神右手握蘿卜。下為覆蓮座。造像下部銘文框內刻藏蒙兩種文字,對造像名稱、相貌、神力加以介紹,未見滿文。六臂白色大黑天威神甚大,為藏傳佛教的智慧財寶護法之一(封三,1)。
圖二 大雄寶殿外壁造像位置示意圖
2.吉祥怙主像(賈西巴護法) 嵌于大雄寶殿東側梢間檻窗旁外側上部(南東上)。長方形,高1.72米,寬0.9米,其中像高1.48米,下部銘文框高0.24米。為婆羅門長者形象,頭發(fā)上豎,三眼圓瞪,濃眉大鼻,滿鬢胡須,掛骷髏念珠,右手持脛骨做成之法器,左手托盛滿鮮血的顱器,左肘內攬三叉戟于懷中,雙腿右屈左伸,踏于人尸之背。背部飾火焰,下為覆蓮座。下方銘文框中刻有藏、蒙兩種介紹文字。此婆羅門造型的瑪哈嘎拉為藏傳佛教薩迦派護法神之一(封三,2)。
3.明王造像 2塊,嵌于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梢間檻窗旁外側下部,外均有長方形邊框,背后均飾紅色火焰紋。西側造像(南西下),高0.88米,寬0.6米。像高0.81米,寬0.47米。四面八臂,胸前有兩臂交叉,左側有一手執(zhí)寶劍,右側有兩手分別執(zhí)鈴和金剛環(huán),其余法器不可辨,兩足赤裸分別踏于兩朵覆蓮上(封三,3)。東側造像(南東下),高0.91米,寬0.59米。像高0.75米,寬0.46米。一面八臂,頭發(fā)直立,胸前有兩臂交叉,右側最上方手中執(zhí)法器(封三,4)。
1.多聞天王像 嵌于大雄寶殿北墻正中龕內(北7)。長方形,高1.35米,寬0.87米其中像高1.23米,寬0.78米。頭戴寶冠,雙目圓睜,身披黃金鎧甲,右手執(zhí)幢幡,左手托口吐寶珠的鼬鼠,以如意坐坐于伏地雄獅身上獅子綠色鬃毛,回首張口。圓形頭光身光上部左右分別刻日、月,正中銘文刻“大清康熙四十三年九月立”。覆蓮座下有聚寶盆,左右分別為法輪、火焰珠。法輪外側刻蒙漢文字“石匠李天明”,火焰珠外側刻豎銘“西域僧蘇朱兒朝落至虔造”。外框刻蒙文。多聞天王亦為黃財神,為密宗財神,北方保護神,掌管財寶富貴、護持佛法(圖三,1)。
圖三 大雄寶殿北墻正中三塊造像
圖四 大雄寶殿北墻飛天供養(yǎng)造像
2.高僧像 為多聞天王像東側第一塊(北6)。通高0.76米,寬0.42米。為一藏傳佛教僧人形象,頭光、身光均為圓形,身披袈裟,雙手撫閱經文,坐于蓮花座上,座下為如意海。上方為云朵分托日月。僧人左側豎刻銘記“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吉旦”,經書上橫刻銘記“蘇朱兒朝落至虔心造”(圖三,2)。
3.不動明王童子像 為多聞天王西側第一塊(北8)。通高0.74米,寬0.43米?,F為童子相,頭頂有七髻,左手執(zhí)索,右手舉劍,坐于盤石座上,背飾紅色火焰(圖三,3)。不動明王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
4.飛天供養(yǎng) 4塊。均有圓形頭光。北4,刻兩位飛天,位前者吹奏樂器,后者彈撥箜篌。通高0.93米,寬 0.44米(圖四,1)。北5,刻三位飛天,呈“品”字形排列,最前方一人手執(zhí)鼓槌敲擊大鼓,后方兩人撫彈琵琶。通高0.81米,寬0.47米(圖四,2)。北9,刻三位飛天,均坐于仰蓮之上,呈“品”字形排列,前兩人執(zhí)槌擊腰鼓,后方一人吹笛。通高0.87米,寬0.52米(圖四,3)。北10,高0.77米,寬0.49米,刻兩位飛天共舞,中間置一寶盒,造型優(yōu)雅,可稱財供養(yǎng)(圖四,4)。四塊石刻造像均屬于布施供養(yǎng)類內容,推測原應為一組。
5.日常用具類造像 4塊。通高0.73~0.82米,寬約0.45米。北2,刻有馬鞭、禪杖、串珠、袈裟等(圖五,1)。北 3,刻有皮囊、葫蘆、柴刀、馬鐙等(圖五,2)。北11,刻有剪刀、皮囊、皮夾、葫蘆等(圖五,3)。北12,刻有經卷柜、蒲扇及寶瓶、錘子等圖案,此像在嵌入墻體時明顯被倒置(圖五,4)。這些石刻應為一組大型造像的一部分。
6.力士像 2塊。高約0.88米,寬0.5米。均刻兩人,造型粗獷古拙,面目猙獰、威猛恐怖,赤足。北1,一人嘴嚼食物,手臂上揚,另一人口吞青蛙,手握佩劍(圖六,1)。北13,一人手握大旗,揮臂指引,另一人手握鋼刀,聽從命令(圖六,2)。
圖五 大雄寶殿北墻日常用具類造像
圖六 大雄寶殿外墻力士類造像
1.吉祥天母像 嵌于大雄寶殿東墻中間龕內(東3)。長方形,高 1.55米,寬0.88米,其中像高1.43米,下部銘文框高0.12米。天母膚色青藍,頭發(fā)豎立,戴五骷髏冠,三目圓睜,雙耳佩環(huán),左耳掛小蛇,意忿怒,右耳飾小獅,表聞法??诤朗?,頸掛串珠及骷髏頭,四手中各持一件法器,右上手執(zhí)劍,右下手執(zhí)幡,左上手執(zhí)弓,左下手執(zhí)布袋腰掛賬簿,赤足偏坐于騾子上。騾為白色藍鬃。鞍前下方掛紅白骰子,鞍座下為一張女人皮,頭發(fā)垂地。騾子臀部刻有一眼。四周飾火焰,下部為洶涌血海。造像下部刻蒙、漢兩種文字“大清康熙四十三年秋九月吉日立」西域僧朝落至」喇嗎發(fā)心(造)”。石刻外框左下角刻蒙漢雙文“石匠李天明”,右下角刻蒙文畫匠名。吉祥天母在藏傳佛教中地位很高,為出世間的護法,主生死、病瘟、善惡(圖七,1)。
2.菩薩護法造像 2塊,分別位于吉祥天母南北兩側,主體均為紅色。東4,通高0.83米,寬0.44米。一面四臂,左上手握日,右下手執(zhí)金剛杵,兩足赤裸分別踏于兩朵仰蓮上(圖七,2)。東2,通高0.79米,寬0.44米。一面六臂,右側上方兩手依次持金剛杵和短刀。兩足赤裸分別踏兩朵覆蓮上,背飾火焰紋(圖七,3)。
圖七 大雄寶殿東墻中間三塊造像
圖八 大雄寶殿外墻千佛造像
3.千佛像 1塊。東5通高0.61米,寬0.36米。存21尊佛像,分8排,均結跏趺坐于仰蓮之上,每排三、二間隔式排列,有背光(圖八,1)
4.力士像 1塊。東1高約0.88米,寬0.5米。刻兩人,均為赤足,一人雙手執(zhí)鋼鞭,另一人雙手握拳于身前(圖六,3)。
圖九 大雄寶殿西墻中間三塊造像
1.地獄主像 嵌于大雄寶殿西墻中間龕內(西3)長方形,高1.56米,寬0.88米,其中像高1.38米,下部銘文框高0.18米。像身為藍色,牛面赤身,頭發(fā)上豎,三眼圓睜,戴骷髏冠,掛骷髏項圈。右手高持骷髏棒,表示知善惡之業(yè),左手握鉤套繩索,赤足踩于水牛之上,右腿屈踏牛頭,左腿伸展踏于牛臀部。牛下一人赤裸仰臥,形象可怖之極。身旁明妃面向主尊,背搭鹿皮,大嘴,頭發(fā)下垂,左手捧盛血的頭骨碗,右手握三叉戟,背后飾火焰。造像下部刻蒙、漢文“大清康熙四十三年歲次甲申季秋月吉日」西域僧朝落至蘇朱兒發(fā)心虔造」?jié)h僧□□”。外框左下角刻蒙、漢雙文“石匠李天明”。地獄主亦稱閻羅王,密宗以之為護法金剛(圖九,1)。
2.菩薩護法造像 2塊,分別位于地獄主南北兩側,整體均為藍綠色。西2,通高0.7米,寬0.41米。一面四臂,赤發(fā)上翹,右上手執(zhí)鈴,左上手執(zhí)金剛杵。兩足赤裸分別踏于兩朵覆蓮上,背飾火焰紋(圖九,2)。西4,通高0.71米,寬0.43米。一面兩臂,右手執(zhí)幡,左手握金剛杵。赤足,背飾火焰紋(圖九,3)。
3.千佛像 1塊。西5,通高0.58米,寬0.31米,存18尊佛像,均結跏趺坐于仰蓮之上,分7排,每排三、二間隔式排列,有背光(圖八,2),整體呈紅褐色。
4.力士像 1塊。西1,高約0.88米,寬0.5米??虄扇耍鶠槌嘧悖蝗祟^長牛角,口吐烈火,另一人肩扛長刃寶劍,頸掛骷髏頭(圖六,4)。
圖一〇 天王殿殿門外兩側造像
1.金剛手菩薩像 嵌于天王殿殿門外左側。通高0.53米,寬0.34米,像下蓮花座高0.22米,寬0.64米。一面二臂三目,身黑藍色,頭戴五骷髏冠,赤發(fā)豎立上揚,須眉似火,三目圓睜,獠牙外露,卷舌,耳掛圓環(huán)。右手持金剛杵上舉,左手持金剛鉤繩置于胸前。以蛇飾及骨飾為莊嚴,藍緞與虎皮為裙,雙腿右屈左伸,足踏人尸,立于蓮花座上。背后飾般若烈焰。佛像下刻“大清國康熙四十三年季秋月立」西域僧蘇朱兒朝落至發(fā)心虔造」石匠李天明”。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相,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分別代表力量、慈悲、智慧。密宗以他為最初的起源(圖一〇,1)。
2.菩薩護法造像 嵌于天王殿殿門外右側,通高0.73米,寬0.34米,蓮花座高0.22米,寬0.63米。一面六臂,右上手執(zhí)降魔杵,右中手執(zhí)刀,左上手執(zhí)金剛鈴,左中手執(zhí)繩索,左下、右下兩手分別執(zhí)弓、箭。兩足赤裸,分別踏于兩朵覆蓮之上。背飾火焰紋(圖一〇,2)。
在佑順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外墻鑲嵌的29塊佛教石刻中,共有7塊有明確紀年,分別為:六臂白瑪哈嘎拉像(大黑天)、吉祥怙主像(賈西巴護法)、地獄主像、吉祥天母像、多聞天王像、高僧像、金剛手菩薩像;其余22塊如菩薩護法類造像、飛天供養(yǎng)造像力士造像、日常用具類造像則沒有明確紀年。下面將結合文獻記載及朝陽地區(qū)其他佛教遺跡對這些造像及佑順寺的修建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1.具有明確年代的石刻造像分析
有明確年代的石刻造像絕大多數為清代所造,如下刻藏蒙或漢蒙銘文的大黑天、吉祥天母、吉祥怙主、地獄主等。在藏傳佛教寺院中,密法修行之本尊及護法神多被供奉于殿堂內二層或是后殿中,未見有置于大殿外墻龕內的情況,所以筆者推測,佑順寺中此類造像應該是經過拆卸和搬運后才被安置于現有位置。另外,如多聞天王像、高僧像等的題記位于佛像的頭頂或是四周,如果是作為宗教寺院供奉的造像,這種情況是不允許出現的所以此類題記極有可能為后人補刻,刻制時間與造像不同期。
2.無紀年造像分析
沒有明確紀年的石刻與清代石刻在造像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線條粗獷、硬朗,更加古樸厚實,且部分石刻還保留有榫卯結構,有些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缺損,后來進行了補刻,且補刻部分明顯低于最初石刻表面。2004—2005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現佑順寺北側發(fā)掘清理過一處大型高臺建筑,并發(fā)現了許多石質欄板、欄桿、柱頭等建筑構件,以及多件殘缺的石刻佛像,推測為遼代塔基,毀棄于元代后[2]。這些佛像與佑順寺發(fā)現的這批無紀年造像在材質和雕刻工藝等方面均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根據這些特征,推斷佑順寺的這批無紀年造像時代為金元時期。
3.佑順寺為舊址再建
據2007年佑順寺維修工程中主持工作的張云峰介紹,在維修東、西配殿等建筑時,發(fā)現一些梁、柱等木構件上有廢棄不用的榫卯結構,大雄寶殿前檐二角柱于礎石之上還墊置了一塊遼金時代的殘石構件,且在各殿基礎中多見諸如柱礎石、石經幢等金元時期殘件。故而推測,現佑順寺的位置在金元時代應有一所規(guī)模較大的寺院,修建佑順寺時使用了原建筑殘存的木石構件。
[1]佟強,曾稚.遼寧朝陽佑順寺大雄寶殿保護探析[M].文物建筑,2012(00).
[2]田立坤,白寶玉.遼寧朝陽老城區(qū)北大街考古發(fā)掘取得重大進展[N].中國文物報,200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