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經市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226500) 季佳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游戲。游戲已經成為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游戲的設計、組織和評價存在著不足,甚至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偏離了主旨。
誤區(qū)一:偏離目標
在設計語文教學游戲時,有些教師常常以動聽的音樂、美麗的背景、豐富的道具將游戲包裝得非常華麗。學生固然被吸引住了,但是新穎的形式卻與教學內容沒有多大關聯(lián),游戲淪落為了博人眼球的“噱頭”。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有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真切體驗課文的情境,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半瓶水和足夠量的小石子。在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就組織學生扮演烏鴉,并設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學生雖然玩得盡興,但這節(jié)語文課卻變成了科學探究課或是勞動實踐課,學生的關注點變成了怎樣讓瓶子里的水升高。
【對策】
游戲歸根結底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因此游戲的設計必須緊緊圍繞文本內容,讓學生深度把握語言文字的內涵。一定要杜絕僅僅將游戲作為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傾向,要將游戲與教學目標有機地融為一體。
如上例,如果將游戲進行修改就會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仍然是給每個小組準備半瓶水和石子,但并不是放任學生隨意活動,而是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進行操作。如,“你能學著烏鴉一顆一顆地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嗎?”讓學生體會“一顆一顆”的含義;“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嗎?書上是用哪個詞來描述的?”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水升高的過程。這樣,將游戲滲透到了對課文的理解中,以學生的活動代替教師的講解,使得游戲成為閱讀和理解的助推器,學生學得既快樂又深刻。
誤區(qū)二:缺少互動
一些語文課中的游戲常常變成了個別學生的獨角戲,大部分學生都充當觀眾。這樣的游戲變成了純粹的節(jié)目表演,眾多“看客”對游戲的意蘊并沒有關注。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不少教師都讓學生戴上頭飾模仿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但是,在游戲過程中,講臺上的學生盡情地表演著,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報以笑聲、掌聲。細細品味,參與表演的學生固然在表達能力和表現(xiàn)水平上得到了提升,可是大部分學生充其量只是觀看了一場表演而已。這樣的表演游戲,受益的面太狹窄了,其功效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對策】
在游戲教學中,參與面是一個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雖然游戲的主角只有幾位,但是要設法讓其他學生也參與到游戲中,使得他們同樣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如,上面的案例,教師可以將表演切割成幾個部分,在各部分之間安排暫停,組織學生對表演進行評價。如,狐貍和老虎的第一次對話——“你敢吃我?”“為什么不敢?”教師可以讓學生點評表演者的語氣和表情是否準確……這樣,讓學生由“觀眾”變成了“評委”,甚至是“導演”,他們勢必會全身心地觀察和傾聽,并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做出評價,從而使得表演成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順暢通道。
誤區(qū)三:模式固定
有些語文教師總習慣使用自己掌握嫻熟的幾種游戲,可謂“萬變不離其宗”。反復使用同一種游戲,會使學生產生興趣疲勞。例如,在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游戲是“開火車”讀。剛開始,只要教師一說:“火車、火車,哪里開?”小朋友們會爭先恐后地搶答:“火車、火車,這里開!”可是,如果每節(jié)課都采用同樣的游戲方式,學生就會失去新鮮感。同時,由于每次只有一組學生參與游戲,容易讓大部分學生無所事事,游離于課堂之外,弱化了游戲的效果。
【對策】
對游戲的形式,教師切勿習慣于“拿來主義”,而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進行二度開發(fā),并不斷創(chuàng)新,使游戲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就拿“開火車”來說,在“行駛方向”上,可以豎著開,也可以橫著開、斜著開,這樣就讓學生無法預判,必然時刻繃緊思想的弦;同時,還可以開“雙軌列車”,同桌兩人一個人讀、一個人拼,或者一個人讀生字、一個人組詞。如果有學生中途出錯,可以“召喚”修理工,讓其他組的學生幫忙糾正。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及時評判。
游戲賦予了語文教學快樂和趣味,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和活潑。因此,我們要精心設計、有效組織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