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市譙城區(qū)青云中心小學(236000) 特級教師 王海燕
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一直困擾著一線教師。究其原因,是我們在課堂上往往關(guān)注內(nèi)容的理解,而忽略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而依托教材,精心選擇語言的訓練點,強化語言運用,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機會,能夠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統(tǒng)編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jié)構(gòu),組織單元的時候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精心設計了語言訓練點。教學時,我們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單元主線,找準教學目標,凸顯語言訓練。
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圍繞“提取文章的信息”這一訓練主題安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烏鴉喝水》《小蝸?!啡n文。在這一組課文的教學上,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要教會他們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之后,先讓他們數(shù)一數(shù)課文一共有幾句話;接著邊讀邊用筆圈出:“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他們畫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隨機板書: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這樣教學,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學生慢慢地就能學會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統(tǒng)編一年級教材針對這一要求安排了讀好“一”的變調(diào)、讀好長句子、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讀好對話等內(nèi)容,能力要求具體,練習循序漸進。教學時,教師要挖掘文本語言,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chǔ)。
如教學《秋天》時,課文中出現(xiàn)了“一”的變調(diào),讀準課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一”,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是有點困難的。于是,我先示范讀課文,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一”的詞語,進行歸類讀,然后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再放回句子中練讀,最后鞏固拓展讀《大小多少》。指導訓練扎實到位之后,學生們就能舉一反三,自然地學會“不”的變調(diào)。
統(tǒng)編教材大多配有精心設計的插圖,插圖的內(nèi)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所在,可以作為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也可以成為教學的有效資源。如果教師用好這一資源,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能幫助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習得語言。
如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有兩幅插圖,第一幅插圖畫的是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還結(jié)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種葫蘆的人站在葫蘆架前,看著可愛的小葫蘆非常高興。第二幅插圖畫的是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我讓學生先觀察第一幅圖,然后圖文結(jié)合,依次認識葫蘆葉、葫蘆花、葫蘆藤。我在插圖相應的位置板書了相應的文字,指導學生隨文識字學詞,讓學生看圖說一說、填一填:( )的葫蘆藤,( )的葫蘆葉,( )的葫蘆花,( )的小葫蘆。感受此類語言描寫的形象生動,學習和積累這樣的語言表達形式,再對比觀察課文第二幅圖,并模仿這樣的表達形式,說一說第二幅圖中是( )的葫蘆藤,( )的葫蘆葉,( )的小葫蘆。同時,在兩幅插圖的對比中想象并感悟種葫蘆人的心情。
巧用插圖,學生們積累了語言,內(nèi)化了語言,并且學會了運用語言,在語文實踐中把握了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
課后練習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課文構(gòu)成了一個整體。課后練習是體現(xiàn)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一個“窗口”,可以視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指南針。統(tǒng)編教材特別重視課后練習的設計,課后練習不僅重視知識的積累,也是學生語言運用的“增值點”。教師要著力挖掘課后練習的價值所在,凸顯語言運用。
如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安排了這樣的課后練習:“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可以選用下面的詞語,仿照課文說一說?!苯虒W時,教師充分利用課后習題中的情境圖,選用詞語設置了恰當?shù)恼Z境,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了幫手。學生仿照課文的語言形式寫道:“柳樹媽媽很有辦法,她讓孩子隨風舞動,孩子們飛到了四面八方。”“椰子媽媽很有辦法,她給孩子們穿上堅硬的盔甲。‘啪’的一聲,椰果落下,孩子們就順水漂到海角天涯?!苯處熃Y(jié)合學段目標,深入挖掘、巧妙利用課后練習,使語用訓練獲得了顯著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要依托教材,關(guān)注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讓學生觸摸、積累、內(nèi)化、運用語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活用表達的技巧,讓精神和言語共生。